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5 11:41:38

诵读活动总结

诵读活动总结篇1

一、思想重视,大力宣传。

我校以李莉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在领会县教委的文件精神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立即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迅速传达文件精神。此外,还运用校园广播站、班会等各种宣传方式做好国学经典诵读的宣传工作,让全体师生高度重视国学经典诵读工作的重要意义,为国学经典诵读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目标、落实方案

我们学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弘扬民族精神,”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国学,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拓展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创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国学经典诵读。在开展“诵读中华国学,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中,我校努力做到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证,行动上积极,工作上扎实,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把推进民族精神教育落实到实处。

三、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李莉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张峰、雷有德、张莉、张云为副组长,以陶新迎主任,一线教师李文艳、赵燕、李晓丽、程国庆老师为骨干组员的课题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陶新迎负责国学诵读技术指导,骨干组员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以及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

四、监督考核,完善机制

为使经典诵读活动得以有效实施,学校建立经典诵读活动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日常日常活动开展、学校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日常观察即时评价、学校抽查检测、各类评比、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将此纳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对此项活动在一学年结束前进行总结,对做得好的教师、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

五、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

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和每天晚自习上课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

2. 定期检查,检测监督

学校专门成立国学诵读检查小组,学生检查和老师检查相结合;做好检查记录。校领导不定时抽查,确保诵读时间。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3.一期一次,大型诵读。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诵读会。诵读的内容有指定内容背诵;并在活动中评出优秀选手和优秀班级。

4.图书一角,书香文化

各班设置图书一角,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加入班级量化积分,评出优秀班级。

5、诗词大会,彰显风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我校每一大周定期举行诗词大会,既丰富了课堂文化,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

6、读书文化,馨香校园

一初中每周四都会在报告厅三楼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全体语文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分享读书交流成果,让学生感受智慧火花的集体碰撞。

7. 演讲比赛,硕果累累

8、专家讲解,深入领会

专家诠释经典,大家深入了解经典文化。

9、图文结合,绘出经典

充分利用黑板报和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绘出心中的经典

六 总结回顾,明确方向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在这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收获颇丰:

1、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诵读中华国学,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后勤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正在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

中华国学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不少国学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国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国学,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国学的兴趣,形成了诵读国学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国学的故事”、“国学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背诵的国学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国学的方法,并能运用与课外自读国学,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国学运用于作文之中。

当然,在肯定优点和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次国学诵读活动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对于经典的理解不是很深入,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部分班主任老师的熟悉程度还不够,部分学生尤其是家长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虽然学习了经典中的道理,但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还没有改变,没有做到言行一致。

我们开展中华国学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民族文化之根,立民族精神之魂,在诵读国学过程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精神底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所以,我们以后的工作还要更加努力进一步将大宣传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这项活动,向着“品国学经典,建书香校园”的目标努力奋进。

诵读活动总结篇2

为了推进全民阅读,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努力营造“书香机关”,进一步激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活力,6月9日下午,党支部组织开展“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美文诵读比赛暨主题党日活动,退休老干部和部机关党员领导干部40多名同志参加了活动。

“我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大家带到革命的峥嵘岁月,从建设年代的激情燃烧,到改革开放的春潮奔涌,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不朽功勋。《诗意中国》《我的祖国》《祖国颂》《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等一首首诗词在机关大楼回荡,把对党的深厚感情化作精彩生动的诵歌,把对祖国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部机关8个部门、科室参加了比赛,6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

此次经典诵读比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展示了机关党员干部良好的精神风貌。全体党员干部表示通过此次诵读比赛深受教育,培养了爱国情操和家国情怀,深切感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干部的读书热情,促进了学习型机关建设,受到广大党员干部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开展此项活动既锻炼了党性,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又纾解了工作压力,活跃了机关工作氛围,提升了党员干部“四力”。

