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学法指导“五环节”

时间:2022-09-08 10:02:28

初中文言文学法指导“五环节”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它是对古文化的一种积累和传承,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得以重游古人笔下的世界,丰富我们的视野,愉悦我们的精神。并且,中考对古文阅读部分的重视度在逐年加大,而文言文的教学却很尴尬。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很难走出以下几个套路和误区:有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对文言文语法掌握,对实词、虚词的理解,把它当做工具书来上;有的教师缘于对新课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误解,把它当做现代文来上,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即可。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也一直在思考,文言文究竟该怎么教、怎么学、怎么考。经过初步的尝试,渐渐摸索出一点点东西来,最起码现在我的学生对文言文不再害怕,甚至有学生主动地找一些课外的文言文来看。这点小小的进步让我为之欣喜,也让我对以后的尝试更有信心。具体来讲,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指导朗读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先配乐范读,再让学生自由读,接力读,指名读,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予以纠正。例如:“其岸势犬牙参互”,学生容易读成“其岸/势犬牙参互”,这里断句出现了偏差,理解就产生了歧义,我就着重讲解,这样熟读成诵后,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章法等就有了一个全面的、大致的了解,为后面的翻译、理解扫清了障碍。

二、点拨要点

这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合作互译。各小组提出讨论后仍未能解决的问题,由资料书或者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帮忙解答。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注意,老师只负责点拨,只是在学生没有办法解决的情况下才出手,尽量做到少说话。不过,假设学生一直都没能注意某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那老师就只有亲自出马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等。

三、疏通全文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

四、感悟鉴赏

感悟鉴赏即引导学生感悟理解文中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学习,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提出分析共工的性格,很自然地从“怒而触”中看出他非常的冲动、易怒。我在执教《小石潭记》一文时,在学生理解了文中的句子,在领悟了潭水清澈特点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曾在我的家乡看过这么清的水,水深达几米,可水底鹅卵石的纹路、颜色历历在目。”有的说:“我曾在我外婆家的门前见过这样的溪水,清澈、透明,美丽的小鱼在水中嬉戏。”还有的兴奋地说:“我们村子中央的那口井水也是清澈见底,里面的水草看得一清二楚,夏天喝上一口,如同喝冰水一样爽。”说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清悠悠的潭水在同学们的眼前、心中荡漾开去……

五、积累延伸

积累即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延伸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己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这五个环节的学法指导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了自主探索的思维,从而乐学、会学,学好了文言文,提高了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永萍.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J].青海教育:文史天地,2008(1/2).

[2]杨庆霞.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J].科学教育家,2008(4).

(作者单位 山西省襄汾县襄汾二中)

上一篇:我的蜡烛点燃你的火柴 你的火柴点燃自己的蜡烛 下一篇:谈谈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对多媒体网络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