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历史,从转变教学方式做起

时间:2022-09-08 07:17:46

让学生“爱”上历史,从转变教学方式做起

摘要:充满活力而有趣的历史课堂相信是每一位历史老师的梦寐以求的,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学生历史有很大的偏见和误解,他们不重视历史。老师们在无奈的同时不妨反思一下自身的原因,我们至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要让学生“爱”上历史,需要教师从转变教学方式做起

关键词:传统 历史课堂 活跃 教学方式 提问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95

在近五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喜欢学习历史的学生越来越少,而且大多数学生方法死板,效率不高。尽管教师有扎实的教学功底,但历史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大的改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近笔者对某一个班进行了调查,有80%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对于需要进行推敲和思考的知识往往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式的吸收,很难将课本知识消化变为自己的东西。笔者还发现,近50%的学生对历史学科有偏见和误解 ,他们认为自己将来要上理科,历史学不学无所谓,而且历史只要背一背就行了,不需要花过多的精力去学。实际上,高中历史是一门思维型很强的学科,并非只有简单机械的背诵就能学好,而且学好历史的意义不光是用来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历史教育发挥着传承文明、人文教化的作用。

由于以上现象的存在,导致原来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就像一潭死水,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活跃起来,是历史教师们应该研究的课题。其实原因很简单,一直以来我们很难逃脱传统历史教学思维定势,我们所采取的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来不考虑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授课对象,包括他们的感受、基础知识与认知能力。当学生遇到需要理解的内容时,我们直接告诉了他们,这等于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久而久之,便自然抹杀了他们的思想。这样的教育等于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当然这跟现在的教育评价模式有关)。面对一次次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学生们早已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是因为强大的考试压力而被动地强迫自己去学习,老师们饱满的激情也被慢慢磨灭掉了。

可想而知,这种历史教学已经失去它所具有真实意义,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学历史呢?这个问题恰恰是传统历史教学方式无法逾越的一个障碍,也是像笔者这样的青年教师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下面笔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点认识:

笔者上课有个老毛病,在备课的时候总设计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但到操作的时候既担心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又害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总喜欢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即使有讨论环节,时间也比较短。每次遇到重点的时候,就反复给学生讲。后来几位老师听了笔者的课,指出了这个问题。笔者也尝试着改进,可是现在仍然摆脱不了原来的教学模式。于是最近一段时间笔者开始用提问式教学法,尽量用问题去启发、诱导他们的思考。由于学生们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对历史课程感兴趣,笔者经过分析找出问题关键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问题,在心理上为他们形成“冲突”。在学生们有意解决“冲突”问题时,就说明他们在运用思维解决课本上的重难点,这样对重难点的理解也就顺利多了。如上《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时,一开始就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作业状况,选出三位同学宣读在上节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上完后教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是:假设你穿越到中国近代,成为一名普通的商人,你要怎样经营你的企业?这三位同学是这样设计的:

甲同学:我会开一家纺织厂,首先,我将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产品,如布和纱,然后联合其他纺织业的爱国人士一同研究,找出洋人的技术要领,并在将其推广,让中国民营的纱布质量比外国更好。(方案一)

乙同学:我要创建一家轮船零件厂,原因是从经济实力和背后,我国的生产技术远不如外国,所以我要从零件入手,从小事着眼,这样风险小,而且轮船零件需求量比较大,可以为官办企业和外商提供货源,既获得了利润,又可以避免打击,从而存活下来。(方案二)

丙同学:我选择开一家物美价廉的饭馆,民以食为天,只要饭菜香,吃饭的人就多,同样可以创造价值。(方案三)

在这几位同学的意见表达完以后,教师顺势提问,哪一种方案可行,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一系列讨论后,多数学生认为:

方案一:比较可行,但是不能用于手工生产,因为手工业根本不能与机器生产抗衡,这已被事实证明。还要有好的技术人员(全班64人,30人赞成)。

方案二:不可行。因为当时需要的资金大而且当时的轮船主要控制在外商和官员手中,普通商人是不可能进入(但仍有11人赞成)。

方案三:可行。但利润太低(15人赞成)。

紧接着,教师就因势利导地提出:“同学们,你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教材,通过研究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再来评析。”

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所以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尤为重要。抓住机会,有技巧地设置提问,能够让学生们变得积极自主且更有实效性。老师需要在设置问题和学生求知的心情之间创造出一个能够涉及学生意志和情感的意境,并且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解决问题的最佳心理的状态。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心理上的接受,以达到提问与学生之间的最佳融合与产生共鸣。此外,老师们还要充分运用非智力因素的效用,在解体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督促学生智力潜能的超长发挥,让智力得到提升,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从而激发了历史课堂的活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王建军,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甘肃镇原 744517

上一篇:农村中学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