诵读活动总结篇3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

我校是政府指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80%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而大多数农民工因为没有文化,为了生计,他们每天工作的时间长,因此,他们既无力也无时间加强子女的养成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为此,我校计划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使进城务工子女的人文素质(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全面地发展,提高我校(进城务工人员指定学校)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 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心地向善,修养提高,身心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三、 责任分工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德育处、年段长、语文备课组长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教导处、德育处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材料的印发;教导处负责经典诵读方案的确定、诵读课程的安排;德育处负责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落实;语文备课组长负责本年段经典诵读计划的拟定、内容的遴选,以及每月经典诵读的小结,各班语文教师以月为单位安排本周诵读的内容;年段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四、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内容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论语(一至三)》、《论语(四至五)》、《中庸》等,按年级分6年完成。

六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1至75首和《论语(四至五)、《中庸》。

主要阅读内容为中外经典名著,每个学期原则上阅读两本课外书(一本国内名著、一本国外名著)。

五、活动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六、具体措施

1、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A、晨读:每天早读课利用10分钟集体诵读诗文,一周背诵一首经典古诗词和三两句经典语录。

B、午读:每天下午第一节课课前10分钟集体阅读经典名著(孩子有什么书就带什么书,不做统一要求,语文教师负责收集书目)。

C、路诵: 每天中午、下午放学,以班级为单位,齐背诗文,走出校门。

2、充分利用课堂

(1)充分利用上午、下午经典诵读十分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辅导。

(2)、综合实践活动课: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3、少先队活动将诵读经典诗文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少先队每天对每班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将学生的诵读情况纳入文明班级积分,评选"诵读优秀班级".

诵读活动总结篇4

一、诵读要有本可依,有纲可循

古诗词诵读要有本可依。小学时有一本《小学生必读古诗70首》,到了中学没有规定的读本,只读课本上的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应在小学生、高中生必背古诗中进一步筛选,并补充一些适合初中学情的古代诗词和现当代诗人的古典诗词,把这些经典的古诗词结集成册,并就诗歌的诵读和理解鉴赏编写阅读资料,编辑成校本诵读读本,学生人手一册,作为古诗词诵读的材料。

在读本中应附有《学习纲要》,将古诗词大致按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顺序进行编排。分阶段要求学生诵读一定篇目的古诗词,并要明确诵读要求。《学习纲要》对学生的诵读达标分三个级别,总体说来是由易到难,分阶段,分层次,操作性强。比如,初级要求主要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了解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准确的默写诗句。中级除要求背诵之外,还要求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高级除要求背诵、鉴赏等内容外,在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古诗、运用古诗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在诗词诵读与欣赏中,能对同类诗词进行比较学习,能对一首诗或词从不同角度解读,学会用古典诗词中的哲理和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有本可依,有纲可循,诵读活动的实施会更易操作。

二、用科学方法管理诵读活动

作为校本课程,教师不可能像讲课文那样对所选古诗全部覆盖。因此,教师在对校本教材的处理上主要从三方面把控。

1诗词精读课

以课堂上的古诗诵读精讲课,为学生的古诗词诵读提供范例和方法。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的传统内容,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但具体的教学方法最好要回归传统,以诵读贯穿课堂教学,形成“披文识意、感知意象、领悟意蕴、体会情感、鉴赏评价”的诵读模式。同时,还应渗透一些诗歌诵读和欣赏的基本方法,把课本与诵读读本对接,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和拓展。

2古诗词专题讲座

定期举行古诗词专题讲座,内容有针对诗歌吟诵,有针对诗人诗作的,有针对古诗流派的,还有古诗词创作的,等等。这类校园文化讲座,语文教师在课余要充分备课,内容要生动丰富,主要是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为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与欣赏提供方法和帮助,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3课外诵读的管理

帮助学生安排好课余时间的诗歌诵读,定期利用一定的课时进行检查或问题答疑。学生的课外自主诵读是课后作业中的一项内容,在时间上要有所保证,在学习资源上也该有一定的援助,让学生在课后诵读有学习的抓手。

