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及其培养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8 03:54:56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及其培养对策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数量增长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逐渐引起教育者和相关学者的关注。关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此背景下,对高职教育中学习效果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两种价值和意义。因此,众多学者将目光投向了学习效果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学习效果是学生参与和经历一系列课程或者培训,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由此在知识、技能或者思想价值观念上获得了拓展和提高,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思想等所产生的影响[1]。了解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现状,不仅可以看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现状,而且可以看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有助于高职学校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数据来自2011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库”之“高职院校数据库”,共有14所高职院校、17435名学生参与调查[2]。学生对大学期间收获的自我评价,可以按学习收获量表题目内容分成四类。第一类:学体收获类;第二类:专业学习类;第三类:学习能力类;第四类:人格品质类。

二、研究分析

(一)专业认可度低是影响高职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

对影响高职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有近四分之一(22.5%)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本次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中仅次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可度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调查发现有30.3%的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无法激发学习兴趣。而专业认可度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18.1%的同学认为通过大学的学习,并不能使自己具备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基本不同意、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有12.9%的同学认为通过大学的学习,并不能使自己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不同意、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

(二)学习能力提高是保证高职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学习能力主要是指高职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通过大学学习,认为激发了自我的学习兴趣者(包括基本同意、同意和完全同意)共有12151名,占样本总数的69.7%,数据反映出只有不足七成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能激发自我学习兴趣。不同于中学教育以高考应试教育为导向,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使高职生的学习方法指导需求日益凸显。在受调查的高职生中,认为通过大学的学习,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包括基本同意、同意和完全同意)共有12391名高职生,仅占样本总数71.1%。

(三)综合素质提升是促使高职生学习效果提高的重要因素

有调查显示,近年来用人单位最看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因为综合素质是基本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基本工作能力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尤为关注。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认为通过大学学习,自己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基本同意、同意和完全同意)共有15183名,占样本总数的87.1%。同时,学生对于通过大学学习,认为自己具备了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包括基本同意、同意和完全同意)共有14599名,占样本总数的83.8%。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专业认可度低。调查显示,高职生在校期间就读第一志愿专业还是服从专业调剂,对专业满意度评价差异明显。同时,高职生在大学期间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兴趣不仅没有随着时间增加而加深,反而呈递减趋势,这一结果令人深思。

第二,教学不平衡。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作为职业教育的入门,高职教育强化技能教育,辅以理论教育,然而当前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平衡。相对而言,高职生对高职专业教育中理论教学较实践教学满意度高出5.2个百分点。

第三,学习能力弱。通过大学的学习,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是目前用人单位用来衡量毕业生的学习能力指标之一。然而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高职生对大学学习能力培养持否定态度。

(二)对策建议

1.提升专业技能,强化专业兴趣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专业讲座、案例教学、项目演习、企业项目承担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满足学生对专业的需求,激发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的认同感,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分配一定任务,在规定期限内让学生独立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基于不同专业特色的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如单项技能竞赛和教育主管部门、教指委、行业协会主办的技能(学科)竞赛等,改进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重要弊病,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和表现自我的舞台,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

2.重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做”完美对接

高职院校可以组建一支由相关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专业教师和职教专家共同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围绕相关行业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兼顾职业资格证书要求,重构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任务的对接,从而实现教师在“学中教”和“做中教”,实现学生在“教中学”和“学中做”、“教中做”和“做中学”,建立起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师热衷于“教”而学生消极“学”的现象,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开放办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态势。高职院校“产出”的合格“产品”,即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能否被企业所接受,即是否“适销对路”,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同时,高职院校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源头,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将其培养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创新型技术成果输送到企业,企业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创新型技术成果转换成生产力,生产出创新产品,投入到社会这个大市场。

参考文献

[1] Torsten Husen, T. Neville Postlethwaite,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Supplementary Volume∶Research and Studies[M], London:Pergamon Press, 1989:14.

[2] 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109-121.

上一篇:知识转型中的教师专业化及其行动策略 下一篇: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参照比较方法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