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3 12:34:47

诵读教案

诵读教案篇1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

(2)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

三、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一课时

六、课型:新课学习

七、教学资源:计算机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舒缓的音乐配以雨巷的图片)

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幅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在一条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今天,让我们和诗人共撑一把纸伞,再走进梅雨时节江南小镇中的寂寥小巷,一起去追寻姑娘的身影。(播放音频朗诵)

初品雨巷,整体感知。

优美的东西总是轻易就能打动人心,初品雨巷,大家就已沉醉其中,你们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情基调:忧愁、哀怨。

诗人为何忧为何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去看看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朗读时语调低沉一点、舒缓一点。(生齐读)大家朗读得很流畅,不过情感的表达还欠缺一些,我想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的内容还没有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哪组同学来归纳一下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梳理线索:期盼(逢着)――相逢――相散――思念(飘过)

思考:“逢着”为什么要改为“飘过”?

明确:“飘过”更显得希望的渺茫。

小结:诗人遇见了爱情,却又与它匆匆地擦肩而过,他的忧愁、哀怨是缘自对美好爱情的遇而不得。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品读意象:

自古文人多情,一抹斜阳,一地落花,一叶扁舟,一曲笙箫,都能引发文人那莫名的忧伤和惆怅。同学们,当你们在一瞬间突生莫名的哀伤时,会选择什么意象来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戴望舒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寻找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我”、篱墙。

意象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情感而服务的,下面我们选取几个典型意象来看看它们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雨巷:悠长又寂寥(老师分析)

小巷:狭窄、悠长、残破,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让人感到空寂而幽冷。

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因此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独自行走在这样的雨巷,那潮湿的忧思和惆怅、孤寂和落寞,自然就会爬上心头。而“我”则选择了这样一条小巷走了进去:

“我”:

同学们来看看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进雨巷的?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词语:独自彷徨、寂寥、彳亍。大家来感受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孤独、忧愁、迷茫又怀着希望。我们再来读一读第1小节,注意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迷茫,同时又读出诗人的期盼。

满腹心事难以言说,于是“我”走进雨巷,带着期盼去排遣忧伤。这时,谁出现了?

丁香姑娘:(分组朗读2-6节)

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忧愁。

找出描写姑娘忧愁的词语或句子:结着愁怨、哀怨又彷徨、彳亍、冷漠、凄清、又惆怅、静默、太息一般的眼光、凄婉迷茫。那么为什么要以丁香花来描写姑娘呢?

丁香花喻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外形单薄细弱,容易凋零;因此文人在面对丁香时常怀有伤春的情绪,丁香也就成为了愁心和愁怨的象征。

小结:这么多忧伤词语的堆砌,再加上丁香花的比喻,我们感觉到这位姑娘真是太愁了,神情眉宇、举手投足间处处散发出忧郁的气息来。

流连雨巷,纵深体味。

在诗人眼中姑娘为什么那么哀怨忧愁?雨巷为什么那么残破?(小组讨论)这首诗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产生的时代。

戴望舒,中国现代诗人。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革命的洗礼,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反革命,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隐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感受“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这首诗正创作于诗人最为苦闷的那个时期。

体味象征意义: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了解了时代背景后,我们再来品读这首诗歌,你觉得它还是一首单纯描写爱情的诗歌吗?我们来看看诗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小组讨论发言)。

雨巷: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还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

“我”: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的希望出现的知识分子。

丁香姑娘:诗人的理想,对人生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

小结:结合背景,大家很轻易地就找出了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把《雨巷》看作是诗人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抒发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哀怨、彷徨,其间交织着希望与失望,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们忧国忧民的可贵情怀。

走出雨巷,分享体验。

同学们,经过层层解读,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诗人的忧愁与哀怨,下面请找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段落,大声自由的朗读,注意读出感情来。(加幻灯:自由朗读)

作业布置:

请选择典型的意象来抒写内心的哀愁。

清明已至,请描写一段有关清明的文字,选择合适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感情。

作别雨巷。

诵读教案篇2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习习惯;培养;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90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由此可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小学教育更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众所周知,语文是教育的先导,而诵读更是语文教学的开端。近年来,经典诵读在小学教育中盛行开来。我认为小学经典诵读应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一、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段

