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管理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时间:2022-04-21 06:51:08

通胀预期管理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摘要: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为应对危机纷纷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我国为应对危机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内外因素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凸显。除了货币因素、大宗商品的输入性影响、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外,公众通胀预期对通胀本身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在研究通胀预期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胀预期的影响因素,并对发达国家治理通胀预期的手段进行汇总分析,最后对我国通胀预期的现状进行了归纳,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通胀预期管理;影响因素;间接手段;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82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18-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05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将维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如何更有效地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则是所有中央银行都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理论界和货币当局越来越认识到通货膨胀预期在稳定通胀水平中的作用,各国中央银行都对通胀预期保持着越来越高的警惕性,不少国家的中央银行将稳定通胀预期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

一、通胀预期涵义及理论发展

(一)通胀预期涵义

通货膨胀预期(Inflation Expectation)是经济生活中消费者根据实际通胀水平、经济政策、信息披露等对通货膨胀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的一种事前估计或推断。预期行为本身具有主观性,但人们进行预期所依据的却是客观事实。通货膨胀预期能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

通货膨胀预期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总需求方面, 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会增加总需求, 从而提高价格总水平;在总供给方面, 则存在成本推动效应。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 会使消费者要求更高的工资,而厂商预期未来的生产成本将上升,这会提高商品的价格水平。如果价格没有及时调整,那么厂商的产品销售将会下降,从而降低总供给。因此,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通过增加总需求和减少总供给,将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1]。

研究通货膨胀预期,可以以其为基础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参考。通货膨胀预期对中央银行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一是当通货膨胀预期被较好锚定时,有助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更好的执行。当通胀预期偏离中央银行的目标水平时,宏观经济稳定易受到影响。二是对未来通胀水平的预期,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减弱货币政策时滞的影响。货币政策措施对产出和通胀发生作用时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货币政策应该是前瞻性的,需要基于预期的情况进行决策[2]。

(二)预期理论发展

从预期理论发展来看,预期主要分为静态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静态预期指不考虑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只简单的把前一期的市场价格作为本期的预期市场价格。适应性预期是一种关于预期形成的观点,认为预期是基于过去(历史)的,即仅由过去经验所形成,预期将随时间推移缓慢发生变化。理性预期又称合理预期,指针对某个经济现象(如市场价格)进行预期的时候,如果人们是理性的,那么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做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因此人们的预期应该是准确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适应性预期具有随机性,没有理性的解释,即属后向预期。而理性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则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

静态预期和适应性预期的假设比较简单,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但在宏观经济模型中,有时会由于假设条件易于达到而采用这两种预期。理性预期被称为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预期革命”,对20世纪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理性预期从经济人的理性角度出发,强调在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变动中预期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理性预期会使人们对国家的政策干预产生理性预期,宏观经济政策会失效。

二、影响通胀预期的因素

本文将影响通胀预期的因素归结为两类:第一类是经济运行状况、物价发展趋势等客观因素;第二类是公众对经济常识的了解程度、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等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越能形成客观公正的预期。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交易频繁,各相关利益单位为获取利润会主动获取经济信息,判断市场未来走向,从而形成良好的预期。反之,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和劳动者则缺乏主动预期的积极性,不能形成对未来发展的合理预期。

2.过去一段时间中物价总水平的发展趋势。CPI、PPI等物价指数的波动趋势是公众判断未来物价水平发展趋势的最直接指标和依据。过去一段时间物价指数波动平稳,则公众较易形成物价稳定的认识,进而对未来通胀水平的预期较低。反之,过去物价指数波动剧烈,呈现快速上涨态势,则公众会预期未来通胀水平较高。

3.经济水平发展变动的趋势。经济水平发展状况是影响物价波动的外部条件。如果经济运行健康平稳,政策持续有效,则公众易形成稳定的预期。若经济快速扩张或走向低谷,经济金融政策出台频繁,则公众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会较不稳定。

(二)主观因素

1.公众对经济常识及经济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公众对经济常识的掌握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未来通胀水平的预期。对经济常识了解越多,公众做出的预期越理性越精确;反之,缺乏必要的常识,公众做出的预期可能会放大未来通胀水平,具有盲目性。

2.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即政府的威信。多数国家特别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政府往往会承诺将通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承诺来降低公众预期。如果公众信任政府,相信政府能够有效控制通胀,即使在面临外部冲击时也能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减少未来发生通胀的机会。反之,对于缺乏威信的政府,其做出的承诺不但不会降低公众预期,反而会增加公众预期的强度。

