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数学中的置疑艺术

时间:2022-09-09 08:27:21

浅谈语文数学中的置疑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置疑艺术非常重要。一个问题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也能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置疑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置疑的方式、角度不同会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置疑艺术的。

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置疑艺术具有四大特点:导向性、启发性、限制性、批判性。

一、导向性

导向性是指教师的提问具有引导学生思维向着某个方面发展延伸的特点。教材对于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分散状态,如何使学生的思维从分散走向集中,具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呢?置疑能充分显示其作用。如教学《爱莲说》,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予独爱莲……”而不可亵玩焉”一句的含义,就可以这样置疑“同学们,这难道只是在写莲花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文学深层含义的理解。质疑的导向性还表现在引导学生对下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方面。课堂上往往是几个问题先后出现,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是为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如何从前一个问题过渡到后一个问题呢?置疑就能起到这种过渡作用,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启发性

启发性指的是置疑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教师一个置疑会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促使学生悟性的提高。例如《天上的街市》,教师置疑:“诗中写‘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请同学们想象,街市上究竟有哪些奇珍异宝?”对于爱好想象的初一学生,这一问肯定一石激起千层浪。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想说而不得要领,想写而不得其法之时点拨一下,使之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如《济南的冬天》中老舍把松雪比成日本看护妇,学生的生活经历,不能体会句子的美妙之处,教师若问:看护妇大概与中国的护士差不多吧?学生顿然彻悟,完全明白了这一比喻的美妙。

三、限制性

置疑能限制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思维的具体对象。比如:“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家?”这就在时间和范围上作了限制。又如:“在文章的第三段中有两个动词非常好,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这就在空间和对象上作了限制。如此置疑既有明确的思维目标,又能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四、批判性

置疑本身往往含有置疑者的主观意识。教师对学生最忌讳“对”或“不对”这些封锁性话语,应时刻通过置疑委婉地传达出自己的见解或看法。教师对学生错误的,不准确的回答,最好运用“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请你再想一想好吗?”“你的回答如果用来解答这个问题是不是更合适?”等等来评价,寓主观态度于置疑之中,这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置疑的四大特点,都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发挥其积极的一面,这就取决于教师能否设计出好的问题。

上一篇:略谈作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下一篇:高考理综Ⅱ卷试题典型错例分析及复习备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