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更要紧的是这个年龄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是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0~13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达到其一生的最高峰,13岁以后则记忆能力逐步衰退。我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孩子的超强记忆能力和“海绵”式的吸收能力,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更多的国学经典知识,而且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受到经典中真善美的熏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将学习作为趣事、乐事,渐渐形成多思善问,勤读多写等这些学习的好品质,进而形成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二、开展经典诵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的成L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得到阶段性的发展。两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联系。我认为,低年级应重点培养勤开口、读写认真等这些简单的、切实可行的良好学习习惯;中年级应重点培养积极朗读、诵读、阅读,学会积累等学习习惯;高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还要培养会思善问、大量积累等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学校遵循这些规律,科学地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实验活动,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根据学生年龄段设计经典诵读的读本

学校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特点,科学地编辑了经典诵读读本,一个年级分上下两册,整个小学为十二册,从简浅开始,以适应学生诵读,更好地培养兴趣。低年级以较短浅的唐诗为主,安排少量国学经典。如一年级上册选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绝句》等共15首,加上蒙学经典《弟子规》选读。中年级除了以唐诗为主,还安排少量的古诗和宋词。如三年级上册,选编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白的《关山月》等25首唐诗,加上朱熹的《观书有感》、陶潜的《饮酒》等5首古诗,以及国学经典《论语》节选。高年级以唐诗宋词为主,安排适量诗经楚辞的作品。如五年级上册,诵读内容有:李白的《古风(西上莲花山)》、杜甫的《悲陈陶》、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10首唐诗;苏轼的《卜算子(月缺挂疏桐)》、李清照的《醉花阴》等10首宋词;曹操的《神龟虽寿》、左思的《咏史(荆轲饮燕市)》等5首古诗;《葛覃》(周南)、《采葛》(王风)等5首诗经的诗;文学作品选读:《西游记》。

(二)教师当好经典诵读的引路人

教师在经典诵读教育中,首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在低年级段,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诵读,而且要通过范读、带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低年级的小学生多诵读经典,不仅能多认字,还能感受汉语的韵律美,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在中年级段,教师多指导学生诵读那些积极向上的诗词,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不仅能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致,还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高年级教师可多与学生一起诵读、品读一些修身明志的经典作品,如同学生一起品读诸葛亮的《诫子书》,让学生受到感染,感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三)设置校本课程,使经典诵读持之以恒

为了使经典诵读教育系统化、持久化,我校设置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一学期制订一个实施方案,明确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经典诵读,如何进行评价。每学期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诵读及抄写校本课程读本的经典作品。

2.每天晚上自觉背诵一首古诗词。

3.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按照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编目》的年级要求,收集整理自己的国学经典读书笔记,每天诵读。

4.比赛评比活动有:读书笔记评比;以经典作品为内容的手抄报评比;经典(古诗词)背诵大赛。

学校坚持每学期按活动方案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三年多来,学生在经典诵读的各项活动中,很好地培养了“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习中善于运用诵读、阅读,有钻研精神,主动大量积累”等良好学习习惯。

诵读教案篇3

关键词: 诵读教学 高校古代文学 考试改革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历经了从重原典―重文学史―重原典的一系列过程。在当前的古代文学教学中,诵读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增强高校学生的诵读能力、知识记忆能力及分析能力,但是和目前的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有相悖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考试模式,例如:将课后的古文作业转变为课堂作业、变重文学史检查转变为重文学作品的检查等,以此使诵读模式下的高校文学课程考试改革可以顺利实行,取得显著成果。

一、诵读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影响

(一)服务。

站在参与者的角度看,诵读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课本的良好配合才能完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解答学生对古诗文产生的困惑和难题,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在课本上学习古文知识,所以教师、课本与学生是诵读教学模式的特征。