三、坚持夯实基础,努力激发兴趣

古诗词诵读,要有时间的保证,要有落实的措施。不同学段的年级按照制订好的诵读计划,有序地展开诵读活动。课堂上读,晨读时读,课后再读,做到熟读成诵。当然,诵读的安排也是灵活的:集中指导,每周可利用阅读课时间,选择读本中的诗歌适当讲解,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分散训练,每周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古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阶段检查,通过开展相关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和热情。持之以恒,把诵读落实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让诗词语言充分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内心里对诗词语言进行充分的体验,产生丰富的内在语言,“悟”得语言内在的深意。

以活动来促进诵读,学以致用。把古诗词的诵读与语文实践活动、传统节日、班团队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相结合起来,把校内诵读和假期诵读结合起来,让古诗词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让古诗词更贴近他们的心灵。

如“诗与画”的手抄报展示活动,“古诗词演诵会”、“寻找流行歌曲中的古诗词意境”、“古典诗词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魅力”的语文活动,“诗人与诗”的专题作家研讨,“我最喜爱的诗人”读书报告等都是古诗词诵读中的语文活动。配合这些活动,鼓励学生把古诗词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撰写相关的习作或小论文,用古诗词的内容去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成立校园诗社,让学生自己写诗,读自己写的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怀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用“考级”推进诵读扎实展开

遵循诵读读本的《学习纲要》,以古诗词“考级”来促进学生的古诗词诵读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策略。可将校本课程中的古诗词分成初、中、高三个级别,按照诵读欣赏计划开展诵读活动。每学期学校统一组织一次古诗词考级,通过默写或背诵等形式,来测试学生是否掌握某一级别的古诗词,给考级合格者颁发由学校统一印发的等级证书。报考级别本身不受年级限制,但必须由初级开始,由易到难,逐级向上过级。同时,年级选出在诵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组织成立古诗词诵读委员会,协助老师开展活动。

或许是对“考级”这个词语的敏感,有人认为“考级”是把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庸俗化了,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举措。其实,不要谈“考”色变,“考”从来不能作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何况校本课程的开展,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的,是按照古诗词诵读教学计划开展的,而且是符合学生需要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考级只是其中之一。

在诗歌诵读的过程中,记诵是一项重要任务。“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习惯,诵读需要以考级来推动,诵读的成果需要以考试来检验。

古诗词诵读本是校本课程的一项内容,它与学生的语文成绩没有直接挂钩,与学生的评优也没有直接挂钩,考级过关是对热爱读书的学生的一种激励和褒扬,这更能激发和带动全体学生的诵读热情。

总之,古诗词诵读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日常化的、与学生语文学习紧密相关的一项活动,不能为功利绑架,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忽视了活动的实质,更不能把它当做学校装点门面的方式。只有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唤起学生的热情,掌握生动而又科学的方法,才能保证校园诵读活动的有效性。

诵读活动总结篇5

追问之一:从经典诵读的对象来说,经典如何才更能被学生接受?

顾名思义,经典诵读是对一些经典文本的诵读。围绕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经典诵读文本,这一问题在当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我们不妨再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假使我们已经遴选出了此类经典文本,学生对经典的诵读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吗?或者说,经典文本就一定能被学生所内化吗?以上共同聚焦为:经典如何才更能被学生接受?

我们不应忽视如下一个重要事实:经典文本往往在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学生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正是因为学生生活与经典文本之间所存在的这个明显落差,导致学生对经典难以接受,进而直接影响经典诵读的效果。笔者曾经就中学课本里的鲁迅作品对中学生进行访谈,他们告诉笔者:“鲁迅的文章太深奥了。就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语言上他总是绕来绕去的,跟我们的思维似乎总是不一样,读了很久也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基于这一现实,本文以为,引入学生生活经验,并让学生生活经验参与经典诵读,是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有力措施。