3.通胀的感受。公众的通胀感受对中央银行有重要意义,公众对当前通胀感受的变化可能会造成对未来通胀预期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政策施行。这种影响通常会通过两个渠道加以作用:一是直接影响。如果公众的感受通胀高于实际通胀,则公众会认为中央银行未能保持价格稳定,预期的通货膨胀就会超过中央银行的通胀目标,这些预期会影响居民和企业对工资和产品价格的定价,造成物价上涨;二是对消费价格权重产生影响。感受通胀可以影响消费构成,如果一些商品的价格被感受到高于其他商品,则公众对其的购买就会减少,进而影响在CPI中的各项目权重。

三、国外通胀预期管理经验

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通胀预期自身就带有一定主观认识的判断,因此发达国家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多是通过间接手段引导,即通过某种中介目标间接地加以影响,较少采取货币政策手段直接干预。

(一)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中央银行的信息披露可以缓解或减少中央银行决策层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稳定公众预期。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进行信息披露的途径大致有三种:政策报告、新闻会以及高层领导公开讲话。

1.中央银行政策报告。政策报告是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中央银行定期通胀或货币政策报告,及时向公众和市场公布货币政策意图、目标及其实施情况,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制定政策所采取的程序、所使用的数据及考虑的因素,并就当前经济形势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

欧洲中央银行每月“月度公报”,向公众公布所有统计信息和货币政策决策所依据的数据,也提供专家对货币政策的分析文章;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每季度都向欧洲议会的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汇报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回答相关问题;欧洲中央银行每年还向欧洲议会递交年度报告。美联储在每次公开市场委员会两周后公布会议纪要,并每半年向国会提交一次报告,公布每位理事会成员和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对当前和下一年产出、通胀与失业率所做的预测情况。英格兰银行每季度公布《通货膨胀报告》,并对通货膨胀和产出进行短期预测,分析在不改变利率的情况下影响通胀率和通胀预期的因素,也对政策效果做非正式评价。

2.新闻会。中央银行定期召开新闻会,通过媒体与社会大众沟通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可以引导公众预期向良性方向发展。欧洲中央银行是第一个召开新闻会的中央银行,每月第一次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结束后,欧洲中央银行会召开新闻会,由行长向公众详细介绍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与货币政策相关的物价稳定的风险评估,并通报其他议题和决策的相关信息。美联储在每次公开市场委员会例会后新闻公告,并说明委员会如何评价在可预见的将来通货膨胀压力带来的风险。

3.高层领导发表讲话或评论。中央银行或政府高层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或参加论坛时,与公众交流货币政策策略、框架,可提高货币政策可信度,引导公众预期。欧洲中央银行的行长、副行长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充分利用定期接受媒体采访、参加全球和区域经济金融论坛、到世界各地大学讲学等机会与公众交流。美联储主席也经常就货币政策、经济状况等发表演说,表明美联储对经济的看法和货币政策取向,阐述影响未来货币政策的因素[3]。

(二)政府的工资指导和物价管制

1.对工资进行指导。学术界通常认为,工资谈判是通货膨胀预期影响实际通货膨胀的主要渠道,这是因为工人对生活成本提高的担心增强了他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促使工会组织要求增加工资,通过工资谈判将工人预期加入合同,进而推高了产品市场价格。当发生通货膨胀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不应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速,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常见的做法是政府劝导劳资双方自愿约束价格和工资的变动,强制的做法是事实上的工资冻结。政府对工资进行指导,有助于引导公众形成通胀率下降的预期。

2.对物价进行临时管制。当物价出现短暂性快速上涨时,发达国家也会采取非常规手段进行临时管制,例如施行目标价格、协议价格、最高价格制度等[4]。

法国政府通过制定目标价格的方法稳定物价。目标价格是指一种产品在按计划规定的若干年以后所要达到的价格,此价格与产量目标联系在一起,通过调高或调低来控制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产品产量的变化反过来又对物价稳定起积极作用。法国政府通过建立以目标价格为中心,配以不同类型辅助价格的物价体系,避免市场物价无次序的上扬或下滑。

意大利采取协议价格对某些特殊产品价格实施干预。对于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政府与生产企业签订协议价格,协议价格在签订时会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工资、燃料、设备折旧和维修、保险费和租金、包装和运输费用等因素。当协议价格确定以后,企业不能自行变动。

