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简析

时间:2022-09-10 11:00:50

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简析

摘 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现实需要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是由培养目标的传统定位、学科属性、硕士学位功能定位与大学的保守性等多方因素造成的。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分析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都是对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但是层次不同。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是一种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人才培养要求,而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指向性。培养目标在实现同一教育目的上,不同学校会根据地区、学校、学科等的差异而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对于培养目标的概念,学界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培养目标是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规格,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对人才的要求”。[1]具体地讲,培养目标是对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2]

从培养目标的概念可以看出,一个专业要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其一,教育目的,这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其二,社会需要,这是制约培养目标制定的直接因素,没有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其三,学科发展状况,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现状都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具体制定;其四,学生的发展诉求,培养目标的制定也应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现状

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写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把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规定为“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了解高等教育学及相关学科中主要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进行教育科研所应具备的基本方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和高等教育学科教学工作”。各个学位授予点可在这一培养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制定适合各自学校实际情况的具体的培养目标。当前我国各个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从事高校教学人才;(2)从事高校管理工作;(3)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2.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既定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结果之间的矛盾凸显。

随着高等教育学教育规模的扩大,本学科研究生数量的增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毕业生的这种就业变化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不是相符的,而是相悖的。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1991年底,十年间,共招收研究生214名,其士生8名,硕士生166名,研究生班学生40名;已毕业的研究生113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2名,硕士学位82名;在学研究生96名,其士生6名,硕士生90名。[3]这一时期,无论是高等教育学博士毕业生,还是硕士毕业生,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是在高校从事科研和教学等工作。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大大充实了各个高等教育所、高等教育学学位授予点,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相关的教学。这既符合当时学科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4]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而硕士研究生队伍充实了科研和教学力量,在本学科人才匮乏的时期,这有利于一个新兴学科的生存和发展,为高等教育科研、教学机构提供了大量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是相符的,这时把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和研究能力强的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教学人才是合理的。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高等教育学迅速发展时期。随着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去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扩招以后就逐渐显得力不从心,既满足不了社会对这个专业的人才的能力需要,又无法满足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要。自1999年到2003年,研究生教育规模年递增的平均速度是26.9%,1998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是7.2万人,2003年的招生规模是26.89万人。[5]与此同时,博士生招生数也在持续增加,2000年全国博士生招生数为25142人,到2003年博士生招生数已达到48740人。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社会对不同层次的研究生的需求标准。在2000年以前,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能进入高校进行与学科相关的研究或教学,而近几年来,只有博士学位的学生才有这样的资格。2000年之后,大部分毕业生至多只能进入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或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6]这样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就陷入了困境。学科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出现了矛盾,一方面,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另一方面,高校及高等教育的行政机构所需要的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才,本学科又无法提供。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越发严重,除了社会就业环境压力大之外,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目标定位问题有关。舟已行而剑未动,“刻舟求剑”的故事给我们警示:社会不再给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提供教学、科研这样职位的机会。如果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仍然以科研、教学为主,那么这个目标对于就此结束学生生涯的研究生来说,如同空中楼阁,永远无法企及。一个偏离现实需要的目标形同摆设,这就造成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的盲目性,一只没有航向的帆,任何风向对它来说都是逆风。而高等教育学当前的培养定位就造成了目标的虚化性,进而造成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的盲目性,并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社会需求的脱离,也使得学科价值大打折扣。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和落脚点,建立在有偏差的目标定位上的人才培养是毫无质量可言的。

三、问题归因

1.传统的培养目标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从1981年开始招生以来,其基本的学科结构、学科培养模式都深受普通教育学影响。在学科成立之初,由于学科理论不成熟,学科人才极度匮乏,因此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符合了当时学科发展的需要。随着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去向逐渐被博士生所取代,在社会中,有关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科研和教学职位向硕士生关上了大门。这时候,硕士学位在学术上成为了一个过渡性学位,为博士生教育提供有学术潜质的学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学术潜质,或有志于学术研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学生时代的终结。她们(此专业学生多为女生)需要某一领域的专业素养去从事一定的职业。但是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就业去向就遭遇了尴尬,她们所拥有的能力标准不为培养目标中所表述的职位(与本学科相关的科研、教学及高等教育管理)所接受。因为这些职位要求的标准是博士层次。在我们调查的南师大2008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中,没有一人能够在高校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其中有4人在高校从事学生管理与基层行政管理,5人在专科学校任教,所教科目均是与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的本科时专业相关。因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并没有学士学位,有一些院校,将高等教育学设为本科生的选修课,所以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是不现实的,而一些高等教育学研究所的科研职位将硕士层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至于所谓的高等教育管理人才,一是指到大学做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但辅导员并不是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单位,因为因循传统,辅导员所谓的对口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各个专业招聘相应专业的毕业生作为辅导员。这样,即使去谋求辅导员这样的职位,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也是无任何专业优势的。二是行政管理岗位,那么所谓的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高校行政管理职位状况如何呢?事实上,高校用人单位一直没有把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作为专门的高校管理人才来对待。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于毕业生来讲,是一种伤害;于学科发展来说,是一种病态:目标与结果的严重背离。硕士学位层次不同于学士学位层次的要求。学士学位是通识教育,不必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硕士层次的教育则要求学生能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否则其独特的价值性就丧失了。而当前我国本科教育专业化过强,通识教育不足;研究生教育实践性不足,理论性过强。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够发达的时候,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位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来临的今天,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博士生层次的教育越来越庞大,在学术王国,硕士生教育就逐渐成为了一个过渡性学位,硕士生教育一方面在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性学习,另一方面为博士生教育选拔具有学术潜质的人才。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却仍然走不出传统培养目标的影响。

上一篇: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 下一篇:论新写实小说《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