学生生活经验为什么能有效促进经典诵读,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学生生活经验是相对于学校活动产生的经验而言的,它指的是学生在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以及个人选择的休闲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经验的总和。相对于教师主导下的学校生活而言,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以及个人选择的休闲生活,是一个学生能够自主的世界。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对象、活动的手段、活动的结果等,学生基本都可自主,反映出校外学生生活所具有的自主性特征。恰恰是这一自主性,蕴涵了学生生活经验的能动性。正是由于这一缘故,当经典文本与学生生活经验发生某种关联时,学生生活经验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参与到经典诵读之中,且生活经验的确能促进学生与经典文本发生某些实质性联系。同样在以上所交代的有关鲁迅文章的访谈中,有学生告诉笔者:“《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我能产生共鸣,因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对当时的社会黑暗作了一些批判。现在的社会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虽然两者之间的性质不同,但这也让我们产生许多不满。鲁迅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我们内心的想法。”

学生生活经验如何参与经典诵读之中?这是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相对于学校生活而言,学生在校外所遭遇的生活虽然不可能广袤无边,但是在所涉及的范围上,仍是学校生活所无法比拟的。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的世界,学生往往是作为整体,即知、情、意、行全身心地投入。因此,学生生活经验将是广博的,它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理性认知与情感体验的统一体。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学生生活经验将可以在许多层面与经典文本发生实质性联系。按照对于认识活动的一般看法,认识活动主要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学生生活经验将可以通过参与经典文本的认知、评价和审美,来把握经典文本的意义,进而推动经典诵读的有效进行。

追问之二:从经典诵读的设置来说,是否该有专门的课程?

对于经典诵读,一些学校是放在早读课、语文课或其他学科课堂之中完成的,这导致经典诵读任务部分甚至全部由语文学科或其他学科完成。值得追问的是,从实现经典诵读的有效性出发,由一些具体学科来承担经典诵读的任务,是否会影响经典诵读的效果,是否能完成经典诵读的预期目标?进而言之,经典诵读是否该有专门的课程,由专门的教师在专门的时空内完成?鉴于在当前一些学校中经典诵读由语文学科来承担或分担这一现实,本文在此以语文学科为例作一分析。

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似乎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不管是1993年赵朴初等九位政协委员的那份提案,还是自那以后的数次经典诵读活动,无不把实现经典文本的文化目标作为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然而,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却与经典诵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按照当前语文界比较通行的看法,语文学科性质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的定性,导致语文教学的双向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目标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目标。这显然与当前所倡导的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相差很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在以上语文教学的两大目标中,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目标更具本体性。关于这一点,在当初语文单独成科时相关文件已表述得很清楚,许多著名语文教学的研究者也一直坚持这一观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特别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这实则是对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目标的再次明确。基于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的这一认识,语文课必然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实现其实用目标,从而会影响语文课堂中的经典诵读的实施。再者,语文课在进行经典诵读时,难免会将经典文本作为“例子”来使用,也即借助经典文本来达到使学生学会如何阅读经典文本,提高阅读能力之目的,这同样会影响经典诵读的实效性。

如此说来,经典诵读不应由语文课或者其他学科来承担(即使是分担),因为不管是语文课还是其他课,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依靠语文课或其他课来承担(或分担)经典诵读,最终会导致以下尴尬局面:一方面是这些学科自身的目标难免会受影响而最终难以完成,另一方面是经典诵读本身的低效。如此说来,经典诵读最好有专门的课程,由专门的教师在专门的时空内完成,如此才能更好地确保经典诵读的有效性。

追问之三:从经典诵读的结果来说,经典诵读是否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

在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一些学校片面追求经典文本的背诵、记忆数量,并以此作为学校办学的业绩;一些学校把经典诵读作为彰显学校特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一条捷径。以上反映了人们期待经典诵读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经典诵读是否能如他们所愿?

