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控对策

时间:2022-04-17 09:13:40

枞阳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控对策

摘 要:该文介绍了2016年枞阳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分析了重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095-02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病害,在给小麦的产量造成损失的同时,还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的危害,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枞阳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已达1.33万hm2,80%以上为稻-麦轮作,近几年小麦赤霉病连年中等至偏重发生,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县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

1 发生情况

2016年,我县小麦赤霉病总体为偏重发生级别,损失严重。据枞阳县植保站5月份调查统计,全县发生面积1.13万hm2,发病面积1.33万hm2,病田率94.33%;平均病穗率6.4%、最高达95%;病指平均2.2、最高为47.5;病粒率平均9.6%、最高为59.37%。病穗率在5%以下的1333.33hm2、5%~10%的5333.33hm2、10%~20%的2666.67hm2、20%~30%的1333.33hm2、30%以上的近667hm2。重发区域平均病穗率达到30%以上,重发面积1667hm2。

2. 原因分析

2.1 菌源充足 病菌连年累积的结果,2016年3月底,经县植保站麦田稻桩调查,稻桩子囊壳平均丛带菌率为10.5%(0%~27%),平均枝带菌率为2.8%(0%~5.2%),菌源充足。

2.2 品种抗性差、密植 我县种植的大多为扬麦、苏麦等系列,抗病性较差,且以撒播为主,田间密度大,郁闭度高,湿度大,有利病害流行。

2.3 天气因素对发病有利、对防治不利 我县小麦大都在4月中、下旬进入抽穗扬花期,4月中旬一段长时期的阴雨并且有多次的强降雨,极利于病菌的侵染与为害。小麦除内涝、渍害和倒伏造成减产外,加上雨日多,防治困难或防治效果不好,造成小麦赤霉病偏重流行。

2.4 吻合时间长 因茬口安排,我县多以单季晚稻田种植中迟熟小麦,4月中旬末抽穗扬花,而我地小麦赤霉病子囊孢子释放期正是4月中、下旬,与小麦扬花期吻合时间长,加上温湿度适宜、风力适中,极利于子囊孢子的传播、萌发、侵入、危害。

3 防控对策

3.1 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认真贯彻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和专用品牌粮食发展对植保工作的新要求,从秋种入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并举,把小麦赤霉病防控贯穿于小麦生产全过程,确保小麦生产稳定和质量安全。

3.2 防控安排 2016年12月,县农委组织专家组研究制定了《枞阳2016―2017年度午季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2017年3月底h植保站根据田间调查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病虫情报,4月份县农委召开了3次小麦赤霉病防治专题会议,先后在6个重点乡镇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在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县农委发动全体技术人员深入一线靠前指导,动员组织农民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适时开展防治工作,普遍进行了两次防治。

3.3 积极开展农业防治 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大力推行包衣种子、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技术。稻茬田开好“三沟”,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根系活力,增强抗逆性。做好冬前和冬后田间管理。

3.4 选择对路农药、适时防治 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抓好关键时期的药剂防治。小麦开始见花时,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持效性较好且对白粉病、锈病有兼治作用的农药,如氰烯・戊唑醇、氰烯菌酯等对水喷雾预防;药后5~7d,再喷施防治一次;根据天气变化等视情开展第三次防治田间见病初期。

4 防治效果

2017年,我县各地积极按照以上防控对策,在小麦赤霉病发生期及时组织广大农户开展了适时有效的防控。据县植保站和各乡镇站近期对田间病情调查统计,小麦赤霉病防治一次的平均病穗率为12.1%,病粒率为2.1%,病指8.2,病指防效为82%;防治二次及以上的平均病穗率为5.4%,病粒率为0.7%,病指3.4,病指防效为92.5%。

在我县陈瑶湖镇的裕丰圩和老洲镇的下圩近33.33hm2小麦赤霉病防控示范点,按照以上可防案例,用同类型的药剂和方法,适时开展了2次防治,待病情稳定后调查,平均病穗率为3.2%,病粒率为0.1%,病指为0.6,防治效果极为显著。

5 问题与思考

5.1 防控力度小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病害的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十分有利于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极有可能造成小麦赤霉病的流行。重发的年份至少须开展两次防治,在第一次用药后7d左右进行第二次药剂防治,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蔓延。有些田块视苗情和天气情况甚至要进行第三次防治。但有些农户忽视用药防治,不防或只防治一次;有的农药厂家过分宣传药效期,也误导农户认为只须一次药剂防治。

5.2 错过防治适期 小麦赤霉病应预防为主,重治轻防的做法不能有效防控。有关研究报道,最佳的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初期。抽穗期遇连阴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

5.3 不规范用药 部分农户使用常规喷雾器喷雾用水量严重不足,不仅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而且会造成不同程度不同的药害。

6 结语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受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因此,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天气因素对防控效果的影响。通过对近几年小麦赤霉病成功防控的许多典型案例的详细了解与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全面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特征,掌握发病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期,采取以农业防治(清沟沥水、适量施肥、控制密度等)为主,选择对路农药适时防治,小麦赤霉病是可防可控的。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扬州市果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入眠如此简单 小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