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透视世态百相

时间:2022-09-08 03:10:47

【经典视界】

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或者别人怎么想;别人如何衡量你,也全在于你自己如何衡量自己。谁怕死,谁就已经不再活着。

——左伊默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鲁黎《泥土》

因为人生最大的敌人,最难克服的是我们自己,找准了自己,这个世界就会为你让出一条路。我们人的一生,通常有四个我:对自我的认知;他人对你的认知;别人会怎么评价我;客观存在的我。

——李红《自我认知》

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左右自己。

——苏格拉底

【经典素材】

静物纳垢,吐故纳新

一人偶遇禅师,真诚地向他请教:“我在原来的部门干了很多年,对这个部门有了感情,工作成绩也不错,可是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上级会把我调到另外一个地方?”

禅师指着身边的一个石墩问:“这石墩上面干净吗?”那人说:“一尘不染,可以放心地坐!”禅师又指着石墩周围的地面问:“这地面干净吗?”那人说:“清洁养眼,一定是打扫的人下了工夫!”

听完这句话,禅师淡淡一笑,用力挪开了石墩。那人一眼看到,石墩下面的地面上附着了一些脏物,照此推断,石墩的底部也干净不了多少。

禅师问:“这石墩下面干净吗?”那人说:“没想到会这么脏!”禅师问:“知道石墩下面为什么这么脏吗?”那人说:“不清楚。”禅师笑笑说:“静物容易藏纳污垢,人也只有呼出二氧化碳,才能吸进新鲜氧气啊。”

那人听完,如梦初醒,说:“谢谢您的告诫,我明白了!”

疯狂点拨:静物有定势,易于积聚和藏纳污垢。如果时常挪动和清理,就能保持静美。正所谓“一静不如一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理,社会需要改革,人事需要变动,生命在于运动。只有经常运动和变化,社会才能进步,人类也才能生生不息,人的精神面貌也才能焕然一新。

适用话题:静与动、善于发现、细节、勇于改变、清理内心等。

【经典探微】

认知之差,得失两重天

有两个乡下人,想去大城市谋生。

一个想去华盛顿,而另一个人想去纽约。两个人坐在候车室里等车,听见一旁的人议论。有人说纽约人精明,外来人问路都收费;又有人说华盛顿人善良,会帮助落难的人。

听了这些话,两个人的心里都发生了变化。计划去纽约的人想:还是去华盛顿好,将来即使落了难,也不会挨饿受冻。计划去华盛顿的人想:还是去纽约好,连问路都收费,发财的机会多呀。于是,两个人交换了车票,改变了各自的目的地。

去华盛顿的人觉得华盛顿真的很好,什么也不用干,银行、邮局里的水可以随便喝,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有人看他潦倒,还会带他到餐馆吃饭。

去纽约的人发现,纽约果然是一个充满商机的地方。带路可以赚钱,弄盆凉水给人洗手也能赚钱。他向纽约人兜售泥土,不到两年,就在纽约拥有了一间门面房;他为商家擦洗广告牌,不到三年,就拥有了二十多家清洁公司。

一天,去纽约的人到了华盛顿,在飞机场,他刚喝完一瓶饮料,一个拾废品的男人就向他伸手要饮料瓶。他突然发现,这个男人就是五年前和他交换火车票的人!

【多维解读】

同是美国的乡下人,一块结伴去大都市谋生淘金,起点相同。但为何三年后,一人成了公司的老板,一人却沦为拾荒者?否泰如天壤,是苍天的不公,还是命运的捉弄,抑或机缘的不巧?个中境遇,令人唏嘘;个中缘由,引人思索。总之,故事留给我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

话题1:思维决定命运。耳闻了同样的信息,却有了迥异的思维判断:认为华盛顿好的那位,安于现状,耽于享乐,不愿吃苦;认为纽约好的那位,对于未来有明确规划,乐于接受挑战,对于别人的评价他只看到了机遇。思维视角不同,导致做出的选择不同,由此产生的迥异的命运必在情理之中。

话题2:胆识决定成败。最终选择去华盛顿的那位乡下人,之所以失去成功的机会,源于心底缺乏胆识:畏惧挑战,一味担心失败,未曾尝试就先思量退路,看不到纽约什么都要钱的背后是处处可以赚钱的商机。而另一位则胆识俱全:明知纽约居之不易,却偏要迎难而上,接受挑战,并将挑战化为机遇,把困难变成胜利。胆识不同,是畏惧挑战者难逃失败,勇于挑战者终获成功的根本原因。

话题3:耕耘决定收获。去华盛顿的那位,结局之所以如此落魄,还在于他耽于逸乐,不肯付出,只愿依赖他人的思想。他贪恋安逸、不愿付出的寄生行为,导致了他失败的人生;反观去纽约的那位,他依靠自己,独立奋斗,不畏艰难,脚踏实地,从底层做起,最终收获了一份满意的人生。也由此向人们证明了:耽于逸乐者收获失败,勇于付出者结出硕果。

【经典技法】

假设推演

假设推演,在逻辑上谓之假设推理,在议论文写作的论证方法上称之为假设论证,就是在进行说理时,当从正面进行了一番议论后,转而以假设的形式,从反面进行深入地挖掘阐释,从而正反结合,来揭示文章全部要义或观点的写作方法。即如经典素材“分道扬镳”一例,一位考生围绕“在竞争中求发展”这一观点进行假设推演,写道:

那位去了纽约谋生创业的乡下人,用智慧、胆识和汗水,从卑微甚至低贱的小事做起,终于由打工仔打拼为公司老板。但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假如,他听信了关于纽约人吝啬的传闻,为“喝凉水都要钱”而备感囊中羞涩,进而打了退堂鼓,避开竞争激烈的纽约,转而也去容易混吃混喝的华盛顿,他又怎能书写精彩的人生画卷呢?

这段行文,巧妙点化,使之契合“竞争”的主旨,也使说理更加深刻,使人易信服。还是这则素材,另一位江苏考生转换视角,将其运用在“拒绝平庸”的论证中:

那位最终去了华盛顿谋生的乡下人,因为贪图那里的安逸,满足于不用付出就可以吃喝无忧的现状,不思进取,结果因得过且过而导致人生的穷困潦倒。假如,当初他不甘平庸,拒绝华盛顿“白吃白喝”的诱惑,也选择充满挑战但同时也充满机遇的纽约去创业、打拼,或者至少也在华盛顿寻找一门正当营生实打实做,那么原本不痴不呆、不缺胳膊少腿的他,何至于沦落到靠讨要废矿泉水瓶维持生计的地步呢?说不定,他的人生也会另有一番光辉景象呢!

经典素材犹如一面多棱镜,从不同视角观照,会得到不同的映像。只要懂得独辟蹊径,正面、反面分别用之会各得其妙,正反结合会共臻化境,使中心更为鲜明突出。

上一篇:注重个性化表达与展现 培养有创见的技能人才 下一篇:大胆放权——读写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