诵读教学模式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朗诵方式对知识进行传授。诵读教学模式有较为显著的特点,第一,从文字表面角度讲,诵读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二者间进行的有声交流,但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才可以完成,并且是有声的相互配合,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教学模式;第二,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相关指导,并且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诵读练习。

(二)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用诵读教学模式的影响。

从时间的角度观察,在古代教学中便出现了诵读教学模式,直到如今都在沿用诵读教学模式,这也说明诵读教学模式在古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譬如:在古代的《百家姓》、《弟子规》等启蒙教育中都是以诵读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古文课程中,诵读教学模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中语言文字的语感、音韵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调动高校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譬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主要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书生张生进京赶考的离别过程,二人在短暂的相恋后要饱受异地相思之苦,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深刻领会元杂剧的独特魅力,在朗诵中体会两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想要冲破现实束缚的决心。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的改革,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深爱我们的国家。与此同时,诵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运用的每一个字,探析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情感,这样在古文学习中,不仅是对作者的文章进行简单理解与鉴赏,还是对作者创作文章背后的故事进行探析,以此更全面地学习古文。譬如:杜甫的《蜀相》,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教师如果只是一味讲解诗中的内容,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所以要让学生进行朗诵,更好地领会七言律诗的魅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状况

在我国高校课程教学中,古代文学课程占有较大比重,并且在教育改革上要给予更多关注,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还有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以下是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古代的文学课程考试主要包含:①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是指,我国的古代文学课程考试需要的试卷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出题,但是教师所出的试卷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少,难以对学生的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而且这样的考试方法的评分标准都是由教师本身制定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②标准的考试方法。主要是指有专门的命题人员对我国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进行命题,在经过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的探究和分析后,找出教师教学中出现的考点和难点,得出全面具体的内容,从而进行考试命题。这种考试方式的运用,可以规避传统考试所具有的不足,确保考试的试题关系到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并且对学生的考试以客观的评判标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譬如:固定的考试形式与出题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也会出现学生猜中考试题型的状况,考试答案更具客观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出现固化,以至于形成“读死书、死读书”的局面。

三、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使考试与日常的诵读教学相融合,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高校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考试与日常的诵读相融合,考试并非只有在固定的日期才可以进行。譬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不定时地要求学生默写与背诵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段落和句子,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并且可以把这些课堂上所有的活动成绩都作为学生日常成绩,以此增加学生期末成绩的分数,以平时表现的成绩的累计加上期末试卷的成绩,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

(二)尽量使考试中的答案更具广泛性和主观性。

在诵读模式下的高校文学课程考试中,要尽量避免试卷中的“标准化答案”,在试卷中加入主观题目,为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诵读模式下的考试答案已经不是以往的固定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多样各异的答案,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使诵读模式下的高校文学课程考试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三)要改变诵读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考试形式。

以往,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考试题型绝大程度上是以填空、默写、简答、论述等为主,可是在诵读模式下进行的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考试,可以出古代文学的鉴赏与古代文学改编的考试题型,其主要原因是诵读模式下主要增强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主要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于古文的熟记程度,更是高校学生对古代文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譬如:在考试中,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片段,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或者让学生对一个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创新。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古代文学课程考试形式得以创新,有效规避考试题型简单、枯燥的问题。

四、结语

为响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也要改变。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对于考试的题型、考试的评判都会有所变化,由此可以真正提高高校教师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并且要把诵读训练当做考核高校学生古文学习的重要标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诵读模式下的高校古文课程的考试可以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唐芳.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8).

诵读教案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文;背诵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105-01中华五千年文明,大多存于古时文献之中,其中古典诗词尤其堪称中华文学之精华。学诗读诗,能有效增加学生人文涵养,让他们的人格变得厚重起来。课程标准所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均为历代名家名篇,内涵高雅厚实,词句精美,韵律和美,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涵咏,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这些诗文,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习读背诵。具体如何组织与实施呢?现在简要分享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

