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路径优化

时间:2022-09-10 08:37:18

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路径优化

[摘要]随着资源全球配置速度的进一步提升,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跨越国界的联盟便是其中的典型形式。在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关系着联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对其处理的方式和结果还直接影响到联盟关系能否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本文对国际企业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的优化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给出了知识的类型和基于国际企业联盟的知识转移的过程,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知识转移的动因。最后从不同层面讨论了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国际企业联盟;知识转移;转移路径;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65―04

随着资源全球配置速度的进一步提升,企业国际化的步伐的加快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跨越国界的联盟便是其中的典型形式。近年来,有关国际企业联盟的理论研究方面也越来越多地将关注力向知识转移方面聚拢,以此来分析国际企业联盟成败的原因以及如何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所谓知识转移,指的是当企业位于新的环境之中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重建和维护起一套更加复杂、因果关系更加模糊的程序与规则。又有学者(Huber,1991)将知识转移形象地比为“知识的嫁接”,增加组织的知识存量便是其主要的目的之一。可见,在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但关系着联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对其处理的方式和结果还直接影响到联盟关系能否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国际企业联盟中的知识转移逐渐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关的数据表明,参与国际合作的企业当中,有相当大比例的企业的目的在于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以及相应的知识资源,而不是资金。也就是说,此类的联盟已经成为国际企业联盟中最典型的模式,资源共享(知识共享)已经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国际企业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的优化问题进行分析,首先给出知识的类型和基于国际企业联盟的知识转移的过程,然后从多个角度分析知识转移的动因,最后从不同层面讨论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优化路径,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已经开始了国际化步伐和即将身处其中的企业提供一定的信息参照。

一、相关文献述评

联盟是企业获得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战略性部署,在联盟关系的维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知识转移,一方面是处于信任机制构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促使联盟中的企业完成资源共享,实现共同的进步。

近年来,由于企业生产和发展危机的不断加大,无论是实践界还是理论界都对企业联盟基于了广泛而深入地关注。其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产生了大量的成果:李纲(2006)以知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战略联盟内的知识转移水平对联盟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分析了对战略联盟内部知识转移产生影响的因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结论。胡厚宝,彭灿(2007)认为,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效率与效果对知识联盟的绩效会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联盟的成败。以此为基础,作者对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过程,以及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讨论,然后针对这些因素从多个层面给出了促进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建议。蒋樟生,胡珑瑛,田也壮(2008)以系统决策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知识转移价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动态系统方程,并对方程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指出联盟稳定性和联盟成员从知识转移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存在正向激励的作用,这些结论对于准备建立或者已经建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的。张睿,于渤(2009)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分析验证了技术联盟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作用途径,这一工作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蒋樟生,胡珑瑛(2010)通过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知识转移的效率越高,其创新溢出效应就越大,而联盟整体生产成本因技术创新而降低的幅度也就越大。这一研究为联盟成员确定最佳动态竞争合作关系和灵活机动的管理方式提供了良好的决策支持。曹兴、龙凤珍、秦耀华(2011)对技术联盟的知识转移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技术联盟合作伙伴的选择机制,并针对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情况下的选择方式和最优策略,通过算例对其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张红兵(2012)的研究为技术联盟知识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指导依据。作者首先建立了基于Wiki的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系统模型,这一模型具有动力层、过程层和控制层,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同时,作者还进一步对模型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说明,其中涉及到Wiki页面、Wiki知识引擎和联盟知识库等。

通过以上对相关文献的述评可知,在与企业联盟的知识转移相关的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有一定价值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部分都集中在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联盟的研究,对于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研究较少涉及,这为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空间。

二、知识的类型、匹配和转移的过程

(一)知识的类型和与战略的匹配

1 知识的类型。对企业而言,可以根据编码化的程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前者能够被明确地表述与归纳,并能够以公式、公理、定理或者系统化理论的方式呈现,虽然不同显性知识的载体存在差异,但它们都能够反映编码化的特性,并能够通过特定的载体进行传播。隐性知识则与此不同,虽然也可以由个人或者组织来掌握,但是在试图通过语言或者其他编码的形式进行表达时,显得相对困难。

2 知识的类型与战略的匹配。由于显性知识能够通过特定的载体进行传播,因此其更容易通过载体被识别出来,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这种类型的知识是难以使企业获取长久的竞争能力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却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隐性知识不但能够构建起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成长中的重要的构成要素,还能在对隐性知识积累与整合的过程中,使企业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独有的文化氛围、管理模式以及企业的价值观,并且由于此类知识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其价值和持续性也能够得以维持,而恰恰是这些难以模仿的知识,使企业获取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转移的过程分析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讲,知识本是信息的一种,因此其转移的过程主要涉及发送与接收两个环节,并通过特定的媒介(载体)连接起来。在一般情况下,知识转移具有方向性。也就是说,知识要从知识存量的高区位转移至知识存量的低区位,而不是相反。在这一过程中,诸多因素都会对发送者的知识的选择和整理产生影响,比如,发送者的态度和经验、接收者对知识反馈的要求等。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文化的变迁以及知识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对知识要求的细化等,都会直接对知识转移的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接收者往往会在接收到相应的信息后,对其进行选择、加工和整理,这种来自于知识接收者的态度必将影响知识接收的效率。

