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概念、目的与实现形式

时间:2022-09-08 12:45:56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概念、目的与实现形式

摘要:在职业院校试行半工半读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政策。但在半工半读的概念、目的和实现形式上,职业教育界还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文章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认为把握半工半读概念的关键是十六个字,即“学习制度”、“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目的主要有“发展”、“就业”和“帮困”三个目的,但“发展”目的是最为根本的目的。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包括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工学交替的形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政策分析

作者简介:梁卿(1978―),男,安徽怀宁人,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管理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教育哲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08-04

2005年,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在职业院校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为了贯彻这一精神,教育部于2006年在青岛召开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至此,对半工半读的研究就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已有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人们在半工半读的概念上还是众说纷纭,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这一方面为半工半读的实践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半工半读在实践中陷入各种误区。其次,正因为对半工半读的概念缺乏清楚的界定,因此对半工半读基本目的和实现形式的把握就存在偏差,影响了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健康开展。因此,从促进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对半工半读的概念、目的和实现形式进行讨论。

一、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基本概念

从现实职业教育实践来看,对半工半读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半工半读理解为勤工俭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的把半工半读理解为部分时间工作,部分时间学习的制度;还有的认为,只要中职学生在用人单位参加工作的时间占到学生学时间的1/3,就是半工半读。从理论研究来看,对半工半读的权威界定也还没有见到。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政策文本的分析,对“半工半读”概念进行探讨。

关于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较为权威的政策文件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半工半读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半工半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1}这个表述与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半工半读的界定是一致的,可以视为官方政策对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界定。对于这一表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半工半读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学习制度,半工半读指的是学生在职业学校完成学业过程中,部分时间参加实际工作,部分时间读书进行理论学习的制度,从而与完全进行理论学习和完全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制度相区别。

第二,在半工半读制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学业的。由于半工半读是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来实施的,因此“工学交替”中的“工”指的就是在用人单位从事的实际工作,“学”指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而是“学校范围内的学习”,既包括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学生在学校参加的实验和实训。所谓“交替”指的就是一种循环的结构。据此,所谓“工学交替”指的就是这样一种结构:实际工作――学校学习――实际工作――学校学习――……,或者学校学习――实际工作――学校学习――实际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工学交替中的“工”和“学”都是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服务的。这样,职业教育的半工半读就与以下几个概念区别开来。(1)与传统职业教育中,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参加工作的“先学习后工作”的学习制度区别开来。(2)与职后继续教育中,“先工作后学习”的学习制度区别开来。(3)若撇开表述中的“基本”这个限定词,那么“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就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这就将“半工半读”与其他许多相似的事物区别开来。比如,根据这里对半工半读的理解,那么,现实的职业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的“2+1”制度,即学生头两年在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制度就并不是半工半读。因为在这种制度中,并没有体现出工与学的“交替”。若加上“基本”这个词,则对“基本形式”这个词组的理解就成为把握“半工半读”概念的一个关键。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在目前还只是一项处在试点阶段的政策。作为一项政策,对半工半读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不应允许模糊性的存在。但是,作为一项还在“试点”的政策,对半工半读的界定就不应太死,而应该给多彩的实践留下一定的空间,以便实践工作者在实践中能自由地探索。也就是说,在“形式”前加上“基本”这个限定词,主要是从政策角度考虑的。总之,从目前来看,半工半读的形式就是“工学交替”。

第三,半工半读要求实现“工学结合”。所谓“工学结合”指的就是学生“在单位工作”与“在学校学习”的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任务与其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是相关的、一致的。《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试点院校要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开展半工半读”。{2}这就把“半工半读”与“勤工俭学”区别开来。同时也表明,职业学校如果不能帮助学生找到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就不能称之为“半工半读”。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概念可以用十六个字概括,即“学习制度”、“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具体来说,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一种学习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学生是以工学交替的形式完成学业的。要做到“工学交替”,就必须进行“校企合作”。同时,“工”与“学”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即“工学结合”。

二、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主要目的

从政策文本来看,国家试行职业教育半工半读有多种目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则规定:“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4}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半工半读这种学习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和成才就业的有效措施。”{5}

