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2-09-09 02:54:27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

摘要 通过对2012年扬州市邗江区不同栽培条件及防治条件下小麦赤霉病发生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小麦赤霉病防治对策,以期为淮南麦区小麦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影响因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14-02

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麦区都有发生。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感染病菌,会引起不同症状,其中以抽穗扬花期感染引起的穗腐最为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到80%~90%,且感染麦粒中含有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1]。2012年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赤霉病大发生,部分田块病穗率达80%以上,平均发病情况是近10年来最重的一年,然而也有部分田块仅零星发生,危害较轻。2012年邗江小麦面积0.95万hm2,赤霉病田块发病率100%,病穗率0~84.5%,平均21.1%,病指7.23,病粒率2.37%,属中等发生年份,是近30年来赤霉病发生最重的一年。笔者通过对扬州市邗江区小麦赤霉病不同发病田块相关栽培措施的研究,分析不同播期、防治措施以及品种与赤霉病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小麦赤霉病防治对策,为淮南麦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1 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影响因素

1.1 气候条件

小麦赤霉病病菌在春季气温7 ℃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时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 ℃形成子囊孢子,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是20~25 ℃,分生孢子产生速度最快的气温是25 ℃,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4~28 ℃,在相对湿度80%~100%时发育最好。一般淮南麦区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均能满足病原菌的发育生长,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气。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有研究表明,小雨最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病菌孢子的释放和传播。小麦赤霉病最有利的侵入时期在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末期[1],小麦赤霉病侵入起始温度为15 ℃,随着温度升高,病菌侵入的速度加快,最适发病温度为25 ℃。邗江地区2012年4月20日至5月3日期间阴雨天数7 d,分别为4月20—21日、4月24—25日及4月29日至5月1日3个时段,降雨量分别为11.3、1.8、22.3 mm,平均温度19.8 ℃,此时正值当地小麦抽穗期扬花期,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表1)。

1.2 播种时期

通过对典型田块的调查,相同防治条件下(统一在扬花始期喷施40%多·酮2.25 kg/hm2),11月1日播种的田块病穗率、病粒率最低,11月5日播种的田块病穗率、病粒率最高,赤霉病危害程度表现为11月5日>11月15日>11月10日>11月1日(表2)。

1.3 防治方法

1.3.1 防治时期。通过对11月1日播种、一次用药防治时间不同的田块调查结果表明,在2012年的气候条件下,齐穗期就开始防治的田块,赤霉病危害最轻,扬花之后防治的发生较重,原因主要是扬花期间受阴雨天气影响,病菌孢子传播快,加上防治之后遇雨影响药效(表3)。这表明在2012年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的防治方法不能满足2012年赤霉病的防治形势。

1.3.2 防治次数。对11月1日播种田块赤霉病防治进行1次、2次防治(扬花始期1次防治后5 d的第2次防治,药剂均为40%多·酮2.25 kg/hm2)的调查结果表明,2次防治的田块平均病穗率仅4.75%,病粒率仅0.20%,明显低于1次防治的9.90%、1.15%,这说明2次防治有效阻止了病菌对籽粒的侵染(表4)。

1.4 品种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史上的一道顽疾,至今没有免疫品种出现,耐病品种在有利于赤霉病流行的气候条件下表现也不容乐观,淮南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扬麦16等属于中感赤霉病类品种。有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感病差异很大,抽穗至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病菌侵入并引起发病的最适时期,并以扬花期最敏感,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入明显降低。

2 防治对策

小麦赤霉病号称小麦的“癌症”,目前尚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其原因,一是赤霉病病菌适应性强,寄生流行决定于初侵染,而减少初侵染源和初侵染菌量的难度相当大;二是春季雨水和湿度是决定初侵染菌量和病害流行的关键,测报困难,其准确度往往受气象的制约;三是淮南地区小麦开花前后连续阴雨的暖湿气候,有利于赤霉病侵染和流行。因此,防治上应坚持“以预防为主,农业措施和化学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

2.1 选用抗病品种

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根本办法。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淮南小麦在丰产性与赤霉病抗性同步改良上进展明显,审定的品种多中抗赤霉病,如扬麦18号、扬麦20、扬辐麦4号、宁麦16、宁麦17、镇麦168、生选4号等[2-3]。

2.2 强化栽培管理

2.2.1 适期早播,合理密植。对近几年邗江4月中旬至5月上旬气候因素分析,发现降雨期多在4月24日至5月1日之间,这与小麦大面积的扬花期相吻合,因此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适期播种范围内要力争早播。通过适时早播,使小麦抽穗扬花期避过有利于赤霉病发病的气候条件,从而减轻赤霉病的危害。

要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水平,适量播种,合理密植,从而提高植株个体生长量、改善群体通透性。一般适宜播种量为150 kg/hm2,基本苗控制在300万根/hm2左右,秸秆还田的田块播种量适当增加。

2.2.2 精细播种,科学施肥。要精细整地,实行2次旋耕作业,旋耕深度15~20 cm为宜,确保田面平整,第1次旋耕后进行均匀播种,然后进行浅旋盖籽,杜绝深籽苗、堆籽苗现象,并及时开沟覆土,做到沟系配套、雨止田干,确保一播全苗、麦苗生长一致,为以后全田抽穗扬花期一致、缩短扬花期、减少赤霉病发病几率奠定基础。按照施足基肥、早施蘖肥、巧施返青拔节肥的原则进行肥料运筹,施纯氮255 kg/hm2左右、磷肥90~120 kg/hm2、钾肥90~120 kg/hm2,氮肥中基肥、分蘖肥、拔节肥之比为5∶2∶3,通过合理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2.3 及时化学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关键是抓好抽穗扬花期的喷药预防。关键要掌握好防治时期,若抽穗期间遇连阴雨,有流行可能时,喷药时间宁早勿晚[4-6],应提早至齐穗后扬花前用药。同时,强化二次用药防治意识,当气温高于15 ℃、气象预报连续3 d有雨,或在10 d内有5 d以上降雨天气的以及对扬花期持续7 d以上的在第1次防治后7 d左右,应迅速组织进行防治。

3 参考文献

[1] 陈香华,汪立新,熊站之,等.徐淮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00-201.

[2] 陆成彬,张伯桥,高德荣,等.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扬麦18[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1):188.

[3] 冷苏凤,张爱香,李伟,等.江苏省小麦新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0(6):108-110.

[4] 丁维东,李安将,左端荣,等.涟水县2010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82-183.

[5] 宋玉立,何文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0(4):14.

[6] 杨源,杨柳,代会静.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2(5):22-23.

上一篇:单季超级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玉米粘虫的发生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