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时间:2022-10-09 05:30:54

初一思想品德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然而,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难学,太乏味。这很大程度上与我们老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如何“真正让课堂的主体--全体学生'活'起来,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去,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我们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在此谈些粗浅的教学体会和反思。

一、导入要生动有趣

好的导入方式,总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奥秘、领悟求知的真谛。好的导入方式,还能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得到共同发展;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收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而是首先要解决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问题和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尝试实行课前三分钟由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课文的内容和体会进行讲演,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增强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针对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变学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兴奋剂”。

二、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思想品德课有些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要把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的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变成非常喜欢思想品德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落实了教学目标。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参与教学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课堂教学节奏,增大课堂知识密度,增强直观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产生节奏性更替,从而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强化内容,使教学产生良好效果,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男儿当自强》等高亢激昂、优美动听的歌曲,《挖井》等寓意深刻的漫画,《网络妈妈》等回味深长的电影,还有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材料设疑导思,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一一展现出来。实践表明,这样做达到了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一味地讲,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其效果不言而喻。作为当代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为人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完成教学设计中的各项内容外,还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学习的机器。

1.指导学生阅读课题、框题和目题,掌握全课知识框架

课题是全课内容的缩影和概括,阅读课题,思其所云,初获印象。框题和目题是本框和本目的概要,是课文的“骨架”。指导学生将课题、框题、目题联系起来阅读,既可理清各“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可明了全课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网络,做到“一目了然”。

2.指导学生粗读教材,学会课前预习

书最终是学生读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是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发挥出来的。刚开始时很多学生没有预习习惯,有些学生预习流于形式。虽然教材的编排形式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但学生自学阅读时经常面临两种困境:其一阅读速度快,走马观花,看完不知所云。其二,阅读时易被丰富有趣的材料所吸引,而忽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易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毛病。因此学生在进行第六课的课前预习之前,我们就印发了导读提纲供参考,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3.指导学生细读教材,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在讲授新课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对重难点进一步列出细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围绕框题,钻研目题,了解正文、辅助文及相关链接,细读、精读教材,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了阅读实效。

设疑导思是让主体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关键。思起于疑,无疑则无思。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设疑和解疑的过程。有疑才能激发学生不断地思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思维,我们适时选择最佳时机,诱导学生启动思维,为他们创设情境,进而开启知识宝库大门。

4.开展课堂活动与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课堂被当作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科书当作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与听众的角色,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最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在下册第六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依据学生的直接经验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的话题,鼓励学生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活动和讨论过程中学习,在活动和讨论中内化思想品德。如在下册第六课第一框设计了“活动拓展”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日常行为,探究“如何主动运用坚强意志去抵制诱惑”这一话题;在第二框“我的意志品质”的教学中,采取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然后相互交流有无坚强意志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在“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教学环节中,将全班同学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发言,在讨论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得出“磨砺意志,学会坚强”的方法。这一系列的活动与讨论式教学,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视为接受“美德”的容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与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活跃了思想品德课的教与学。

上一篇:教师要"偏爱"学困生 下一篇:如何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