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啃老族”

时间:2022-09-08 02:49:53

中国的“啃老族”

现在社会上流传这样一个谜语,谜面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要求打一类人群,其谜底为:“啃老族”。它主要是指那些到了就业年龄而不愿工作,或者在就业与失业之间不断游走,经济上完全依赖或半依赖父母的年轻人,其中也包括少部分中年人。他们被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网上的博客则形象地称呼他们为“啃老族”或“傍老族”。这类人群是躺在父母襁褓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长期闲呆在家里吃老人的、用老人的、要老人的,过着悠然、轻松、安逸的生活,甚至还显得乐此不疲。

“啃老族”的由来与现状

“啃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也是个舶来品。它的前身是法国的“袋鼠族”,最早出现在1998年法国的《快报》上,比喻大学毕业以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金太少为由躲避工作,仍旧依赖父母过活的年轻人。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韩国,我国的台湾等地,“啃老”、“傍老”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此类人又被冠以“NEET族”的称号。“NEET”一词(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ng)发源自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由此可见,“NEET”所体现的内涵就是长大不成人,仍然依赖父母生活。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出现的快速转型和急剧变迁,我国“啃老族”的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分布的年龄范围更加广泛。根据中国老龄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高达30%的成年人基本依靠父母的供养。如果环顾周围,我们就会发现身边的“啃老族”并不鲜见,而媒体、报纸、网络上有关“啃老族”的报道更是层出不穷。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当时我国15~29岁青少年人口有31494.5万人,其中尚未就业便开始失业或者在就业与失业之间不断游走、经济上完全依赖或半依赖父母的“啃老族”竟然有1152.7万人,占15~29岁青少年人口的3.66%,接近一个北京市的总人口。也就是说,每100个15―29岁的青年人中就有近4人是“啃老族”。城市中“啃老族”的比例高于农村,61.4%的“啃老族”集中在城市,有707.3万人,占城市中15~29岁青少年人口的5.36%,其余38.6%的“啃老族”分布在农村,有445.5万人,占农村中15~29岁青少年人口的2.43%。以上的统计数据虽然反映的是五六年前的情况,但若从就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目前“NEET”的数量以及比例可能会更高。

另外,也有人对目前“啃老族”的类型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样的年轻人主要包括7类:第一类是低学历没技术的青年,由于收入偏低而不愿就业:第二类是期望值过高的部分大学生,工作待遇与期望值相去甚远,因此放弃择业I第三类是被解雇后,不愿再就业的,第四类是无法适应工作环境或人际关系,自己辞职的I第五类是创业欲望强烈、不愿给别人打工的创业幻想型失业者,第六类是习惯性变换工作的失业者,最后一类便是“小皇帝”型年轻不就业族,一个名副其实的“袋鼠族”。

“NEET”缘何“啃老”?

我国“啃老族”的形成有其社会、历史、现实和自身等方面的原因。

1.怕苦的心态

“太辛苦”、“太累”几乎是所有“啃老族”拒绝工作的原因。大多数的“啃老族”都出生在1980年以后,曾一度被称作“小皇帝”、“小太阳”,他们是在父辈祖辈百般呵护、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温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吃苦精神,但同时他们又拥有很强的自尊心、非常高的自我期望,对不符合理想的工作不屑一顾。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认为父母养自己天经地义,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

“啃老族”怕吃苦的最突出表现是他们的就业期望、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三者存在巨大差距。“啃老族”们执迷于“干活少、拿钱多、社会地位高’的工作,而自身往往学历低、缺乏专业技术、社会适应能力差。

2.无奈的现实

现如今,全社会都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学历、户籍、技能、工作经验、社会背景等等无一不成为求职时的重重障碍,面对残酷竞争的社会,没有勇气参与竞争、“怕苦”的“啃老族”只好无奈地呆在家中当“啃老族”。

“啃老族”的出现其实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更多的剩余产品可供养不工作的人口。许多“啃老族’在家一直是娇生惯养,无论他们多大年龄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父母认为抚养他们是自己应履行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事。

3.教育被指责

在网上的讨论中,可以看到许多网友将“啃老族”的出现归因于我国现有教育的“失败”,将“棒子:不遗余力地痛打在“教育”上。这些观点认为教育的多样性已经被应试教育严重破坏,教育全面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以至于将教育的功能目的完全变成了拿文凭。当前的学位不仅逼迫非学历人才接受学历教育,而且也使大量高学历人才毕业后进人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不论是其个人还是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期望值都水涨船高,客观上造成了高学历人才的眼高手低难以就业、就业无途径,“啃老”也就不奇怪了。

“NEET”,社会的隐忧

毋庸置疑,“NEET”群体出现所造成后果是不可低估的。虽然他们只占极少数,其危害性却非常严重。如若这种风气一旦扩散开来,形成“啃老思维”定势和取向,成为人们普遍默许的事实,甚至是不以为然的事情,必将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诸多深远的负面影响。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看,“NEET”族的出现向社会发出了一个特殊的预警信号,不劳而获不仅在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中被认同,甚至成了能力、本领的代名词,而且在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眼中也被视为理所当然,自食其力、独立自强在这里被虚化了。而任何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一个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那些“啃老族”一味索取,而不懂得付出,那么,社会为他们付出的投入也就化为一缕轻烟,消遁于无形之中。表面看来,“啃老”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实际上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成本增高最终会转嫁到整个社会,至少使社会负担加重了。除此之外,根据国外经验,无所事事“NEET”族更容易走向吸毒、暴力犯罪等,更容易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其次,从家庭的角度来看,“NEET”族为父母增加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负担。对于一些不太富裕的家庭,本指望孩子长大成人至少可以经济独立,减轻家庭负担,但“NEET”族的出现,着实让好些父母苦不堪言:一边是年轻力壮的“成年孩子”挥霍着青春和精力,挥霍着父母辛劳挣来的金钱,一边是年迈的父母为了维持生计在辛劳地工作着。

另外,从个人角度来看,年轻人要真正走向独立、成熟,就业是必不可少的。然而“NEET”族却不工作,这将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不利于他们完整人格的发展。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不劳而获,面对挫折只能消极躲避,就如同“温水煮青蛙”,在现实竞争中既无心也无力。正如国内某家大型企业总裁所言,同样的情况下,宁肯收录应届毕业生而非“NEET”族。

上一篇:淙淙莱茵河 下一篇:动物的装饰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