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机电人才的基地 孕育金色蓝领的摇篮

时间:2022-09-08 07:13:31

培养机电人才的基地 孕育金色蓝领的摇篮

春城洒满金色阳光,

工业技校歌声荡漾。

技术人才培育的摇篮,

为雏鹰插上飞翔的翅膀。

祖国晨光拉开斑斓的彩幕。

职业教育是你腾飞的地方,

机敏创新,自律自强,

矫健的翅膀托起明天的希望,

飞向蓝天,飞向海洋,

在工业战线施展技术能量,

歌唱吧,遨游工业战线上的雄鹰,

飞翔吧,奔向我们未来的理想。

――长春工业技术学校校歌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光在点滴间无情的飞逝。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市场经济成为最好的人才检验“基地”。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培养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也是社会留给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任务,更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长春工业技术学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办学之路是长春工业技术学校面对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下所必须做出的选择。认清自己不是最难的,最困难的是在认清自己后,还能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时俱进,完善自己,发展自己。难做不等于做不到,吴峰做到了,不仅是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从建校至今,长春工业技术学校在艰辛中不断前行,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立足优势彰显本色

“职业教育应该站在企业建设、经济发展的风口浪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吴峰

长春工业技术学校1979年建校,是长春市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吴峰校长说:“长春工业技术学校的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过程。”1998年由于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上当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某些不认同,长春工业技术学校在招生、就业、管理上都面临着许多困难,1998年的招生总人数只有138人,平均每个老师带两名学生,学校陷入绝境。困难、挑战将每一个工校人联系起来,大家共同努力,共度难关。随着职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长春工业技术学校的社会、经济效益也逐渐地转好,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4个校区,校本部坐落于长春市绿园区翔运街1288号。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学校以“适应市场,意识超前,科学定位,现代管理”为办学理念,理顺了招生、教学、管理与就业四个职教环节,确立“抓中间,带两边” 即狠抓教学与管理,带动招生和就业的总体办学方略。学校坚持“质量为先,管理为基,人本为重”的办学方针,锻造了一个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培养了一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100余名,其中高级教师34名,讲师35名;现有在校生2800余人,学校连续七年招生列市属技工类学校第一名。长春工业技术学校是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第七届全国创业之星、吉林省劳动力资源开发转移培训就业先进单位、吉林省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先进单位、吉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吉林省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吉林省德育教育先进单位、省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长春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长春市文明单位、长春市职业教育特色学校。

抓好质量年、健康年建设

“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学原则,坚持质量是办学生命的原则。构建学校具有独特的质量管理体系,使学校的工作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

――吴峰

办好现代技工教育,除了要遵循现有的教育规律之外,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长春工业技术学校将质量和人本作为办学方针的重要方面,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施“连锁经营”、订单教育,存留特色专业,推出新兴专业,打造精品专业,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一个学校的办学方向应该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就像吴峰校长所讲的那样“学校必须提供符合市场要求的教育服务,以培养高质量、“适销对路”的人才,才能求得生存,获得发展。”2008年将是长春工业技术学校长足发展的一年,这一年学校将质量、健康作为工作的重点,努力打造“质量年、健康年”。

一种产品、一个企业能否在市场上立足,首要因素就是质量。一样的道理,长春工业技术学校能否立足于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关键因素也是质量。这个质量的含义不单单是哪一方面,而是从学校的整体出发去考虑。长春工业技术学校把“质量年”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学校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根本宗旨,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方法,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强调职业性;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性;在教学环节上加强实践性;在实训安排上注重真实性。吴峰校长说:“长春工业技术学校要长远发展,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具备适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条件,教师队伍必须壮大,教师质量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同企业相连接,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来引领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实现校企融合,永远领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学校实力的有利表征,只有拥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有一流的专业,才会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几年来,长春工业技术学校采取“内培”、“外聘”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全员素质。近两年,学校已内培“双师型”教师12人,外聘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32人。突破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基本满足了教学实训的需要,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教学上学校还不断加大实训设施的投入,为凸显电工电子、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优势,提高教学实训质量,学校连续3年加大对这些专业的硬件投入,先后建成光学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图文处理与彩色印刷实训基地、机械加工实训基地,总投资1000多万元。实现了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转为实习基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听、学、看、做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体现了教室和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工人合一、知识与技能合一。使学生在校期间模拟工作场景,进行实际操作,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管理是学校永恒的主题。1999年长春工业技术学校在长春市率先推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他们的改革经历了“两制两改”到建立“五・六・七”改革模式两个阶段。两制,即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两改,即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五・六・七”改革模式,即五案:全员聘用方案、工资改革方案、专业技术职务聘用方案、外聘教师方案、职工内退方案;六定:定岗、定量、定员、定目标、定职责、定工资;七制:副校长聘任制、中层干部聘任制、科员聘任制、教师聘任制、班主任聘用制、岗位责任制、量化考核制。通过体制改革,精减行政人员40%;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彻底打破干部终身制;激发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工们钻研业务、勤奋工作、开拓创新的热情不断高涨,、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发展。同样是对学生的管理,长春工业技术学校实行“军事化”封闭管理,并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启动了“职业指导工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和择业观,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合现代社会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健康年是社会和谐的标志,是构建和谐学校的标志,真正做好健康年才能使学校快速发展,才能让教师快乐工作、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这是吴峰校长在谈及“健康年”时所说的一句话。就像吴峰校长所讲的那样,健康是发展的关键,只有健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经过全校的共同努力,长春工业技术学校成为了一所无烟校,把健康的理念在每个人的心中传递。

面对未来阔步前行

“职业教育是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动力,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为经济推波助澜……”

――吴峰

长春工业技术学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走联合办学道路。先后与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新港报关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也为毕业生铺筑了宽厚的就业平台。现在已有部分毕业生分往深圳、广州、上海、苏州、杭州、青岛、大连、南京等地的一些大、中型企业工作,反响良好。学校先后为一汽大众、君子兰集团、皮尔金顿、海拉车灯、灯泡电线有限公司、北方彩晶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并成为长春市灯泡电线有限公司、旭阳集团座椅分公司、长春市新华印刷厂、吉林省视光公司、长春轮胎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学校就业人数为419人,2003年为543人,2004年达782人,就业超过96.7%。长春工业技术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学生毕业率、就业率均达到100%。建校二十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素质高、技能强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企业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导干部。

当问及未来时,吴峰校长为我们描述了长春工业技术学院的发展蓝图。“办吉林省乃至全国最好的技工学校,办企业、社会需要的学校。”正是这样的雄心大志使得长春工业技术学校在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筹划未来的技师学校,通过2008年的ISO9001国际校准质量验证将会是长春工业技术学校教职员工未来的努力方向。

上一篇: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点一盏教师专业化的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