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及用药次数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时间:2022-08-21 06:26:45

不同药剂及用药次数预防小麦赤霉病效果研究

摘要 2012―2015年小麦赤霉病在铜陵市3年重发,给广大农户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明确药剂种类和用药次数对预防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2016年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氰烯菌酯・戊唑醇、20%烯肟・戊唑醇等防效较好,可作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推药剂;2次用药防效要明显好于1次用药,2次施药时间分别宜在扬花初期和药后7 d。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药剂;用药次数;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04-01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流域小麦上的主要病害,特别是2012―2015年以来,铜陵地区小麦赤霉病连年重发,给广大农户造成了严重损失。为明确药剂种类和用药次数对预防小麦赤霉病的田间效果,特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以期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铜陵市顺安镇城山村小麦田中进行,所选试验田田面平整、排灌便利,前茬为单晚太湖糯,小麦栽培方式为机开沟撒播[1-2]。12月10日播种小麦,播期较迟,试验时处于扬花初期。所有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和肥水管理水平均一致。

1.2 试验材料

小麦品种为扬麦13,试验靶标对象为小麦赤霉病。试验药剂有邦盛(30%氟环・多菌灵,由江苏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美金子(31%丙环・福美双,由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劲兴(48%氰烯菌酯・戊唑醇,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爱可(20%烯肟・戊唑醇,由中化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劲护(25%氰烯菌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9个处理,分别为邦盛900 mL/hm2,施药 2 次(A);美金子1 050 mL/hm2,施药2次(B);劲兴750 mL/hm2,施药2次(C);爱可750 mL/hm2,施药2次(D);劲护1 500 mL/hm2,施药2次(E);劲兴750 mL/hm2,施药1次(F);爱可750 mL/hm2,施药1次(G);劲护1 500 mL/hm2,施药1次(H);以喷施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随机排列,共27个小区,小区面积22 m2。

1.4 施药方法

采用3WBD-16L电动喷雾器喷雾,各处理兑水450 kg/hm2对小麦穗部进行均匀喷雾[3-4],喷头为扇型喷头,工作压力为0.2~0.4 MPa,施药均由一人操作完成,田间各处理用药量基本均匀一致。

施药时间:施药1次的处理在4月17日10:00进行施药,彼时小麦正处扬花初期,扬花率占5%~10%;施药2次的处理在4月17日第1次施药后7 d(4月24日)10:00再施药1次。

1.5 调查方法

1.5.1 调查时间和次数。共调查5次。第1次施药后第4天(4月21日)、第7天(4月24日),第2次药后第7天(5月1日)、第14天(5月8日)、第18天(5月12日)目测长势;第2次药后第20天(5月14日)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时调查病穗率和病指。

1.5.2 调查内容和方法。以穗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100穗,共查500穗,统计病穗数并对病穗进行分级[5],计算防效。小麦赤霉病分级标准:0级,不发病;1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4以下;2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4~1/2;3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2~3/4;4级,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3/4以上。药效计算方法[6]具体如下:

病穗率(%)=病穗(株)数/调查总穗(株)数×100;

病情指数=■×100;

病指防效(%)=■×100。

1.5.3 其他调查项目。①气象资料。试验期间,特别是在小麦扬花期雨水偏多,4月17―28日,11 d中雨日数达9 d,田间湿度大,日数偏少,这种天气极有利于小麦赤霉病侵染流行。②土壤资料。土壤类型为稻田土,pH值约为6.1,耕作层30 cm,有机质含量2.1 g/kg,保肥和保水能力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作物的影响

第1次施药后第4天、第2次施药后4、7 d观察,试验期间各药剂处理区的小麦生长正常,与CK基本一致,未发现明显的药害。从4月上旬开始多阴雨天气,温度较常年偏高,田间湿度大,渍害较严重,小麦田间纹枯病发生较重;5月初开始气温较高,小麦叶锈病发生较快,同时昼夜温差大,CK区大部分小麦基部老叶开始发黄、早衰、枯死,从而造成穗小,而处理A、D基部纹枯病较轻,小麦叶锈病零星发生,基部清秀,植株及叶片叶色较绿,长势正常,穗粒正常,表明处理A、D对防治小麦叶锈病、纹枯病、早衰,以及提高植株抗逆性有一定的作用。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2016年小麦赤霉病特大发生,第2次施药后20 d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时调查。如表1所示,CK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92.67%,发病极为严重;处理C赤霉病病穗率为

38.47%,其余药剂处理区赤霉病病穗率在49.13%~82.73%之间,病穗率极高。处理F、G、H病指分别为24.97、26.23、31.55,对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39.0%、35.9%、22.9%,在大发生年份对赤霉病的病指防效较差。而处理C、D、E病指分别为13.43、15.47、17.10,对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67.2%、62.2%、58.2%,防效明显高于处理F、G、H。处理A、B病指分别为23.33、25.45,对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43.0%、37.8%,防效不高。经采用DPS方差分析,2次用处理区防

效要极显著优于1次用药处理区。

3 结论与讨论

结果表明,各药剂虽对小麦生长安全,无明显药害,但从成本及防效考虑,今后应将48%氰烯菌酯・戊唑醇、20%烯肟・戊唑醇等作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主推药剂。同时,2次用药处理区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明显高于1次用药,2次施药时间应分别在扬花初期和药后7 d,在破口扬花期雨水偏多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用药量,以提高防效。

4 参考文献

[1] 胡飞,王学峰,谷春艳,等.36%多・酮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65-68.

[2] 姚卫平.两种药剂不同生育期用药预防赤霉病试验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6(9):24-26.

[3] 汪晓兵.贵池马牙山区防治稻叶瘟药剂筛选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增刊1):95-96.

[4] 钱叶启,姚卫平.不同药剂预防水稻穗颈瘟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8):90.

[5] 林其海,王洪波,姚卫平.嘉润防治早稻纹枯病田间药效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0(11):177.

[6] 肖晶晶,霍治国,李娜,等.小麦赤霉病气象环境成因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1(2):146-152.

上一篇: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探讨 下一篇:试论变电工程中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