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感悟”更加有效

时间:2022-09-07 08:23:28

语文教学的感悟,强调“自得自悟”,如何使“感悟”更加有效,需要讲究策略。

一、 做好文本的预习

在预习课文时,首先明确预习要求,然后让学生去读一读、试一试,放手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解决一些有价值的、学生能尝试自主完成的问题。如预习《草原》一文,教师稍加提示一下文章的顺序,学生就会在读中勾划出作者的思路: (初入草原快到公社蒙古包外进入蒙古包)这样学生不但为自己获得的成绩而高兴,而且调动了他们自学的积极性。在预习时,如果学生探索的思路不正确或是错误的,也不要紧,经过讲读分析后,他们就能自觉地纠正谬误,使他们在思想上豁然开朗,有所感悟,并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激发独特的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面对语言文字,多角度、多层面地揣摩、推敲、咀嚼,掂量比较,从而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

例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老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道:“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师: 同学们要了解一个人,仅看外表还不够,必须走近他,与他沟通,多交流。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12自然段,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

师: 同学们,读了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 课文的第2自然段描写了高大、险峻的天游峰,而天游峰的老人却说自己不累,好像有点矛盾。

师: 前后联系起来思考,不简单!

生: 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能不累吗?

生: 也许老人是在跟“我”开玩笑,随口说说罢了,他一定很累。

师: 老人究竟累不累?我们就以此为话题,分成正反两方展开一场辩论,好不好?辩论贵在以理服人,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各自的理由,也可以借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反方: 我认为天游峰的扫路人真累,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有九百多级石梯,能不累吗?

正方: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你只看到了天游峰的高大、险峻,忽视了天游峰美丽、迷人的一面。老人与山融为一体,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反方: 老人不是在游山玩水,他每天要一级级扫上去,再一级级扫下来,这样劳动肯定累。这样的石阶使游人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更不用说是一位老人了。

正方: 也许老人很早就担任清洁的工作了,自然就习惯了,不觉得累,反而对他来说充满了乐趣,这叫乐此不疲。

……

师: 同学们的辩论有理有据,真是精彩。我认为老人的身体也许是累的,可他的心是乐的。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早该退休颐养天年,可他每天要扫这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却感到不累,老人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水,他怡然自乐,因此,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生有感情地齐读)

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生疑后,组织辩论,激情引读,激发出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化解了教学难点,辩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与文本、与同伴对话的过程,是深入感悟人物形象的过程,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 引导联想与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 联想与想象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象的升华。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的艰辛、伟大,引导学生想象,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

出示: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这时,我仿佛看到了。寒冬腊月,雪花纷飞,。这时,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联想与想象,给学生降低了难度,填补了课文空白,课文的内涵也更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也更全面、深刻了,使学生不仅读懂了文字,更读懂了作者传达给我们的情感。

语文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生的感悟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感悟。感悟语文,更是人生的思索,理想的展望。

(作者单位: : 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心小学)

上一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要采用合适的方法 下一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