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过程中“公平性"的思考

时间:2022-09-08 03:32:25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过程中“公平性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的生源层次差异逐渐拉大,高等数学教育难度不断增大,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分层教学油然而生。在分层教学不断被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忽视其教育的公平性,本文从课程考核的角度,论述分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一、目前的现状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工科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带来了生源基础知识层次差异较大的现状,这给高等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了有效地解决这样的问题,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实践了分层教学。

目前阶段的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摸底考试;2、按分数分AB两班;3、分层上课;4、分层考试;5、班级调整。由于考试试卷的难度不同,高等数学的通过率确实有明显的提高。分班以后,同班学生的基础差不多,这对教师备课讲课带来了很多方便,也使得教师上课时更容易驾驭课堂。通过分层教学,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会学有所获,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底子好的学生能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自己以后的拓展创造了条件。

二、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分层教学在实践中有诸如以上的种种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充分考虑公平公正的原则,就会容易出现以下不公平的问题。

(一)分层考核公平性缺乏

如果统一考核标准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层设计不吻合,对B班的学生不公平。如果考核标准不一,很可能会发生高层次学生取得低分的,而低层次学生取得高分情况,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而且也会对A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产生打击。目前大家都普遍使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按比例综合考核学生的方法,平时成绩由各班老师自行评定,期末考试统一出卷,但是AB班的试卷不完全一样,难度上有差别。可以发现这种考核方式也不公平,数学成绩的不公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测评,也影响奖学金评定。

(二)分班制度公平性不够

目前采用的分班依据大多是考试成绩,而且一旦分好班级就不可以再流动。虽然一个学期后,根据分数会再次进行调整,但难以调动学生个人发展潜能,也难以让被调班的学生都满意。在这种强行分班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分班目的,甚至误认为分班就是被划分等级,就会滋生骄做、自卑或消极等不良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师生间对立情况,而这必然会影响分层教学的效果。

三、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一)分层教学的分班要兼顾公正性

上A班还是B班应该让学生去选,相关老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学生会结合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做出选择,想必这种自愿自主的选择会促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自然也不会存在被强迫分等级的心理障碍。考虑到学生的成长性、不成熟性以及不同学生对不同老师教法的适应性,分班级应该是动态的。在一个学期中,可以考虑安排两次机会让学生重新选择班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公正的竞争机会,激发学生高等数学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分班上制度上公正性的思考,可以使得整个教学理念发生变化,由原来教师主控式变为学生自助式。

(二)分层教学的考核要兼顾公平性

在对学生的考核上,学生的成绩应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程度,也应该能够体现分层教学的效果,所以平时成绩的考核可以考虑分层打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即AB班按照各自所设定的目标进行考核。除加大这种过程考核的比例外,期末考试还是要统一试卷。期末考试试卷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在题目的量上适当增加,各题的分值减小。分层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为了提高考试的通过率,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取得最好的发展,因此没有必要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而放弃公平的考试,这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分层教学不应分层考试,分层教学应该要统一考试,只有统一考试才能体现分层教学的效果。

如果分层教学统一考试,也就不会再出现学生为了通过该课程或者为了取得更高分数,宁愿在B班上也不愿意去A班的现象。学生在选择去A班上课还是去B班上课时,更加会考虑去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班级,这更有利于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永凤.理工科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于桂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3] 王凡刚.分层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信息,2011第29期

[4] 王德明,彭英.对分层教学实践的探析[J].重庆: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6月

[5] 王爱凤.试论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数学新课程理念[J].重庆: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12月

上一篇:有关铁路企业工资分配问题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从“活熊取胆”事件分析微博时代的危机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