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感官训练

时间:2022-09-09 09:23:40

钢琴演奏中的音乐感官训练

摘 要:钢琴演奏的意义并非只是有关美的陶冶,更不只是对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这些关系到精神层面的东西仅仅只是钢琴演奏的表面现象附和上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结果。在钢琴演奏的背后凝聚的更多的是严格的训练,是极具针对性的能力培养,是身体各感官的强化与放大,是大脑思维的演练与高度运转。钢琴演奏无疑是一门改善肢体感官敏锐度与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艺术。

关键词:钢琴演奏;感官;思维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114-01

鉴于大众媒体的不懈宣传,每当人们提及钢琴时,脑海里呈现的第一映像绝对是与“美”相关,譬如柔美的,如长发、白裙、倩影;又譬如壮美的,如草原、河流、陶醉的朗朗。在诸如此类画面的引导下,人们对于钢琴演奏的直觉反应就是将其归属到精神文明层次的高度,高雅的、艺术性的、灵魂的……这类形容词与之紧密相联。但是对钢琴演奏者来说,它并非是纯粹精神上的学习,钢琴演奏的意义也并非只是关于对美的陶冶,更不是对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升华。在年复一年的探索、领悟过程中,它更多的是对演奏者感官敏锐度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人们很容易进入一个认识误区,甚至许多钢琴演奏者也认为,钢琴演奏就是音乐会上娴熟自如的演奏,让美妙的音符从飞舞的十根手指间涌出;成为大师,能去陶冶世界人民的情操!如此柏拉图式的梦想成为了许多演奏者的训练动机,耗其一生,不依不饶,尽管这个训练过程漫长而艰辛!实际上,就钢琴演奏这件事本身而言,并非如梦想中那么具有高雅色彩。它的训练过程由始至终是一件非常“物质”的事情。如果我们把演奏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它首先是一种活动,是以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动态形式而存在的。这套动作的参与者们就是演奏者的各部分感官,还有起联结作用的中转站:思维。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演奏者本身其实只是一个载体,一个承载各种感官和思维运作的载体。

在维基百科的词条解释中,“感官”一词是这样被定义的:“感官是泛指能接受外界刺激的特化器官与分布在部分身体上的感官神经,其运作依全有全无律,是生物体得到外界资讯的通道。”自然界的一切信息之所以能被人捕捉,就是依靠身体各部分的器官与神经系统,按照各自的运作原则,分门别类,传输信号。人类的主要感官在医学界一般被划分成包括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口腔的味觉、鼻子的嗅觉和皮肤的触觉这五感。除开味觉和嗅觉,其他三感则跟钢琴演奏密不可分,相倚相辅。思维是以通过感官感知所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再利用已学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思维。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信息内容的处理过程。其中包括:对信息的接收、加工、储备与传递的过程,包括情绪的表达,也被涵括在这个过程之中。视觉传递着乐谱中的音乐符号信息;思维把视觉信息经过分析,输出指令,传送到演奏者的手指、手腕、手臂、肩背等触觉感官部分;听觉感官根据思维的指示来判断触觉的反应,同时回馈信息到思维这个中转中心;思维根据反馈调整、修正触觉动作。如此衔接、反复、判断、指令,就如一部精密的仪器。演奏者的行为也随着这些信息和指令进行变化。有人也许会问:既然如此,我们要把演奏者的情绪、情感置于何地呢?没错,演奏者是有个人情绪的!但是不要忘记,人的情绪变化是根据外界信息刺激而改变的,对这些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分析,还是得通过肢体感官和大脑的思维。可以这么说,没有思维与感官的高度配合,钢琴演奏根本就无法顺利进行。

不仅仅是钢琴演奏,其实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倚赖着身体的各个感官。早在我们还是幼、儿的时候就知道用触摸来判断柔软和坚硬、冰冷和温暖。在不断的成长中,我们知道鸟会啼鸣落雨有声;我们知道随风飘落的枯黄落叶带来秋天;我们知道奔跑时抚过脸上的是风;我们知道棒棒糖是甜的莲子心是苦的……人们能听,会看,然后会思考;人们能触摸,能嗅,然后会判断。只是在越来越繁琐的生活中,更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具体化,人们的某些能力不断发展,同时某些能力却在不断退化、忽略。我们变得能听却不明白,能看却不会想,能感觉能触摸却不能体会不懂反思。钢琴演奏正是逆转这一现象的有效的“艺术”。

钢琴演奏确实是一门艺术,但它不是普通的艺术,而是一门“运动的艺术”、“配合的艺术”、“感官感知能力的艺术”。这门艺术能直观的将表演者的视觉、听觉、触觉,还有大脑思维进行结合统一。它训练的是观察力和反应能力的速度与效率。在钢琴演奏的背后凝聚的更多的是严格的训练,是极具针对性的能力培养,是身体各感官的强化与放大,是大脑思维的演练与高度运转。通过对钢琴演奏的学习,人们能够更进一步的加强自身的协调能力、行为能力。这些能力的加强在各个学科领域则会表现出非凡的优势:平衡、迅速、敏捷、细腻、协调、纵观全局、耐心、易感……无一不为生活、工作增添更为与众不同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长虹.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2]王妍,吴斯一.触觉传感:从触觉意向到虚拟触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5期.

[3][德]Herbert Bruhn, Rolf Oerter, Helmut Roesing: Musikpsychologie, Ein Handbuch(音乐心理学手册).Rowohlt Taschenbuch Verlag GmbH, Hamburg,第四版,2002.

上一篇:浅谈室内陈设中纺织物的布料再造手法及特点 下一篇:解读群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