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时间:2022-09-07 03:49:55

谈写作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篇反映学生生活的作文,应该是一幅多姿多彩、令人羡慕不已的动人画面。然而,纵观身边许多学生的作文,大都是题材雷同、语言陈旧、构思落于窠臼,缺乏新鲜感。另外,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能摆脱传统的低效的写作困境,从而使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学生写作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树立一种创新精神。

一、写作中“创新”的含义

“创新”指科学活动中的发现事实、发明方法和创造理论三种基本形式。从哲学上来分析,“创新”就是观念的转变,是“思想革命”的过程。在写作中“创新”一词有“创造新观念、发现新方法、产生新事物”之义。从写作角度来看“新观念”是指写文章的人在观察、认识、表现周围的世界时,对它们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新方法”是指写文章的人能以恰当独特的表现手法表达出那些见解和想法。

二、培养写作中“创新精神”的策略

写作中创新的外在体现是作品在选材、立意、语言、结构、表现手法上的匠心独运,但究其实质还是作者在提笔之前就早已拥有了一种创新的驱动力。

1.不断地观察和思考,让认识插上想象的翅膀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时将物象转化为表象的桥梁,人能否敏锐地感知客观事物,能否较多地、较快地将物象转化为表象,就要看他是否有较强的观察力。因此,观察力的强弱是衡量写作水平的一个标志。同时,观察是写作必不可少的途径。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或显著或隐蔽的各种变化。

著名作家丁玲在《创作与生活》中说过:“在生活中,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家一定要看见旁人能看见的东西,还要看见旁人看不见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时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善思考、善联想。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许多学生害怕作文,主要是因为生活单调,缺少题材。因此,作为教师务必使写作内容贴切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到社会中去,去发现新人、新事、新风尚。走向大自然去观察春天的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夏夜的稻浪滚滚、蛙声阵阵,秋野的瓜果遍地、桂花飘香,隆冬的玉树琼枝、山河银装。烈日里去听蝉鸣,月光下去散步,灯影下去捉迷藏。通过亲身观察、体验如诗如画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能够触景生情,然后通过平凡事物的表面去深层次地挖掘学生内心的想象力。因为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对记忆的表象加工创造以后得到的一种形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是将各个成分纳入新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完整的形象。

观察不仅需要眼睛看、耳朵听,还要综合使用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体味出事物的新来。联想公司有这样一句广告:“人类若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这无疑给我们启示:想用手中之笔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精彩时刻”描绘出来,妙笔生花。在对该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再加入一些联想和想象,使你的观察和思考飞升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形似、神似的境界。

2.熟读精思,开掘生发,实现再创造

“读”与“写”向来是两个相连的环节,“读”是吸收理解,“写”是表达和运用。古人所说的“博闻强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怎样去读呢?大抵有两种:一种是泛读,即知其概略,其目的在于扩大眼界、丰富知识,争取在短时间内获得尽量多的信息资源;一种是精读,即认真钻研、反复揣摩,从把握作品风格、结构、技巧、立意、特色入手,不但要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窥视”出它的精妙之所在。朗读的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必然会在自己的书面语言――写作中反映出来。读懂了,读熟了,文章里的东西――语言的应用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有。同时,要想写好文章,我认为还应该在精读的基础上加以模仿。

著名语言学家熙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中曾说:“好文章并不像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察觉到,粗心的人往往是发现不了的。”在中外很多名著中,就有许多值得品味、吸收和学习的地方。如,徐志摩的抒情,余秋雨的议论,钱钟书的幽默,鲁迅的辛辣扼要,泰戈尔的凝重深沉,无不充分体现了作家的表达风格和心灵洞察力。这些我们都要在阅读的基础上去研究、去揣摩,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然后去考虑假如自己去写,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实现再创造。只有不断地去观察、去思考才能在思考中挖掘出文章的新意。因为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没有思维,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抒写真我,“我之真”即“文之新”

生活总是比故事更精彩,真正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隐藏在生活背后的那些真挚的情感,这是我们一直呼唤“真情写作”的原因。俗话说:“有情一切皆能感人。”一篇作品,本来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操、人格的最直接展示,优秀的作品千优万好,首先就“优”在真诚地写出了一个“裸的自己”,向读者袒露了高尚的人格。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又一座高峰”根本原因也在这里。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深刻指出:“……我们试问自己:最爱说的是哪类话?这可以立刻回答。我们爱说必要说的与喜欢的话……,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工具不同而已……”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认为:近几年的小说之所以打动不了读者,关键是缺乏一个根本性的东西――一种真实的精神生活。

4.转换角度,标新立“意”

俗话说,踢足球讲究角度,角度越刁成功率越高,写文章也是如此。一篇文章要充满活力和新意,必须舍弃一般题材,巧妙地审视生活的角度,才有可能从新的侧面切入,以获得新的思路,取得独到的见解。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毫无新鲜的滋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摆脱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文章。清朝刘熙载的《艺概・诗概》有“剥去数层方下笔,庶不坠熟字界里”,指的就是构思、立意避免落入俗套。写母亲的辛劳,就写额前的皱纹,两鬓的银丝……这就是所谓的“熟”。如,在美国的阿拉斯加自然保护区,生活着大批的鹿和野狼。在野狼的追逐和袭击中,鹿群整日奔跑,惶惶不可终日。

总之,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努力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想自己之所想,说自己之想说,不断改变审视生活的角度,充分开发出自己的潜能和思维意识中活跃的成分,激发写作灵感,朝创新这方面努力,写出的文章才会在选材、立意、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折射出富有魅力的个人风采。

(作者单位 安徽省颍上县江口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情景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下一篇:从“教什么”到“怎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