三、国际企业战略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动因分析

(一)知识缺口为知识转移提供了条件

“缺口理论”能够很好地对国际企业知识转移的原因作出解释,因为对任何企业而言,当其利用市场环境和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试图实现其战略目标时,如果现有的竞争能力无法实现目标,那么在目标和企业能力之间就存在着“缺口”,这一“缺口”表明的是现有知识体系和企业所要求的知识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外部企业(其他企业)的知识能够填补这一缺口,那么企业之间的联盟就有可能建立,知识也就通过这一缺口实现了企业之间的流动。更为重要的是,国际企业在追求全球发展时,知识缺口必将出现,这就需要其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盟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共享实现共同的创新。

(二)对知识市场的路径依赖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可以通过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领先实现。因此,企业为了实现和提高知识的收益,往往会采取缩短知识创新时间、新产品和服务面世的周期等来完成。此外,通过对“学习曲线”和规模报酬递增原理的分析可知,企业通过新产品的开发而获得的投资收益会在一定时期内不断地提高。基于此,国际企业在与其他企业构建起相应的战略联盟时,关键环节之一便是对以知识为核心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或重置),使新产品的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并能够很好地克服因创新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在速度方面获取必要的竞争优势。

(三)知识能力相对过剩

对国际企业而言,投资于规模经济的积极性往往会高于其他企业。这是因为,任何独立的经济人都难以根据个人的效用对专门性资产上的投资成本和收益进行正确的估计。与此相反,企业的投资欲望却相对较强,且会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过分投资的强烈愿望。因此,与市场结构相比,企业(尤其国际企业)对专门性资产的运营和管理的兴趣不高,当国际企业处于动态、知识贬值的境况时,其资产投资规模和知识储备的能力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剩。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便是通过必要的途径,加速知识的扩散能力和扩散速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联盟便是其中典型的形式。

四、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优化路径选择

(一)选择恰当的合作伙伴,从根源上优化知识转移的路径

在国际企业的联盟过程中,联盟参与方的知识差异对知识转移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这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是知识转移事件发生的基本前提,同时差异的有还存在降低知识转移效率的可能。大量的事件表明,此类差异对知识转移的效率能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应该消除联盟伙伴问的知识转移壁垒。比如,当我国企业选择外国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时,要对知识的维度、深度和广度进行全方位的客观的评估,对差异可能带来的学习潜力或风险提高预见性。

(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消除联盟伙伴间的知识转移壁垒

在国际企业的联盟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但能够提升联盟体参与个体的能力与水平,还能由此产生凝聚联盟整体的聚合力,这一合力超过了个体能力的简单叠加,这是因为通过沟通机制的建立,能够将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发掘出来,并以显性知识的形式呈现,使知识的整体功用全方位地发挥出来,为联盟体服务。为了通过这一环节消除联盟伙伴间的知识转移壁垒,应该对隐性知识的属性以及资产专用性等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实现和加速隐性知识的转移速度和质量。此外,有必要对知识转移的通道(尤其是差异较大的渠道)进行整合,使知识以标准化的形式呈现给合作伙伴,达到更好的知识传递效果。

(三)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融合文化之间的差异

从组织结构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将,前者应该服务于后者。在国际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立应该围绕组织学习展开,并以此建立起学习型的联盟结构。这就对联盟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构建扁平式的组织结构,使信息的流通更加顺畅。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对组织内部的学习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学习的信息(也是知识的一种)也会促进联盟组织的知识吸收与接纳。此外,不同的企业存在不同的企业文化,当联盟关系跨越了国界之后更是如此。为了实现联盟体知识的顺畅转移,联盟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非常关键,这就需要增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联盟组织和人员之间的尊重和理解,在联盟伙伴之间建立起基于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的文化氛围。

(四)完善冲突解决机制,对联盟关系进行适时的动态调整

从哲学的角度讲,冲突是矛盾的一种,是事物得以向前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在国际企业联盟的构建过程中,要正确对待竞争和合作之间的关系,完善冲突解决机制,对联盟关系进行适时的动态调整,使其适合联盟体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单纯的合作或者单纯的竞争是不多见或者是不会长久不变的,国际企业联盟从构建开始,伙伴之间的关系就便显出了竞争与合作的态势。从这个角度讲,联盟成员之间不能断然将竞争关系完全解除,而应以联盟总体目标为指引,使竞争行为向善意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竞合”的模式。由这种模式产生的冲突是建设性的,不但能够让企业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还能提升知识转移的效率。此外,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引入适当的外部刺激,根据实际需要对联盟关系进行适当的变革,因为任何组之间的联盟都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随着联盟伙伴之间合作时间的延长,联盟体有必要在适当的时间对联盟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建设性的冲突。

五、结束语

企业的行为与市场的动态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即市场越动荡,身处其中的企业就越活跃。在本次金融危机期间,全球经济的基本层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的动态性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跨越国界的联盟便是其中的重要形式,这是因为通过结盟的形式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其创新能力、构建和维持更加长久的竞争优势。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合作中对知识转移的处理并不理想,联盟学习的成功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忧思,对国际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路径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试图通过本文的努力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一定的信息参照,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当然,本文的研究还是初步的,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上一篇:合同审计的研究 下一篇:组织视角下的企业员工情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