1.安排恰当的时间

学校早读是7:30分开始,笔者则7:20到教室,利用提前的这十分钟和学生一起读诗背诗,一天一首,并作适当讲解。时日一长,学生每天上学时都会自觉地早到十分钟。因此,一个周内,不管是英语早读还是数学早读,之前的这十分钟都成了"诵诗十分钟"。其次,下午放学时,笔者也往往抽三到五分钟组织学生背早上所背之诗,背完即放学。如此安排,学生极其欢迎,因为他们不需要回家专门安排时间来背诵,只是上学和放学时各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轻松背得一首诗。他们感觉在没有什么负担的情况下就背得一首诗,心里十分愉快。这样的时间安排当然需要教师作出较大的付出,这就需要教师克服很多个人困难,敬业爱岗,努力投身于教学和学生管理,把学生当子女一样看待。每天都要注意做到按时到位,使学生逐步形成早读晚背的习惯。早读晚背安排在课表上,但如果执行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最终效果不会好。所以,安排好恰当的时间后,还要求教师持之以恒。

2.制定合适的目标和计划

背诗不能急躁贪多,切不可想一天背多首。笔者的经验是最好一天只背一首,一个学期16个周,每周5个工作日,背80首诗是稀松平常的事。笔者给学生制定了每日背诗计划,每天学生只需要背下一首诗并能理解,每过十天后将前面背的十首诗歌回顾总结一下,并且由教师组织进行小测试。这样的计划,任务也不重,学生很容易接受,因此实施起来非常轻松。有的学生每天只针对一首诗进行背诵,达到了倒背如流之效果。有了合适的目标,再有合适的计划,按计划执行下来,目标也就能顺利实现了。

3.教给合适的方法

背当然不能傻背、死背,而要有一定的方法。方法需要老师指导。笔者教给学生的方法是:(1)读准。即力求将古诗字词读音搞准读准,不读白字。为做到这一点,在读之前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把每一个字的音查准读准。(2)读顺。即句读停顿等把握准确,能读得顺溜。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反复念读,由慢到快,力求在快速朗读的情况下还能做到咬字吐字清晰。(3)读懂。充分理解诗句意思,读懂每句诗。为让学生懂,教师可作必要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全面地把握古典诗文意义。(4)涵咏。在前三方面做好的基础上,学会涵咏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感情来。

4.把握认知规律

指导学生背诵诗歌,不能盲目,不能蛮干,不能简单追求结果,而要懂得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讲究循序渐进,注重日积月累。笔者指导学生背诵时,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记忆能力测试,对不同的学生作了不同的要求,比如,对一些记忆和理解能力都强的学生,就让他们再背一些相关的诗歌篇目。对记忆能力稍弱的学生,就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在能力范围内能完成。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为全面把握学生背诵成长历程,笔者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背诵成长档案袋,他们每天背诵的成果都会有所记录和体现,一一记于档案袋中。一段时间内,允许学生查看自己的档案记录,对自己的背诵史进行回顾总结,从而调整此后的背诵计划。档案袋记录的内容,更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背诵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继续背诵的的热情和兴趣。

5.定期开展背诗沙龙活动

为巩固背诵成果,也给学生一些展示的机会,笔者会定期举办古诗沙龙活动。活动形式具体有古诗手抄报展览、古诗接龙、古诗配画、古诗配乐等,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这种活动的参与中,又进一步巩固了诗歌的背诵,并且背读的兴趣又得以进一步激发。研究表明,小学生大多有表现欲望,特别是他们觉得有自信的方面,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想表现给他人看。背诗沙龙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当他们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又会受到激励,从而会更有欲望继续诵读古诗文。所以,教师不能把这样的活动当成一种负担,应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多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这样的活动。

6.不定期举办古读诵读大赛

为展示学生背诵成果,笔者不定期地在班级中举办古诗诵读大赛,通过海选方式,分组进行淘汰赛,最后获胜者将获得"背诵之星"称号。通过这样的活动,笔者所管理的班级已经产生了好几名背诵之星,而还没有拿到该称号的学生,也在积极努力,想争取成为下一届的背诵之星。当然,这种背诵大赛,还可以在年级层面甚至全校进行,这样可将背诵活动推广至全校学生,让广大学生也从中受益。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文,将有助于改善学生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他们的人生底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让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组织学生参与到古诗文诵读活动之中。让我们一起为学生的将来,祖国的明天贡献一份力量。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7、8、10.

