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风景画欣赏方法初探

时间:2022-09-09 01:22:57

外国风景画欣赏方法初探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学生起着“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作品欣赏,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得到审美愉悦,激发创造力,在美术课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在欣赏教学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两种现象:

一种现象是把一幅作品挂在黑板上后,教师一般先对作者及作品的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为了显示作品的价值,常常会加入自己与评论家的观点,尽力把书本上说的一切都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欣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教师主要从作品的内容、价值判断来讲授,往往代替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忽略了学生对艺术语言直觉理解力的敏感性培养,使学生由视觉形象人手,结合文化背景去领悟,对作品的审美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学生只有听的权利,学生听后不断发出赞叹声,都很崇拜作者,不敢对作品有丝毫微词。即使发表评述意见,也是套用了教师的观点。这使我觉得有点像基督徒对圣像的崇拜,学生成了作品的信徒,教师却扮演了传教士的角色。这种传统解说型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是最常见的。在教学中,教师主宰着欣赏的全过程,学生一直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自己的思想并没有参与到欣赏中来,根本就谈不上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

另一种现象是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回家收集作者及作品的资料。这种现象太多地受到时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例如,我们学校是一所城乡结合学校,有一部分学生是外来子弟学生,没有条件上网或者翻阅资料书,也就无法完成预习任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没有任何美术知识基础,也没有条件查阅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美术欣赏教学,进行欣赏活动是欣赏教学的主要困难。

以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堂美术课,内容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三册第一课《外国风景画、静物画赏析》为例,笔者摸索到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办法。

教学对象是刚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可七年级的新生对美术作品,特别是外国的近现代美术作品所知无几,对如何欣赏更是不知如何下手。

如果这节课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能为整个初中阶段的欣赏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让初一新生对第一堂美术课产生强烈的兴趣。

方法A:读题

投影仪出示作品《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图1)。

师:看见这幅画,大家最想了解什么?

生:画的是哪儿?想要表达什么?……

师:大家想了解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这幅画的题目中得到(出示这幅画的题目)。请大家轻声读题,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生:告诉我们这幅画的时间、地点。地点是埃特雷塔峭壁,时间是风暴后。

方法B:观察(作品色彩、构图)

师:观察画面:作者画了什么?

生:大海、天空、峭壁、沙滩、小船……

师:从色彩、构图、细节等方面观察画家是怎样表现经过暴风雨洗礼后的大海、岩石、天空、沙滩的?

生:(讨论后回答)天空干净、明亮,有朵朵白云,沙滩看上去湿润,两只小船在岸边可能是被大风刮过来的……

师总结:这幅画的色彩特点是:明亮柔和,表现出天空的晴朗、海水的清澈、岩石的潮湿、干净。

师介绍构图:作者用了大约二分之一的位置画了峭壁及沙滩,用了二分之一的位置画了天空及大海。表现了峭壁的巍然屹立、天空的及大海的宽阔。

方法C:多感官的联想

师提问:除了观察这幅画,我们能不能再“听一听”“闻一闻”?“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

生(闭上眼进入冥想一分钟):好像闻到了海风中咸咸的味道、听到了海水拍打海岸的声音,感受到脚底凉凉的沙子的……

方法D:揣摩作者心理

师提问:假设你是这幅画的作者——库尔贝,你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情绪)呢?

生:惬意、赏心悦目、愉悦、平静……

方法E:概括总结这幅画的特点

师提问:现在,我们能不能总结出这一幅画的特点?

生:表现了埃特雷塔峭壁历经风暴后的宁静和清新。

方法F:对比

投影仪出示作品法国洛朗的《海港日出》(图2)与《日出·印象》(图3)。

师:现在,我们能不能尝试运用刚刚学过的方法来赏析一下这两幅画呢?(复习巩固刚才所学知识)。

生:运用读题、观察、多感官联想等方法进行赏析活动。

师:刚刚大家请大家对两幅画进行比较。从画中景物的色彩、笔触、整体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其中,着重放大观察《日出·印象》的笔触。

师生共同赏析。

师总结:

色彩:前者色彩柔和统一,所有的静物包括建筑、船只、人物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中。后者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升起。

笔触:前者笔触细腻,虽然景物画得比较朦胧,但是能看清。后者笔触随意、零乱,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

细节:前者,船工在朝霞中忙碌的干活,岸边的妇女坐在货物上小声地交谈。后者,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

整体风格:前者海空一色、宁静优美。后者光与色的变化丰富,朦胧隐约,雾气交融,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师提问: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内容,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赏析活动?

生:我们用了揣摩作者心理、概括总结、对比的方法进行了赏析。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方法进行赏析活动,现在能不能用这些方法对书本上的其他作品进行赏析呢?

学生对书本上的其他作品比如《辛格拉温的磨房》《雪中猎人》等作品进行赏析。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读题、观察、多感官的联想,语言生动、形象,能讲出对作品的大概印象。

这节课,没有教师的“满堂灌”,也没有学生的埋头查阅资料。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既符合教学学生有感兴趣的话题,在一系列的话题中,这节课的主要问题解决了。

在整个赏析过程中,与其让学生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概念和结论,不如教会学生欣赏的方法,让学生带着个人的观点和体验去欣赏作品,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很大提高。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情感去畅游艺术的广阔天地,使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上一篇:摭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下一篇:巧用多媒体为课堂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