首先,可从什么是诵读来分析。从词源上分析,诵读由“诵”和“读”两个词复合而成。在《说文解字》中,“诵”被注解为“讽也”。段玉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注解:“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日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读”,《说文解字》释为“籀书也”。段玉裁同样作了进一步解释:“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段玉裁甚至对“诵”和“读”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综合以上,“诵”指的是通过有声语言来达到背的一种阅读活动。“读”则是一种通过理解来把握文本意义的阅读活动。“诵”和“读”合称为“诵读”,是在秦汉以后。在历经西方班级授课制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白话文本的登堂入室后,现代教育中的诵读早已有别于古代。有研究者将诵读界定为:“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眼观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读书方法。”从这一诵读的定义可以看出,诵读是一个逐步深入文本的过程。即便引入学生生活经验作为经典诵读的支架,乃至从认知、评价和审美三个层面具体参与,经典诵读同样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毕竟学生大都是一些不成熟的阅读者,而他们所面对的许多诵读材料又往往难于直接理解。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借助诵读这一阅读方式,通过眼、口、耳三种器官的联合活动,先使文字符号通过视觉进入大脑,转换为声音,再通过听觉进入大脑,让文字符号和相关的言语同时刺激大脑,以实现对经典意义的逐步深入掌握。

其次,再从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来看。根据上文所述,当前经典诵读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其文化目标,这一目标主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这决定了经典诵读的效果必然具有滞后性,难以短期内见效。这也正如有研究者所说:“经典诵读是为精神生命奠基的工程,不能立马见效,不可短期速成。诵读经典,深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感情和哲理,久而久之,经典的精神才会融入我们的生命。”

诵读活动总结篇6

我一讲到演讲,眼中都是满满的疑问。这是一个新体裁,孩子们没有接触过。所以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事先讲明白,讲清楚要求,这样质量会更好。下面是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学生演讲比赛策划总结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学生演讲比赛策划总结一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二、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书写比赛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每节语文课前准备2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相结合。开辟诵读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首古诗,供学生诵读赏析,感悟。

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10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注重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优秀诗文朗诵会”、“读书大王”等评选活动。

三、活动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演讲比赛策划总结二

今天班会课上按照学校要求举行了《心中最美的人》的演讲比赛。大部分家长也比较重视。在家准备比较充分,写了稿。下面进行简要总结: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全班每人都上台演讲。演讲的孩子准备充分,认真的写了稿,背了稿,部分学生的富含感情。在这次演讲中我也感受到不足,和以后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1、学生的声音普遍偏小。孩子们上台的机会少。有可能是紧张导致的;也有可能稿子不熟造成。这也告诉我以后布置的时间还要提前。这样可以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准备。

2、孩子们缺乏上台的勇气,这是很普遍的状况。就算是大人也会有怯场的情况发生。我小时候就是不爱说话的孩子,所以现在有一些场合会有一些紧张。所以在接下来可以让孩子们充分的在台上锻炼比如说在黑板上写字,在台上领读生字,班会的主持人等等。

除此之外我觉得孩子们出现这样的错误可能是最为老师的我没有跟他们讲清楚什么是演讲,演讲的要求是什么。孩子们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主要是比较短的小故事。一下子到了演讲,我一讲到演讲,眼中都是满满的疑问。这是一个新体裁,孩子们没有接触过。所以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事先讲明白,讲清楚要求,这样质量会更好。

2021年演讲比赛活动总结5

在每一次比赛中,总会有收获的,参加比赛后,自身的潜力都提高了,所以,我热爱参加比赛。这次的演讲与口才的比赛,我也参加了,收获也挺大的。

我们组在准备演讲稿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分工明确,找资料的,排版的写串联词的,一个不落。“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我们从中感受到了群众的力量。最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演讲的特点,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最根本的目标。

在比赛时,一位位选手的表现也十分精彩,他们各展其才,花尽了心思,见解也一个比一个独到。毕竟很多人是第一次演讲,还有些羞涩和不自然是在所难免的。一些选手发表感想时,也都笑着说道自己上来时很紧张,腿一向在抖,但是作为听众的我们,从他们的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勇于尝试、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一股不肯服输的劲头,正是这股劲,使得他们的演讲具有感染我们的力量。