[2]周晓文、李国英.识字教学软件制作中的汉字学理念[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6):50-51

[3]孟广均.信息资源管理导论[M].科学出版社,1998:116

[4]周琼.多媒体技术与新型识字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1(3):18-19

诵读教案篇5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化经典优秀资源,深化和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按照市委的有关要求,新城镇在全镇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现将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广泛发动,精心组织

我村把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在组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注重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塑造和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

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面,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结合我村实际与中小学现状,制定了《泥沟村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中小学相互沟通联络,本着全员参与、全员辅导、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号召全村小学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普及的前提下抓提高,着眼“熏陶”,注重“感悟”,激发“兴趣”,承认个体差异,鼓励发展特长,不求整齐划一。在内容选择和技巧指导上,遵循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小学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分年级列出了重点诵读篇目,确定了专门的指导教师,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制度,长期开展。

二、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各中小学校都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学校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精心布置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及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作品,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让“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与圣贤为友”的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载体丰富,高潮迭起 。

在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我们突出了两个结合。即常规与大赛相结合,诵读与表演相结合。

(一)在抓常规方面,把经典诵读活动融入到学校教学的适当环节,在全员和普及上下功夫。一是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前五分钟时间,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诵读经典诗文,循序渐进,熟读成诵;二是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由专业教师在充分备课的情况下,分门别类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文含义,加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境的把握,从而提高诵读的艺术含量。

(二)在抓大赛方面,我村要求各学校采取班级、年级、学校等层面层层组织,层层选拔的方式进行,各学校结合中秋、国庆、重阳节等重大节日,组织中小学生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推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全镇比赛。通过这种逐层晋级的比赛方式,确保了比赛的公平公正,为特长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锻炼技能的广阔舞台。

(三)在抓诵读参赛作品方面,我们着重突出了两个艺术性,首先要求诵读技巧的艺术性,然后再追求诵读形式的艺术性。特别是在诵读形式上,采取了个人朗读、集体诵读、节目表演、情景游戏等多种诵读类型,融入了背景音乐、舞蹈表演、唱腔渲染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既增强了诵读作品的感染力,也激发了广大中小学生的诵读热情,赋予了经典诵读活动更广泛的内涵和影响力。

四、成效显著,意义深远。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们打造了一批诵读精品,发现了众多具有天赋和灵性的诵读人才,对中小学生的诵读水平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了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的诵读内容充实了我镇各中小学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次经典诵读的篇目十分广泛,从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屈原的《离骚》、李白的《将进酒》、欧阳修的《酒翁亭记》,岳飞的《满江红》、周敦颐《爱莲说》、白居易的《忆江南》、《三字经》、《千字文》等古诗文,到《纸船》、《毛主席诗词》、《生命的价值》《秋天的雨》、《一株紫丁香》、《最后一分钟》,《祖国颂》、《我的祖国》、《中华少年》等近现代名篇。可谓跨越古今,涵盖精髓,真正起到了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作用。

(二)浓厚的传统文化陶冶了中小学生的道德情操。《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等篇目是我国传统儒学的经典作品,里面有做人的道理、有处事的原则、有善恶的标准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朗朗的诵读声传入心灵,必将对广大中小学生产生震撼和影响,对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正视不足,改进提高。

本年度经典诵读活动从组织层面和活动效果来说,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诵读水平参差不齐。

(二)是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从全镇来看,大部分中小学都比较重视,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也有个别学校存在泛泛要求、应付了事的情况。

诵读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教师的不断提高拓展途径”的原则,努力构建师生精神家园,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活动目标

(一)通过诵读经典,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语言储备,促进知识更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二)通过诵读经典,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全人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亲近经典诗文的理念,

三、活动方式

. 开发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制定诵读方案,选择诵读内容,每周利用晨读、午读时间诵读经典诗文,美文。

开展师生共读活动。鼓励教师与学生共阅一本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寻找学生阅读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会阅读的快乐。