比利时对牛奶、面包、面粉等生活必需品实行最高价格制度以稳定物价。最高价格由生产企业、零售商、批发商、消费者、工会及政府经济部等几方面代表组成的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因素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来制定。最高限价一旦形成,具有法律效力,不得违反,企业可以在此价格限度下竞争。

(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自1990年新西兰率先倡导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以来,已经有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韩国等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纳了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个货币政策框架,其基本含义是中央银行、政府机构或者两者联合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目标,确定在未来某段或几段时期内取得并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率,明确宣布实施通货膨胀目标是货币政策唯一的目标,并在公众的监督下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使通胀的实际值与目标值吻合。以通货膨胀率作为名义锚,可以使公众和市场对未来物价形成比较稳定的预期。

从国际实践情况来看,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后,多数国家的通胀预期表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减少了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投资、消费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四)附加预期泰勒规则

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将预期通胀和预期产出缺口引入泰勒规则,构造一个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一方面向公众提供反映未来通货膨胀变动路径的有用信息,降低公众通胀预期形成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使货币政策建立一种承诺机制,避免货币政策的短视和机会主义倾向,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信性和有效性,稳定公众预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附加预期泰勒规则下的操作利率不是取决于已经实现的或“事后”的通胀率,而是取决于根据可获得信息做出的对未来通胀率和产出缺口的预期;二是附加预期泰勒规则可以给政府提供一种利率调整的参考标准以及检验利率调整有效性的尺度。

泰勒规则虽然仅是对美国货币政策操作的经验归纳,是一种事后的实证分析,但随着研究深入和研究范畴的逐步扩展,各种形式的泰勒规则逐渐成(下转第35页)

(上接第20页)为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行为准则,泰勒规则操作的主动性逐步显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透明性、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及利用附加预期泰勒规则锚定通胀预期则是其有效管理通胀预期的必要条件。

四、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美元贬值预期导致的资产价格上涨带来了输入型通胀压力不断增强,再加上我国增长迅速的信贷投放使人们的通胀预期不断加强。目前,我国公众通胀预期有以下特点:一是适应性预期显著。我国公众通胀预期具有明显的适应性,预期的形成多是依靠过去的信息推断未来情况,缺乏一定的理性,容易导致价格出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二是公众预期稳定性差。由于我国居民对经济常识的掌握程度较低,特别是容易混淆CPI同比数据和环比数据的意义,误将同比上涨理解为环比上涨,从而不断调整预期。三是受感受通胀的影响较大。我国居民易根据自身消费情况与CPI进行对比,形成感受通胀大于实际通胀的观点,从而调高预期水平。鉴于此,做好通胀预期管理,合理引导公众预期,对稳定物价水平、增强货币政策操作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我国公众通胀预期实际情况,结合国际通胀预期管理经验,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1.明确中央银行反对通胀的决心与态度。我国中央银行目前仍实行多重目标,而目标之间又相互存在冲突,中央银行应明确将价格稳定作为主要目标。即使政策措施可能会暂时偏离价格稳定,也应对公众进行明确的引导,即最终会回归价格稳定的目标。

2.传递政府将有力防控通胀的信号。由于政府在公众中的可信度较高,因此政府应及时传递已经知晓公众形成通胀预期的信号,并传达坚定的信心。

3.准确把握信息披露时机,合理控制信息披露的清晰度。中央银行在面临公众通胀预期形成之初,应准确把握信息披露的时机和程度,引导公众通胀预期更接近实际通胀率,同时增强信息披露的艺术性和前瞻性,减少模糊性措辞的使用,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4.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适当解读CPI等经济数据。经济指标时,配有相关指标的简短说明,既能准确传递数据信息,又能对公众进行相关经济常识的普及,稳定通胀预期。

5.构建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由于我国目前统计数据不连贯,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我国中央银行还不能准确预测未来的通胀水平,也不能得出数据化的预期通胀率。中央银行应与统计部门加强合作,共享经济金融数据,构建完善的指标体系。

6.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短期内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长期内可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从而为经济创造稳定的环境,使公众在进行投资和消费决策时不必为未来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担心,有助于公众更理性的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1]Forsells.Magnus and Kenny.Goeff:The rationality of consumer inflation expectations: survey based evidence for the euro area[R].Working Paper European Central Bank,2002.

[2]张蓓.通货膨胀预期与货币政策[D].北京: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毕业论文,2008.

[3]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通胀预期管理:国际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0(4).

[4]宋养琰.国外稳定物价的主要做法与经验[J].价格与市场,2008(10).

上一篇: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路径探讨 下一篇:基层央行风险评估瓶颈及框架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