总结这些文件中的论述,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发展”目的,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就业”目的,即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就业。三是“帮困”目的,即帮助部分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就业”和“帮困”目的主要是基于现实因素而提出的。传统的职业教育是“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与“职业”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从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导致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顺畅就业。这导致“四损”,即职校学生找工作困难;职业院校则因为毕业生就业困难,出现生存危机;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才,出现“用人荒”;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则因为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受到影响。半工半读制度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由此,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促进学生就业就成为实行半工半读的一个重要目的。“帮困”目的的提出则是因为一些职校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能正常完成学业。总之,“就业”和“帮困”这两个目的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当前半工半读的实践中,许多职业院校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两个目的,而对于“发展”目的则缺乏清醒认识。这导致半工半读在实践中陷入了各种误区。一些学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一味迁就一些用人单位的无理要求,擅自改变教学计划,大幅度增加“工”的时间,变“半工半读”为“以工代读”。一些学校则把半工半读简单理解为促进学生就业的一项制度安排,在实践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的训练,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则是能省就省,导致毕业生人文素养普遍较差。因此,从促进半工半读试点工作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发展”目的。

事实上,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项制度,“发展”目的才是半工半读最为根本的目的。首先,从整体教育政策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其根本途径则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也被写进了我国《教育法》,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不论采取哪种具体的制度形式,都必须贯彻这一方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当然也不例外。当前之所以要进行半工半读的试点,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制度较好地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因此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职业教育政策文本来看,半工半读被认为“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7}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半工半读是要培养学生成才的,一是半工半读的形式是“工学交替”,交替中的“工”与“学”是相互结合的。第一点说明半工半读从根本上是一种“教育制度”,而不是一种“劳动制度”。第二点则进一步说明半工半读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为相对于先“学”后“工”制度来说,工学“结合”基础上的工学“交替”才真正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发展”目的作为这一制度最为根本的目的,也统领和支配着“就业”和“帮困”的目的。以“就业”目的为例,为什么职业院校学生出现就业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恰恰是职业院校“关门办学”,没有很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导致学生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半工半读制度,则较好地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而也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在实现“发展”目的的同时,实现“就业”这一目的。

三、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

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要真正地得以落实,前提是必须明确其实现形式。正因为此,《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地把“探索新形势下半工半读的多种实现形式”作为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首要内容和任务。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申了这一点。

关于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政策文本除了提出要积极探索之外,事实上也有一些说明。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介绍说:“山东省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了四种形式:一是工学交替型,即学生半天生产实践、半天理论学习,学生工与学交替完成学业;二是校企合一型,即把工厂办在学校、把学校办在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三是校企契约型,即学校与企业建立契约性关系,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固定实习基地和学生的就业基地,学生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员工也可以到学校进修学习;四是学校自办产业型,即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需要创办产业,既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实习机会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他们的这些做法很有启发意义,究竟哪种办法好,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希望各地各职业院校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积极地去试,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找到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半工半读模式。”{8}这表明,山东省总结出来的四种形式得到了认可,事实上,这四种形式也得到了职业教育界的认同。

笔者认为,政策文本对半工半读实现形式的界定还有待商榷。从前文关于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的概念来看,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校企合作”的形式,一是指“工学交替”的形式。所谓的“校企合一型”、“校企契约型”和“学校自办产业型”其实是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工学交替”与这些形式并列,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工学交替”是指“实际工作”与“理论学习”交替。

就“工学交替”的实现形式而言,《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也明确指出:“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9}这里的界定非常清楚,但是,先在学校集中学习,后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没有实现“工”与“学”的“交替”,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学交替”。总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半工半读的实现形式包括“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工学交替”的形式。其中,“校企合作”的形式有“校企合一型”、“校企契约型”和“学校自办产业型”。“工学交替”则只有一种形式,即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工学多次轮流交替。

注释:

{1}{2}{7}{9}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6]12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3).

{4}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5}{8}吴启迪.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6}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教育法律手册[G].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制度研究”(编号:DJA070139)的阶段成果,主持人:周明星。

上一篇:让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融入高职院校实训管... 下一篇: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