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

时间:2022-09-09 07:49:51

我国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

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周末报、晚报的兴起以及充斥于电视等媒体上的娱乐节目或娱乐信息,使新闻媒介中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二者之间逐渐渗透。

表现

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是以新闻媒介的娱乐化为基础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新闻事件的故事性,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马克思认为,娱乐消遣是人类正常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享乐的合理性”的满足,但是“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为谬误”,新闻媒介的泛娱乐化就是没有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在内容选择上以“软度”为标准,将软性强或完全软化的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减少硬新闻的比例,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娱乐价值,新闻媒介这样的泛娱乐化无异于庸俗化甚至低俗化。

传统的三大媒体和新兴的网络,都有泛娱乐化的印记,如电视媒体一拥而上的娱乐综艺节目,平面媒体上大版面细致入微地对明星与名人生活的挖掘。对监管难度大的网络来说,泛娱乐化使低俗信息更肆无忌惮地蔓延。

成因

我国新闻媒体的娱乐化全面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形成这种趋势既有西方娱乐化因素影响,也有国内媒介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既有受传者方面的因素,也有传播者的责任。

1.西方娱乐化浪潮的侵袭。商业逻辑控制下的西方媒体永不改变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为了以最小的风险来投资媒体这项事业,唯有投大多数人所好――浅显易懂且娱乐因素极大的信息。国内媒体深受其影响,但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我国媒体的同质化竞争造成了媒体泛娱乐化的出现,《超级女声》的成功运作引来了此类节目的泛滥,无论受众什么时候打开电视,占据眼球的首先是这些换汤不换药的娱乐节目,受众也从一开始的关注变为后来的厌恶。

2.国内媒体由事业单位转向企业性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较之过去更为强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除一小部分媒体还能得到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外,大部分媒体被推向了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媒体选择了娱乐因素强烈的软新闻。“软些,软些,再软些”已被大多数媒体视为赢得市场份额的不二法宝。

3.受众在传播活动中地位的改变。受众从宣传时期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有目的的信息寻求者,受众已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D・麦奎尔认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①市场经济中媒体将受众这个信息的消费者视为“上帝”,媒体不惜一切手段挖掘娱乐化的因素来满足一部分受众猎奇、消遣和寻求刺激的心理。

4.传播者的因素。在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博弈的大环境下,一部分媒体放弃了自己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将新闻媒体完全置于商业化环境下评其优劣。西方已经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infortaiment(information+entertainment,信息+娱乐),② “面对当前来势汹汹的市场化浪潮,无论操作方式、运营模式还是编辑方针等,我国媒介都不同程度地凸显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便是新闻娱乐化的浪潮。”③媒介娱乐化是大众化的必然体现,但一味地追求娱乐性,势必会造成媒介的庸俗化与内容的空洞。

负面效应

媒介娱乐化作为受众合理的需求,与社会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媒介泛娱乐化的无限制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

1.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权威性、公信力,继而使发生的几率增大。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承担起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疏导社会不满情绪,塑造高尚的社会价值观等社会守望者的责任。媒介娱乐化如果把握不好“度”,造成泛娱乐化的形成,就会损害媒体的权威性,受众可能只将媒体视为自己纯娱乐的工具,人们不再相信媒体所言所论,没有了精神指导的群体是不稳定的群体,随时可能爆发的群体无意识事件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曾经说过:“公共领域的商业化必然导致非政治化、个人化和煽情。”

2.媒介泛娱乐化使受众在认识上单一,从而制约受众的知情权。媒介泛娱乐化迎合了一部分受众需求中低级庸俗的趣味,而没有看到受众需求的多层次性,潜移默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受众品位的降低,对周围环境形成认识的简单化。受众的一切需求并不都是合理的,媒介所提供的娱乐化信息应该把“健康的能激起群众‘应该有的情感’的新闻产品提供给他们,以高品位的新闻产品去培养群众的情操,去帮助他们确定正确的价值观”。④泛娱乐化信息转移了人们对于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注意力,而一个人的视听时间是有限的,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使受众了解自己应知而未知的国内外大事,不利于受众知情权的实现。

3.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下降,偏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媒介的泛娱乐化使部分媒体从业者在商业化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不能恪守自己的职业价值,甚至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大众文化与商业利益的结合,使收视率、发行量、广告额成了媒体从业人员的最高追求,以市场为导向逐渐取代了以准确性、公正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为基本原则的新闻专业主义。

对策

媒介泛娱乐化的发展不论是对受众还是媒体自身都是有害的,化解媒介泛娱乐化问题最主要还是应从媒体自身抓起。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促进媒体的良性发展应该做到:

首先是媒体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传播者应该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不仅追求经济利益,更应该在文化消费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在任何时候,服务与引导都是文化效能构建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样,服务是文化产品应有的属性,也是实现引导的方式和路径,而只有积极的、正确的、趋美的和向善的引导,才是文化本质的最终展开和文化效能的最大实现。因此,对于文化产品而言,那种以乖谬颠覆本真、以低俗猎取舆情、以畸变冒充创新、以迎合代替引导的所谓市场意识与营销方略,都是对文化的亵渎和对受众的欺妄。”⑤作为媒体人,我们要谨记自己的责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受众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韦伯指出:“一个人的职业责任,是……社会伦理的最特有的本质……是一种个人应当感知到的其职业活动内容的义务。”⑥

其次,不同媒体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分众时代到来,不是一家媒体能够包揽天下的,所以新闻媒体应该有明确的定位,争取自己的核心受众,不必为了追求大多数受众而最终造成媒介的泛娱乐化。如《南方周末》针对的就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培养了大批忠实的读者,凤凰卫视资讯台在泛娱乐化盛行的今天,却在做新闻中独树一帜,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果。

当前,笔者认为注重受众的需要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用泛娱乐化的市场来取代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受众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仅是单一的娱乐化需求,新闻媒体尤其要注意自己的引导功能,以作用于泛娱乐化的媒体环境;在制作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要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媒介责任与受众需要之间的关系,使其处于平衡、稳定的良好状态,而不是“一边倒”。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②洪浚浩:《美国电视产业启示录》,人民网,media.省略/GB/22114

③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吴飞:《传媒批判力》[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⑤⑥艾斐:《文化消费中的服务与引导》[J],《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2日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北京地区大学生Web2.0认知与使用研究 下一篇:北京报业零售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