作为听众的我,在惊叹他们精彩的演讲之余,他们身上的自信和倔劲也着实使我感到羡慕。没有抓住机会参加这次演讲,挺令我遗憾的,没有把握住这次锻炼自我的机会。但是我也承担起了记分员的职责,认真地负责着自己的工作。这也是一件令我感到无奈的,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组的分数渐渐远离我们,却无能为力,因为公平是我的职责。看着分数,令人心酸啊……

总的来说,这次演讲比赛开展得很顺利成功,我们也得到了我们参加比赛的目的,在比赛中收获了不少,团队意识也加强了许多。

学生演讲比赛策划总结三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其作用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和社会应用的规范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你的普通话水平的高低更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仅是个人交流的问题,而且会在你讲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普通话水平。所以说,教师用好普通话责任重大。

为此,本学期学校在第十二届推普周期间以“快乐教育”为理念开展了“快乐教育”教师普通话演讲比赛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普通话知识测试等。这个活动,一是为了贯彻落实第十二届推普周活动,丰富我校教职工的生活;二是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展示我校教职工的精神风貌。

本次活动由教科室主办,工会、信息办公室等部门对此项活动给予了有力支持。同时,此项活动也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自活动通知下发后,各年级教师踊跃报名参赛,他们认真准备、精心撰写演讲稿,各位演讲都很精彩,普通话水平也都比较高,达到了比赛的预期目的。

推广普通话活动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通过这次演讲比赛,希望各位老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为目标,持之以恒地开展好这项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水平,为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应该拥护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保留一点炎黄子孙传统的东西。此外,借助于“团圆”,让学生感受到亲情、感情存在。

活动准备:

1、召集班委讨论、决定班会程序,构思班会主题、内容,确定主持人;

2、根据班会内容确定班会骨干同学。

3、排练朗诵、合唱《水调歌头·中秋》等节目;

4、学生查找有关中秋的信息。

活动过程:

1、主持人王雨竹、王殿臣开场白;

2、张静轩同学朗诵《水调歌头·中秋》;

3、讲述中秋的由来、习俗;

4、讲述身边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

5、有关中秋的民谣表演;

6、全班合唱《水调歌头·中秋》;

7、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

诵读活动总结篇7

在语文课堂中感知方法,感悟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迁移文言文”作为总目标之一。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中诵读经典,领悟方法,感悟生命的价值,成为我们两所学校语文数学的探索点。

低年级的老师利用表情阅读、动作阅读和表演等形式,结合简单的儿童诗和古诗让学生进行阅读,在简单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作品的魅力。中年级的老师主要教给学生发音的方法,结合课文童话故事、古诗和小的散文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感悟方法,体验成功的快乐,提升生命质量。高年级老师主要让学生在抑扬顿挫上下功夫,学会把握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自然展现。不必刻意追求,只要顺着诗句的自然语音状态来读,顺着诗句的自然节奏来读,学生自然会感受、感悟到生命。

在国学课堂中领悟内涵,润泽生命

2010年9月,学校与育灵童研究院合作,将国学纳入到课程之中。学校使用育灵童研究院编著的国学教材,教师与研究院的老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一年级主要诵读《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主要诵读《千字文》《笠翁对韵》(选);三年级主要诵读《论语》(选上)《论语》(选下);四年级主要诵读《大学》(选)《中庸》(选);五年级主要诵读《老子》(选)《庄子》(选);六年级上主要诵读《史记》(选)《资治通鉴》(选)和《历代散文选》。学校的老师们在国学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汉字演变让学生感悟文字的美,利用经典小故事让学生理解国学的内涵,将国学和生活实际结合,内化国学的内容,最后通过诵读领悟内涵,在诵读中润泽生命。

