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时间:2022-10-09 08:54:05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摘要]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以诵读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诵读;范读;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91-01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所谓的诵读是指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说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以诵读带动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睿智之词,无一不在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如今的语文教学仍有大部分教师把课堂时间放在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篇章结构、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上面,没有真正重视诵读,真正把诵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加以落实和实施,真正利用时间让学生去诵读、品味。教师没有营造出诵读的氛围,学生也就很难养成诵读的习惯。

诵读是一门艺术,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配合和长期的坚持不懈。那么,如何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呢?

一、加强诵读的指导

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家都不够重视诵读,致使诵读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学生对于诵读的知识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字音和句读尽量要读准确。首先,要督促指导学生说普通话,这是训练语感最有效的途径。其次,结合诵读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使其能在准确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情感读出抑扬顿挫来,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不仅读课文,还要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

二、要加强范读

出色的范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能营造出令人沉醉的艺术氛围。学生经过泛读以后,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例如,如果学生只喜欢读某个作者的作品,而不喜欢读其他作者的作品,或者只喜欢读小说,不喜欢读散文,都会造成学生语文能力不能协调发展。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必须广泛的阅读,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报告文学,甚至科技著作都是要读的。读的多了,学生就会思考了,没有必须的知识积累,就谈不上“思考”。另外,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于文言文特别的不喜欢。文言文晦涩、难懂,学生甚至觉得学习文言文没有意义。可是毕竟文言文是我们祖先积累下来的财富,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它,理解它。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要诵读了。诵读的时候教师要进行范读,范读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学生会产生乐意模仿的愿望。有了这样的愿望,学生才有兴趣去了解古代的文化。

三、指导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诵读

朱自清先生强调,诵读“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充分说明了“三分文章七分读”的道理。这就要求学生做到读之以情,感之以趣,音随意转,气随情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在诵读中入情、移情,陶冶情操。例如,学生在学习《海燕》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调,在理解之后大声的朗读出来。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篇本章本来是高亢有力,能鼓励无产者去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如果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声音很小,很不自信,就有了很不相称的感觉。大声朗读的时候,要带有感彩,这是一篇很有激情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把自己当成文章的作者,充分表现出文章的激情,最后,经过多次朗读之后,达到背诵的程度,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学积累。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加强学生诵读习惯的培养,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增加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知识的素养,从而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他们对语文不仅愿学爱学而且乐学。让教室充满朗朗的读书声,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永新主编,徐含之选编,中华经典诵读本,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2]陈晓冰主编,天天诵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上一篇: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下一篇:构建人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内在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