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路径探讨

时间:2022-09-08 02:31:3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2010年6月,因国际金融危机中断的人民币汇率改革重新启动,汇率制度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回顾和汇率制度国际比较,提出“短期升值、长期稳定”的改革目标、“一步到位”的调整方略、以货币篮子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及具体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路径;一篮子货币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07-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02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深化,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标志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战略调整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及评价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实行严格管理,人民币汇率在对外经贸中起内部核算和计划统计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经历了由单一官方汇率到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存,及到有管理市场汇率制度的演变,人民币汇率制度和市场机制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作用不断增长,影响日益提升。

纵观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沿革,具有一些突出特点:一是汇率制度目标起初是促进出口创汇,后来演变为以经常项目为主导,兼顾资本项目,随着顺差不断扩大,主要着眼于国际收支平衡。二是在外部经济融合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政策对调节国民经济和对外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和稳定性。三是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经济市场化进程向前发展的,人民币汇率逐渐靠近市场认可的水平[1]。

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汇率水平偏离市场基础,汇率波动幅度小于1%,对外汇市场进行常态干预,人民币汇率水平不纯粹由市场供求决定,汇率制度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为固定汇率。二是受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影响,中国人民银行被动买进大量外汇,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受到削弱。三是人民银行以国家外汇储备形式所持数目庞大的外汇,面临着资产经营风险和市场汇率风险。

二、国际汇率制度演进及各国制度安排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汇率制度简单地划分为盯住和其它。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IMF不断细化汇率制度分类,目前世界汇率制度被分为三大类,具体由8种制度安排组成。

依蒙代尔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中,资本的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三个目标只能取其二。在资本自由流动的环境里,固定汇率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因此,汇率制度只有“两极解”是相对稳定的,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中间汇率制度(包括管理浮动、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在大多数的货币危机中成为被质疑的对象,不再可行,只能在完全浮动和完全固定(货币局、货币联盟和美元化)的两极制度中进行选择。基于此,当前,各国汇率体制呈现出“两极化”倾向。所谓“两极化”趋势,即采取硬汇率盯住(包括同另一种货币结为货币联盟或货币局体制)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一些采用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开始向更为灵活或固定的汇率制度转变。目前,经济规模大的国家大多选择独立浮动,部分管理浮动,个别选择固定或其它汇率制度。以2009年世界前20大经济体中(除中国外,中国居世界第三),实行独立浮动制的国家10个,占55%;欧元区6个,占30%;管理浮动制国家3个,占15%;固定汇率制1个,即土耳其[2]。

最终采用哪种汇率制度取决于各国的自身情况,不存在一种通行的汇率制度。如果一国经济面临较多外部冲击,适宜浮动汇率制,以便某种程度上将自身经济与外部冲击区隔开来。如果一国经济面临较多内部冲击,则较适宜固定汇率制。一些归为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大多曾调整过汇率制度,如法郎区国家在1994年进行了贬值;归为采用浮动汇率的国家,实际也常常干预外汇市场。只有美国汇率浮动是非常纯粹的,干预相当罕见,主要是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世界各国因其资产和本国汇率政策需要,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地干预美元。

三、“一步到位”方式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

我国“十二五”规划确立了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科学发展战略和对外经济平衡管理原则,国际收支可望逐步实现顺差到平衡的转变。因此,务必把握改革的重要契机,大胆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汇率水平调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应当总体规划、同步推进。货币篮子的构建目的在于测定人民币汇率对外真实价值,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但是长期单向缓慢升值,改革时间跨度较长,可能引发投机因素,增加改革成本,消减外汇政策效应。因此,汇率改革应当增加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降低汇率变动的社会预期。

从现阶段国情看,人民币汇率有升值防化通胀、排解顺差的需求,同时要求汇率保持相对稳定以有利出口企业经营。因此,短期升值和长期稳定结合是改革应坚守的策略。具体操作表现为:采取一步到位或小步快跑的方式,短期内一次性调整人民币汇率,使其达到中长期均衡汇率水平,然后根据主要贸易伙伴货币相对价格的变化保持汇率小幅度、高频率的浮动。

四、构建以货币篮子为基础的汇率稳定机制

“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措施,为人民币汇率向真正意义的浮动汇率平稳过渡提供了一个桥梁,“货币篮子”设计是其中重要一环[3]。

新的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按对外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选择若干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变化,调节人民币对加权汇率的比价,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既符合循序渐进、稳妥可控的改革要求,与金融改革的整体节奏相合拍,又可适当舒缓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4]。

货币篮子中的“名义锚”和权重的选择和确定,是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的关键。依2005―2009年对外贸易的实际情况,欧盟(除英国)、美国、日本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占比分别为16.6%、13.9%和9.3%,居前三位。假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与美国贸易全部用美元,日本60%用美元、40%用日元,欧洲的30%用美元、70%用欧元,对其他国家/地区贸易全部用美元计价结算,且假定其货币是盯住美元的,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篮子的币别和权重有三种组合(见表3)。

表中“贸易额”方式是按照对外贸易的重要程度将各国的货币和权重计入篮子。“贸易额+结算额”方式是将其货币盯住美元、交易用美元计价结算的其他国家/地区贸易的权重计入美元。“结算额”方式是完全按照交易的计价结算货币情况决定篮子货币和权重,其结果是将对日本贸易的60%和对欧洲贸易的30%均计入美元。

政府政策目标不同会影响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权重的选择。当汇率制度目标是稳定对外贸易,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的最优权重就是它们对中国贸易的权重。如果汇率目标是汇率稳定,则需要美元为“名义锚”以保持汇率水平的相对稳定,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应相对较高。

五、有管理浮动汇率机制的实现

从未来的改革方向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具体的时间安排应与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相协调。按照“十二五”规划,未来大约五年的时间我国可望实现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可兑换不是汇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但货币可兑换程度提高,有助于加快汇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

对外经济实现动态平衡,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条件。首先,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可采取“贸易额+结算额”方式构造货币篮子内容,按照贸易重要性确定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的权重,降低货币篮子中美元的比例,考虑到日元、欧元所占权重及各自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逐渐淡化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其次,当国内经济体具有较强的风险防范力和市场竞争力,可考虑单纯采用“贸易额”的结算方式,并依据贸易额度将篮子内的货币币种扩大,根据近5年或10年经济体与中国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80%以上为标准,篮子货币可以包括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台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巴西、俄罗斯等经济体的货币,赋予各自一定权重。与美元汇率挂钩关系退出,向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演变。最后,随着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实施,具有较高流动性与效率的外汇市场形成,货币政策框架的完善,中央银行物价预测与调控能力的健全,银行和企业外汇风险监测与防范能力的增强,国内金融体系高效稳健的运行。放弃篮子货币挂钩,发展为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实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人民币汇率政策宣传手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33-38.

[2]朱耀春.环球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3(10).

[3]韩复龄.一篮子货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影响与展望[M].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5:167-168.

[4]朱华.人民币汇率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5-237.

上一篇:我国担保公司风险偏好特点与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通胀预期管理国际经验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