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理综Ⅱ卷试题典型错例分析及复习备考建议

时间:2022-10-04 11:56:40

高考理综Ⅱ卷试题典型错例分析及复习备考建议

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Ⅱ卷试题,在全面考查“五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基本方法)的同时,注重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保持了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色,又表现出课程改革的特点。试题在试题数量、组卷方式、所占分值等方面与2006年理科综合测试试卷基本保持一致,体现了测试试卷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2007年全国高考理综Ⅱ卷试题高考得分数据分析和典型错例

2007年理综试卷Ⅱ的题目,与2006年相比,在试卷结构、分值、考点试题类型上基本一致,仍为拼盘式结构,界限分明。

1 Ⅱ卷高考得分数据分析

我们对河北省理科综合试题Ⅱ卷10道试题随机抽取3800份试卷,进行简单分析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考生的得分情况总体趋向正态分布,试题信度比较高,难度适当,区分度好。

2 典型错例

(1)物理部分Ⅱ卷典型错误

Ⅱ卷物理试题在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实验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核。实验能力的考核以教材中的学生实验为基础进行拓展和变式。

22题第(1)一小题考核示波器的正确使用,考查学生调节示波器观察正弦信号波形的能力。若学生不明白示波器的原理,没有在做实验中手脑并用认真操作,很难顺利完成试题所要求的调节。该试题既有定性调节要求,也有定量测量要求。既考查学生对示波器的规范操作技能,也考查学生对其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内容涵盖较广。典型错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考生对输入900赫兹的正弦信号时,不能按要求选择合适的扫描范围,表现出大量考生不能掌握针对输入信号的频率选择合适的扫描频率,对扫描频率调节的意义不理解-从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学习使用示波器)内容上看,并没有强调这一点,但是,教科书里讨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有关于示波器原理的介绍,从内容上看,完全达到了题目要求的水平。

第二,根据随机抽样统计,大约有五分之三的学生在选择扫描频率处错误地填写“X增益”,把X轴的增益调节与X轴的扫描频率混为一谈,说明还不能基本掌握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和基本原理。

第三,无论该试题还是教科书上的实验要求,都对外接X轴信号没做要求,可是大量考生在填空中使用“外X”或“∞”,说明这部分考生对示波器知之甚少。

无论调节还是原理,示波器都是中学物理实验中最复杂的仪器,仅仅靠一次练习使用是不能熟练掌握的。根据答题中表现出来的错误信息,可以认为,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在低水平徘徊。

第(2)小题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以学生实验为基础,验证新的物理量。本题要求考生对原有实验过程以及测量的物理量的理解,这种命题思路和2002年理综全国卷中第29题第(1)小题(用“验证玻意耳定律”的仪器来测量大气压强Po)如出一辙。本题可以认为是以实验题为背景的所谓“信息题”。碰撞的恢复系数不是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但是题目中对此给出了足够的信息。题目要求借助这套仪器去测量另一个物理量(恢复系数),本题要求学生理解动量守恒的意义并清楚碰撞过程中相互碰撞的两个物体在碰前和碰后的速度变化与其质量的关系,理解平抛运动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如果学生能掌握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内容,掌握该实验的原理,应该能够顺利解答本题。该题的平均分4.77分,难度0.43,对全体考生来说偏难,区分度较好。表现出来的典型错误主要表现在:对原实验原理不理解,说不清OM、OP、ON的意义;不能正确陈述(表达)测量恢复系数的原理;对仍OM、OP、ON与小球质量是否有关,大多数考生只能笼统说相关和不相关。

可以认为,大量考生对动量守恒定律这个基本定律掌握不深入,加上在实验情境下,在解决新问题(测量恢复系数)中灵活运用,就暴露出运用能力上的欠缺。

从22题的答题要求上看,既注重对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又注重对实验原理理解和运用的考查,表现出命题者对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高要求。

23题是运动学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背景的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学生们十分熟悉的,在小学数学中就有充分体现。所以本题上手容易,得分率高,60%的学生得满分。由于学生对试题情境和所用知识熟悉,试卷中出现多种解法,主要有利用运动时间相等、利用平均速度、利用速度时间图像等。尽管题目难度较低,但仍反映出一些问题。首先是计算错误,虽然本题计算难度很小,仍有一些考生因计算错误丢分。其次是代错数据,没有计算出乙跑的距离,而是利用So=1/2at2计算出加速度值,虽然数值上和结果一致,但不能得分,因为这种做法完全错误。还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在这里反映也比较明显,例如,审题马虎扩书写潦草甚至难以辨认,表达不准确等都对得分造成影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题利用图像法求解,简单快捷,意义明确。但是考生用图像求解的人数甚少,说明学生的高级抽象能力还在较低水平,而高中物理新课程加强了运用图像的能力,应该引起广大物理教师的关注。

