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资源的开发浅谈

时间:2022-09-08 07:48:20

作文资源的开发浅谈

学生在作文中,往往感到无话可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积累的匮乏,特别是由于对生活、知识缺乏思考而造成的思想的贫乏。针对这种情况,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方式,并适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不断学习思考、充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充分挖掘语文资源,注意丰富学生的思想,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敏感性,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用阅读来激发写作兴趣,用写作来带动阅读,读写结合,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

一、充分挖掘语文资源

1.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冲动。重视开设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注意内容上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关注社会。例如,引导学生对平度风土人情的考察,利用假期,组织“芳草”文学社社员观摩、拓印了大泽山、天柱山著名的北魏郑道昭碑等石刻:假期中让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学生因此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如农民负担问题、农村费改税问题,还有探讨企业的污染情况,孩子压岁钱的情况等,还有对平度宗家庄版画的调查。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滋味,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2.扩大阅读范围,变换阅读形式。

首先,笔者充分利用四个阅览室7万册藏书的条件,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做好阅读笔记;组织好课前的5分钟交流,交流所读所感,评论国内外大事。

其次,在教室阅读时又分成几种情况:①一个单元学完之后,利用读本,读完相应的文章后,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然后写出字数不定的评论文章;②评讲作文时,就选出不同类型的文章,师生共同阅读,然后评析;③每一期校报、校刊出版后,就拿出几节阅读课的时间阅读,然后评选出优秀文章:④经常选出读书笔记、周记中的优秀文章,供大家共同阅读;⑤文化快餐则随印、随发、随读;⑥自读、自买的刊物除个人自读外,还集中起来大家共同阅读,好的文章推荐给老师,然后印发给每一位学生。由于阅读面广,材料丰富,学生读起来非常热情,收效很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写作的间接材料,使他们写作起来不至于无话可说。

笔者还将由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有限公司联合摄制、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20集文化纪录片《唐之韵》系列光盘引进了课堂。这套光盘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诗歌教学教材,它既配有图片和音乐,又有解说词,还设有字幕,可谓图文并茂。我定期让学生欣赏,并适时给予点拨和引导,在课堂上大致给学生讲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史,以及出现的不同流派和他们各自的风格特征,使他们看起来更有的放矢。

这么好的资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兴趣和阅读诗歌以及中国文学史的兴趣,并且开发了学生想象、联想的思维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些方面从他们的写作中可窥见一斑。

3.引进影视作品,提高审美品位。“只读不写,只写不读”,都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又将影视欣赏引进了课堂,如《祝福》、《阿Q正传》、《家》等,这样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阅读原作,阅读面也就不断地扩大了。同时,我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观所感所思,写成观后感、文学评论、影评、随笔、故事新编等。在这些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学生写了许多在寒暑假中观赏到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不同体裁的作品。这样,学生愿意看、愿意读、愿意写,其他学生也愿意听、愿意评。

学生跳出了“个人”的小圈子,文章的内容充实了,思想深刻了。学校在校报和文学社社刊上开辟了专栏,用以发表这方面的作品,并且还专门编辑出版了研究性阅读的成果专集。班内有不少同学的文章发表在上面,文章的发表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

二、引导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学有专长。有突破

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笔者认识到,老师并不一定非要在各个方面都超过学生,关键是要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训练一种好的思维方式,并且能够在学习方向上进行指导。例如,在学生的阅读方面,潘民政同学在对《百年孤独》一文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先后写了《永恒的绝唱》、《心灵的孤独》两篇文章;王文佳对于西夏文化很感兴趣,就先后写了一组文章,如《不为人知的美丽》、《专制不是历史的错误》等,都展现了她对于西夏文化的独特思考。

进行放射状的思维训练,避免非黑即白的偏颇。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的题目,引导鼓励争辩,鼓励大胆创新和质疑教材。学校《芳草》杂志上就开设了两个栏目:拜读经典,挑战大师,意在引导学生做深入而严谨的思考并形诸文字。

三、注重对学生人格思想的培养。重视思维训练

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一部分学生有消极情绪,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在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来看待问题,对待某些话题能做到全面、公正的分析。

功夫在课外,教课不能只限于课堂上。只限于课堂上,就会使教学趋向呆板,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要教到学生心中。对学生产生持之以恒的爱,从而让他们产生对于知识、学问的持之以恒的爱,发展学生的爱好,以及对社会性、民族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唤醒生命感、价值感,诱发创造力量。关注社会人生,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例如,学习了李白的《将进酒》之后,学生探讨了知识分子的“万古长愁”,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愁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之忧进行了讨论。针对课文中涉及的人物,我们探讨了对项羽、范增、马谡等人物的评价,对诸葛亮与曾国藩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比较。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就予以肯定。不少同学在讨论过后,又写到了周记上,有的还阐发了另外的观点。

四、把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阅读带动写作,用写作促进阅读

“学,然后知不足”,我们注意从课内学习中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的方向。例如,在高二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先在班里开设了以下讲座:①《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②《红楼梦》前五回的情节介绍;③《红楼梦》的版本;④曹雪芹的生平;⑤从判词看“十二钗”的命运。然后向全体同学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研究《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

在研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使之从多个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学生讨论了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等。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指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搜集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学生实践体验阶段是这样设计的:①学生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查阅书刊杂志,选择分析、整理归纳信息。②教师提供如下参考资料信息:脂砚斋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红楼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红楼梦)大观》,王蒙《红楼启示录》,周先慎《琐碎中有无限烟波》。(以上材料都可以在本校图书室、阅览室找到)。③学生进行初步的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老师要注意重点引导学生选好角度,要求新颖、巧妙,不要贪大。学生将习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然后分组交流、研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我们的学习是开放的,我们的交流不是到此结束了,而是由此互相启发,进一步阅读、思考、写作、提高。这种学习的特点是: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以阅读带动写作,用写作促进阅读。学生的表达可能是单薄的、幼稚的,但重要的是,他们的思考、表达是自己的、独到的,相信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他们会逐渐地走向充实,走向成熟。这也是我们在作文“创新”方面力争做到的一个目标。

我们就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地引导阅读,启发思考,不断交流,不断完善,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不仅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欣赏别人,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思考,甚至敢于和善于申辩,学会协作,学会做人。

弗兰克林说:“阅读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通过以上尝试表明,充分发掘语文教学资源,有效地诱发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双向的冲动,把学生的读写真正当成“一种精神生产的实践行为”,注重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开掘,可以让学生写出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产品。

上一篇:“读经典学作文”的关键要素――想象(1) 下一篇:平凡中存奇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