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和想象,古诗词的柳暗花明之道

时间:2022-09-10 03:37:11

诵读和想象,古诗词的柳暗花明之道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古诗词的教学要达到这种境界,诵读和想象是不二法门。

一、古诗词的天性决定了解读之道在于诵读和想象

从诗的语言的模糊性到诗的意境的清晰性,中间有个转化过程。那就是接受诗之语言的暗示,用画面去偷换文字,用情绪去揣摩诗意。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直觉和直感,通过联想和想象,通过“眼与耳谋、耳与口谋、口与心谋、心与神谋”的诵读,这样,诗的言外之意,诗的感兴寄托,诗的象征隐射,诗的境外之境,就这样乘虚而入;诗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也就随之不露声色地走进了诗的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诵读的理解,不能只单单理解为“读正确读流利”,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和不被肢解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诵读,就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因声求气的诵读,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的诵读,

二、意象和情趣的有机融合有赖于诵读和想象

(一)想象,让古诗词的意象不断圆足

课堂上,如果应用好了想象这一手段,就可以使诗词的意象不断得到拓展与圆足。想象既是对诗词整体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词中的空白的主动回应。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看到想象的运用对诗词意象的唤醒和激活。

1. 表现想象。

【现场】

师: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的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回味】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是情思的物化形态。读者正是凭借直观可感的意象窥察诗人的情思的。优美的音乐打开了想象大门,学生尽情徜徉在纳兰性德的故园,春暖花开,温馨融融。在画面的想象写话中,学生心随情动,在意象的拓展中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家乡,体会那份温馨和幸福,在诗意的空间中又一次深入地走进了词。而这一切现在都没有了,“故园无此声”,只有无尽的长相思啊!将诗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立体灵动的意象,学生不知不觉中入了境。老师顺机营造出学生情感的落差,在此基础上的复沓式朗读,学生是情动发声。

2. 角色想象。

【现场】

师:人未还,人未还!将士们,你们可知家乡的亲人是怎么的期盼和等待啊?

(点击课件)

日复一日,白发苍苍的父母这样念叨:

年复一年,孤身一人的妻子这样盼着:

冬去春来,长大成人的儿女这样呼唤:

亲人们是怎样念叨,怎样盼着,怎样呼唤?请大家选择其中一句,练说一下。

(学生练习说话)

师:谁来说说第一句?

生1:日复一日,白发苍苍的父母这样念叨:儿啊,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师:这是父母苦苦的等啊。

生2:年复一年,孤身一人的妻子这样盼着,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师:这是妻子深情的盼啊!

生3:冬去春来,长大成人的儿女这样呼唤,爸爸,你什么时候能回来啊!

师:这是儿女们急切的呼唤啊!你们看,亲人们苦苦地等,等了一年又一年,可等到头的却是——

男生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亲人苦苦地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可盼到头的却是——

女生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亲人苦苦地望啊,望了一年又一年,可望到头的却是——

全班读:万里长征人未还。

【回味】

角色想象的妙处在于,读诗词的人由原来抽身在外的读者,一下子转换成诗词中的某个角色,某个人物,从而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程度,使诗言如出己之言,使诗情如出己之情,达到情与情的共振,心与心的交流。每一次角色想象,便是一次情感的储备和生发,随着意象的不断圆足,情感也随之生发、丰盈。

(二)诵读,让古诗词的情感不断漫溢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感受、感悟,做到——

1. 读出感觉。

【现场】

师: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一学生站起来)好,你来。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同学们,看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1: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2: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因思念家乡而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使得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

【回味】

诗词意象和情感的领会要靠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词整齐的韵律,体会声与韵组成的和谐的音乐,念熟了,念顺了,念悦耳了,诗词的情趣也就出来了。“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这个环节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词的味道和感觉,正是契合了诗词本身的特点。

2. 读出意蕴。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学生再读)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回味】

此处的教学真可谓绕梁三日,回音不绝啊。许多诗词教学往往在课始介绍作者写诗词的时代背景,这往往成了一种直白的告诉、生硬的灌输。《长相思》的教学,将纳兰性德当时的背景巧妙地融在学生学习“愤”、“悱”时,融在学生情感的高峰时,就如盐溶入水,显得那样的无痕、及时和圆润。老师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演,将学生的情感凝结到一个高度,在故事述说的最后将谜底轻轻亮出,拓展了对话的广度和深度。于是学生突破认识盲点,本词中的悲闷情绪、乡愁情结顿时心领神会。诗词教学的气势、神韵和境界顿出。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城小学)

上一篇:纤维素酶辅助提取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工艺条件研... 下一篇:百般艰辛,万般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