例如,刘郁老师在上二年级的《笠翁对韵》一课时,先让学生听《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自读《五歌》中的内容,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借助形象的课件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生字、词,再读通课文。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将着力点放在了诵读上。先让学生听著名播音员诵读的《五歌》,然后学生在不断评价中开始探索性的诵读、加动作诵读、和老师对读、表演诵读,学生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越读越有兴致。最后,孩子们说:“老师,太有意思啦!我们也说几个对儿吧。”老师和同学在诵读和创编中,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诵读活动中强化体验,丰盈生命

在学校的诵读引领下,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但是,还缺乏集体智慧的展示,缺乏好的平台的强化。为此,学校积极为学生创设诵读的氛围。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班级朗诵比赛等活动;在国庆节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共庆祖国华诞”活动;在儿童节开展游戏和诵读经典相结合的趣味活动;带学生到北大讲堂参加诵读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中,学生强化了体验,丰盈了生命。

诵读活动总结篇8

近年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已经在各所学校蓬勃开展,无论是自编国学教材让国学走进课堂,还是诵读演绎经典把国学外化成行动,无论是采用“晨诵”“午读”“暮省”的诵读方式,还是在“学校、班级、家庭”的广泛开展,都在校园内营造出了浓郁的书香氛围,濡养了一批谦谦君子、阳光少年,形成了极有价值和极具可操作、可推广的诵读经验。然而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学校在组织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合理的规划,进行科学的指导,必须结合实际得体把握、有效引导。笔者在参与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中尝试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诵读经典,发展学生特长

将经典文化学习与书法、绘画、表演融为一体。我们认为单调呆板的诵读是不会引起学生兴趣的。长此以往,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我们努力将诵读与各学科的教学相互嫁接。其宗旨是:在坚持诵读的基础上,配以各班独特的文艺和竞赛活动,如吟唱、表演、相声、合唱,使学生把诵读同各项多彩的文艺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们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笔者学校开展了许多展示活动,旨在展示学生在诵读方面自身素质提高的成果。

二、诵读经典,建设校园文化

为了使师生们一进入校园,便置身于浓厚的经典文化学习氛围之中,我们在学校走廊上悬挂着经典名言,每天早晨、中午学生进校之际,播放经典文化的诵读磁带,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要求每个班级利用早读课全班集体诵读,坚持不懈,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国学经典名言。班级文化建设突出“国学经典文化”主题,班级布置要充分考虑营造到中华经典文化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学经典学习的无限魅力,感受国学经典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三、诵读经典,打造书香校园

每学期,学校围绕“以圣贤为师,与经典同行”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在诵读过程中,笔者学校还十分重视积累活动的一系列过程性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学生诵读比赛资料,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的方案,记录照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等等,以利于进一步开展诵读的实验研究。

四、诵读经典,塑造健康人格

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儿童,那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日积月累,必将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智慧和优秀人格与秉性的基础。因此,我们设计了内容、形式与诵读相结合的手抄报,这样充分给了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并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德与行为习惯。

五、诵读经典,构建和谐家庭

我们学校在实施经典诵读过程中,以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充分发挥教育的辐射作用,共同传承中华传统经典。读书一家亲的开展,让经典走进了家庭。家长与孩子的同读同诵,成为每个家庭茶余饭后的必修课,家长与孩子一起读背国学经典,一起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等,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们说,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六、诵读经典,落实多元评价

首先是在诵读课中进行评价。既然诵读活动纳入课程,教师就应该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以使诵读活动更有效地落实,并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成绩评价,这样学生可以在诵读课中不断得到肯定。

其次是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诵读展示并进行评选。学校在每学年分别举办班级、年级、校级不同层次的诵读展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编排有关国学经典的文艺节目、布置国学文化环境氛围,进一步感悟理解国学经典的深刻内涵,最后进行优秀节目评选,对学生激励肯定。

再者是及时激励肯定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的点滴变化。如:生活智慧的展现运用、言行举止的逐渐规范、口语交际与作文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肯定,以激励他们坚持国学经典诵读。

上一篇:讲座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帮扶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