举行知识竞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举办擂台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热情。

四、活动过程

1、诵读古诗《江南》,学生慢读,快读。

2、诵读古诗《敕勒歌》,学生对读

3、诵读古诗《春晓》,并进行歌唱。

诵读教案篇7

然而当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诵读教学日渐式微,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重抽象思维,轻形象思维;重理解分析,轻整体识记;重应试能力培养,轻知识素养传授。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只顾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却忽视了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失去了学生琅琅的诵读之声。教师不抓诵读,学生不愿读书。认为诵读那是小学和初中的事,高中语文教学就可以不注重了。这种理解有些偏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诵读的欲望,让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诵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地提高呢?

一.高度重视,理念引领

语文教学要改革,但语文教学中的诵读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课程的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一味的说教。讲诵结合,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使教学相得益彰,活跃课堂气氛,诵读之声才能“声声入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古诗文、散文这些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文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诵读。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借助语言描述、音乐渲染、视频演示等媒体手段将学生带入诵读的情境中,提起学生诵读的兴致,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如在《雨霖铃》的诵读教学上,教师可以播放了一段舒缓低沉的音乐营造氛围,再播放示范诵读。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体味中投入诵读。

三.培养语感,传授方法

要想创造学生高品味的语感,就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朗读技巧,能够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因为教师的诵读示范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句,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

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诵读中来,这仅仅是开始,要想“展其雄伟之概”“探其深远之韵”,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诵读时首先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其次在诵读时要排除方言等社会影响,根据文本思想感情的需要,以适当的速度诵读。

诵读过程主要包括:初读,以读准字音,读清文句为主,可称之为“音读”;再读,指在通过与文本对话,联系背景,理解了文本形象和作者情感后,带着理解来读,可称之为“意读”;三读指运用各种诵读技巧(抑扬、顿挫、轻重、疾徐等),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情感的“以声传情”,可称之为“情读”。当然在诵读时可采用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个性化诵读等多种形式,充分彰显诵读的魅力。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大力提倡诵读。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还原语文之本来面目。

诵读教案篇8

一. 认真备课

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上好课、写好活页教案,按时批改作业及时反馈、讲解。

二.学好“继续教育”内容

利用本学期网上继续教育的机会,多充电,本学期完成了七百多课时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加深了对课程改革的理解,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研究、探讨和实施,掌握课程标准,把握新教材,提高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三.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努力做到当日事,当日毕。

四.重视并抓好课外阅读

1.做好准备

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认识,上网查找资料深入感知“读书”的重要性;学习他人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2.加强与家长沟通,争取在“读书”的问题上达成共识,进而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事实证明,这项工作很有效,很多的家长都主动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了,管延续家长做得尤为突出。

3.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4.给孩子精心选择读物并统一购置了《365夜故事》、《名人故事》、《儿歌300首》。

5.多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1)讲故事--感受书的神奇(2)设悬念——调动读书的欲望。(3)演故事--感悟故事情节

6.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早晨、中午,专时专用.

7.将“读书”纳入作业中,逐渐让学生在家养成读书的习惯。

8.加强总结、评比,达到或激励或鞭策学生的目的。

9.建立班级小书库。每名学生捐赠了一本书,学生可以随时借阅。我们 也定期与其他三个班,交换阅读。

五.利用语文课堂抓好学生的朗读

1.明确朗读的要求:要他们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可急于求成,严格要求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进一步做到---读时,有高有低、有急有缓、有快有慢。

2.教师做好范读,每篇课文我都练习很多遍,努力达到用声音正确表达课文内容,给学生很好的导向。

3.抓住典型课文,逐句指导学生。

4.举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5.做好差生辅导。

六、扎实地抓好背诵

背诵能帮助小学生积累语文基础、丰富知识,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背诵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及时订好背诵计划

开学初,学校“实施方案”布置之后,我就在第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定“背诵计划”。不论是成语的确定,还是名言、古诗,我们都力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力求内容适合一年级学生。

2.扎实地抓好背诵

上一篇:拼图教案范文 下一篇:郊游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