24题是力学综合题,该题情境不算新颖,类似涉及多次碰撞问题在早期高考试题中多有出现,属于旧题翻新。但实行理综考试以来是第一次出现,这种信息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类似难题的训练。该题考查的是对物理过程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思维难度较高,因此得分率很低,但对高分段还是有很好的区分度。该题的典型错误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本的物理概念不清楚,做题时不清晰物理思维过程,只是死套公式。有部分学生只把单摆周期公式T=2π根号L/g、磁场F=BqV等公式摆在试卷上,说明学生对单摆这个简谐运动模型还没有形成清楚的认识。

第二,表达不严密,书写不规范的问题十分突出,如表示物理量字母的大小写区分、脚标的设计混乱,最终学生自己也搞不清楚了,造成结果出错(如脚标乱造成最后结果凭空多一次碰撞)。

第三,数学基础薄弱,计算不准确。表现为能列出动量守恒和动能不变关系式,但不能求解,造成后面的解答无法进行。

第四,对物理综合问题,不能通过阅读题意和观察图像明确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不能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景,不能清楚判断显在和隐含的条件并根据条件构造物理模型。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写出动量守恒和动能不变关系式。

该题的一个客观原因是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对弹性碰

撞的要求偏低,对弹性碰撞的相关知识了解肤浅。此外,该题的难度略高于25题,而且缺少梯度,此题受阻,下题仍是难题,给考生心理上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三道计算题,23题容易已如前述,24、25题难度同样高,这种设计似有不妥。

25题从题目来看,知识点上考查的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偏转,其中涵盖了极限情况,从解题过程来看,既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又注重与数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说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一道好题。也是又一道难题。在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得分情况与24题相当。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先入为主,策略不良。题目问两个荧光屏上的亮线范围,很多同学在答题时:来就应用给定的速度最大粒子运动的时间关系计算粒子在两个磁场中的运动时间,并求所对应的圆心角,以至于最后不能给出在竖直屏上的亮线范围,使得最容易得分处反而丢分。由r=mv/qB易知速度越小,半径越小,当粒子速度不太大时,半径还达不到a的数值,它不可能进入第二磁场,只能回转到竖直屏上来,极限情况是半径r=a,所以这个范围是0-2a的长度。

第二,情景不明,表达不清。在整个评卷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文字表述能力极为欠缺,包括运用物理符号的能力。主要问题有(1)在表达粒子进入第二磁场并偏转时,不能说清怎么就进入了第二磁场,往往写了很多也答不到要点上。其实只需说明由r=mv/qB,当粒子速度越大,半径越大,当达到r=a时便可进入第二磁场,并以此为临界条件引出在第二磁场中的最小运动半径,画出轨迹。确定在水平屏上亮线的左边界。结果绝大多数学生在解题中,即使算出了亮线的右边界,左边界也不能正确确定,以为从原点或者从x=a开始。(2)一些学生在作图时,不清楚轨迹与直线x=a交点应该随着速度的变大而降低,把图作得很乱,致使本来能帮助解题的辅助图反而使自己越来越糊涂。(3)在两个磁场中偏转所对应时间分别为t1=1/6T,tt2=5/12T,但在阅卷中发现诸如t1=1/6π,t2=5/12π、t1=1/6T=60°(π/2),t1=5/12T=150°(5π/6)者比比皆是,把时间和角度(弧度)混为一谈。

第三,数学功底薄弱,不会论证。思维不清晰,对圆心位置想当然,随意处理。对于速度最大的粒子,极少有学生能够利用数学知识来说明圆心位置在水平轴上,并距原点为2a。

(2)化学部分Ⅱ卷典型错误

26题由前20号元素的关系出发,将元素、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性质贯穿起来,题目所给信息丰富、缜密,总体来说难度不大,比较基本。试题考查的仍像往年一样,都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化学用语、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命题形式很常规,没有出现很新的命题形式,有利于学生以较平和的心态应试,这有利于正面引导中学教学。在试卷中常见错误是:(1)将“钙”写成“石”字旁,将“丐”写成“正”字头;(2)写成“CaO”、“CaN2”、“MgS”、“MgC2”;(3)写成“SO、SO2"、“CO、CO2”;(4)写成“CaO+CO2=CaCO3”、“CaO+COCa=Ca+CO2”、“CaO+CO2+H2O=CaCO3+H2O”。

27题以给定的常见离子为切入点,通过物质间的变化、溶解性等考查学生对常见物质的掌握情况。题型也属常见,在平时的练习中会经常遇到。不过,本题所给HSO-4对学生的思维会造成一定影响,只有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熟练的化学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完全解(待续)

上一篇:浅谈语文数学中的置疑艺术 下一篇:点击中考化学探究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