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租凭”模式引入大学的研究

时间:2022-10-15 09:04:33

关于“人才租凭”模式引入大学的研究

摘要:大学生通过何种方式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重点问题。将“人才租赁”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形式,引入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是一种尝试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涉及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建设、业务范围确定、人才租赁形式及培训管理体系设定等方面。

关键词:人才租赁模式;实践创新能力;大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49-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高校开始注重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谓实践创新能力,是指个人(团体)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体验与总结,使得个人(团体)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创新。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在实践基础上的再创新,三者之间存在一种融合与交替延续关系。培养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于该群体知识结构优化和理论实践化,以及树立职业技能体系观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校针对实际情况,结合校内、校外课程展开各项活动。具体措施包括:调整或重新制定课程体系,增加实践性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提倡互动式教学与研究型学习相结合,并注重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丰富校园文化,结合各类大学生竞赛开展实践创新活动。除此之外,江苏省教育厅自2007年启动实施的“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江苏高校学生参加,这对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结合苏州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商务协会建设(该项目为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情况,谈谈“人才租赁”模式在大学校园的构建。

“人才租赁”模式的提出

根据高校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锻炼的需要,课题组经过对苏州、昆山及周边地区大学生近年就业形势的调查,提出以某学院现代服务学院为依托,构建一个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平台——“TOP大学生商务协会”,旨在开发一种由学生主导、以专业团队形式直接参与企业商务活动的人才培训和租赁模式。

“人才租赁”模式的内涵

人才租赁或称“人才派遣”,是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通过人才服务机构租赁人才的一种新型用人方式,也是一种全面的高层次人事服务。其本质是用人单位向人才服务机构租赁人才的使用权,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招聘具有一定质量的人才群体并提供相应培训的一种经济行为,它改变了传统用工模式下的劳资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才经营模式。

将“人才租赁”模式引入大学校园,不仅符合现代中小企业对人才质量和岗位专业的设定,而且也可降低企业用人成本。从执行的可行性方面观察,在大学校园内构建“人才租赁”模式,可以实现专业人才与定向企业的对接,达到人才的充分利用。而就项目本身而言,通过创建“大学生商务协会”,运行“人才租赁”模式,也可满足在校大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需要。

“人才租赁”模式的构建

下面以TOP大学生商务协会建设情况为例,围绕该协会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业务范围、人才租赁形式、人才培训管理体系等,谈谈“人才租赁”模式的构建过程及主要工作。

组织结构及运行模式 如图1所示,在校大学生通过招聘与双向选择进入TOP大学生商务协会,协会设有对应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事务处理。在运行模式方面,由协会承担对内的组织管理工作,并负责联系和接洽用人单位,共同商讨合作模式,签订业务合同。整个机构的运行工作全部由TOP大学生商务协会成员来完成,推行“实战化”的工作模式。协会的内部管理工作侧重于几个方面:(1)设置相关职能部门,定岗定编,讨论并制定各部门、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标准。(2)人才的招聘及培训工作。主要由培训及宣传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协会成员根据个人情况和兴趣爱好及专业方向等在经过一定的培训与考核后进入人才储备库。(3)讨论并制定财务结算标准。主要是确定基本用工成本和项目核算体系,拟定岗位工资标准(项目筹备阶段暂不实行)。(4)制定协会工作流程,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工作流程图、人才培训考核标准、协会工作人员岗位规章制度、考勤记录等。

业务范围的确定 (1)为企业提供代为招聘所需人才服务,并结合企业岗位需要组织“订单化”的岗前培训。(2)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保证用工的及时性、连续性,保证人才质量。(3)承接社会、企事业单位相关项目和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提供人才保证。(4)建立人才管理档案,包括人才登记表、学习和工作表现情况登记表、培训考核情况等。(5)为在校大学生及协会成员提供国家人事劳动政策、法规的宣传、咨询服务。

人才租赁形式的设定 根据大学生人才的目标市场定位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性质,将人才租赁的形式划分为:(1)阶段性租赁,指由用人单位的阶段性任务所产生的人才租赁需求。如TOP大学生商务协会签订的几份“阳澄湖蟹文化节”用人订单即属于此类。(2)项目性租赁,指用人单位为完成某个项目或举办某项活动而产生的人才租赁需求。(3)其他租赁,指因一些临时或特殊任务而产生的人才租赁需求。租赁期限根据时间长短不同划分为短期租赁、中期租赁和长期租赁。短期租赁一般为临时性的租赁,中、长期租赁通常是与某些长期合作伙伴建立的,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在校状态和实际情况,通常由TOP大学生商务协会负责人员具体安排,但会存在人员变动问题。因此,要做好人才的岗位培训与协调工作。

建立人才储备库,形成四级人才培训管理体系 TOP大学生商务协会在创建及运行过程中,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不断总结培训管理经验,已逐步形成了人才培训管理体系。首先,所有进入人才储备库的大学生必须参加一二级岗前培训,并接受笔试和基本技能的初步考核,通过后方能进入人才储备库。此阶段的培训与考核重点是商务礼仪、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的训练。其次,进入人才储备库的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能力测评成绩编入各组,定期参加岗位培训。此阶段的培训针对性更强,多是由合作单位派出专业人员担任主讲教师。再次,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后,针对被选派人员召开动员会议,再次强调工作纪律和大学生参加实践工作的意义。最后,开展科学的人才测评。测评指标主要依据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准、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等几方面展开,为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实施效果

TOP大学生商务协会的各项工作于2010年5月全面展开,截至2011年4月,共签订人才租赁合同7份,涉及劳务收入总额逾10万元,人才储备数量达418人,达成合作意向单位22家,解决毕业生就业岗位3个,并完成了TOP大学生商务协会网站(由协会技术部自主开发建设)的建设工作。

在大学校园构建“人才租赁”模式是对当前环境下培养高职高专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项尝试。事实证明,通过自组团队、自我管理,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将学生推向“实践——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良性发展之路。当然,在此模式实施过程看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企业一方面希望“人才租赁”模式能为其带来价值,同时,又受到用工总成本限制,使得运行的实际效果受影响。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运行方案,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高专大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慎利亚,吴大志.论人力资源配置的新模式——人才租赁[J].管理科学文摘,2008(1).

[2]陶咏梅,康宇.以高校为基点的人才租赁四方联合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

[3]蒋宏凯.人才租赁及其在企业中的有效实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8).

[4]李焦明.学生社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新载体[J].江西教育科研,2007(10).

[5]吕念玲,陈纪鑫,殷瑞祥.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

[6]钱银中.高职学生开展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作者简介:

徐维莉(1979—),女,硕士,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上一篇: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 下一篇:注重个性化表达与展现 培养有创见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