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内过度竞争分析

时间:2022-09-07 08:17:40

我国产业内过度竞争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许多产业中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过度竞争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向工业化社会迈进过程中的产物。但如果这一现象长期存在下去,将不利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现在我国产业中的过度竞争呈现不断蔓延之势,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且已使产业中的许多企业陷入了困境。

一、过度竞争的涵义

(一)马克思的解释。马克思是从资本的有机构成理论和生产价格理论来分析资本在不同部门和行业进行转移的,这在事实上构成马克思的产业壁垒理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不同行业和部门有机构成是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成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重要依据和条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部门有机构成高,剩余价值率低;有机构成低,剩余价值率高。这就引起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而进行部门之间的竞争,它通过资本在各生产部门的自由转移进行;资本转移使各部门利润率日趋平均化。商品中包含的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偏离造成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偏离。马克思同时也指出:虽然从单个部门看,生产价格和产品的价值有偏离,但从社会来看,社会产品总生产价格与总价值是相等的。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实际说明:只要不存在产业壁垒,资本就会在不同部门进行转移和流动,最终使各行业形成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一旦存在产业进入壁垒,有机构成比较低的部门就会存在超额利润。

(二)SCP范式的分析。由结构主义代表贝恩等人创立的现代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构造了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SCP范式),它们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起点和重点,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和企业绩效。他们将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分为三种:卖方的集中、产品差异的程度和进入市场的情况;并强调产业进入的壁垒有四种:在位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规模经济和特有资源。贝恩、斯蒂格勒等人的研究也指出,随着集中度提高,利润率也有所提高;进入壁垒与利润率之间存在相关临界点,进入壁垒相当高时,利润率才明显偏高。因此,在过度竞争下,产业集中度和进入壁垒过低,必然影响企业绩效和利润率水平。按照SCP范式,我们可以将产业壁垒分为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并按照壁垒的高低得到一个四象限矩阵和不同企业绩效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表1)

如表1,最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是第Ⅲ象限。所谓过度竞争,按照日本学者小宫隆太郎的观点,就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和负利润率状态持续下去。

二、出现过度竞争的原因

(一)出现过度竞争的内因。1、我国社会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农业社会的特征还比较明显,农业过剩劳动力规模相当大。因而,人们从农业进入非农产业的机会成本很低,进入的积极性很高,最终造成某些行业的进入密度过大和过度竞争。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到商业、服务、装修、饮食等产业基本上属于这种情况。2、过度竞争是市场经济自身某一发展阶段所表现的特征,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有其必然性,过度竞争在发达国家也出现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过度竞争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经过一个很长时期的发展才被现代的有效竞争或垄断竞争所取代。目前,我国产业过度竞争很大程度上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直接相关,我国构建现代市场组织结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过度竞争阶段。

(二)出现过度竞争的外因

1、产业的进入壁垒低。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是影响产业竞争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产业的进入壁垒低时,将会使这一产业中不断涌入新企业,从而出现过度竞争。

(1)体制性原因。我国出现过度竞争的产业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国有企业占有很大比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过度参与到企业经营中,难以跳出“企业给政府带来利益,政府借助其行政力量给企业以一定的‘援助’”的循环圈。第一,政府为扩大财源,突出自身政绩,盲目增加投资项目,政府对企业大举进入采取鼓励措施。而政府投资机构的产权模糊、预算软约束、监督不力等问题,导致决策与风险的不对称,忽略了风险责任,投资决策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这种观念助长了过度竞争。第二,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出于发展经济、富地强民的考虑,对进入本地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诸多方便,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过度进入,从而引发出产业中的过度竞争。第三,分权制使地方政府有了较大的经济自,导致全国和地区产业结构双重同构化现象,企业过多地进入“价高利大”产业。全国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从而引发了过度竞争。

(2)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程度低。产品差异化是通过产品差异度来测算的,而产品差异度主要采用了广告密度和广告费用指标来衡量。我国广告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81年为0.024%,1986年上升为0.087%,1992年进一步上升为0.283%。而美国1967年该比重为2.1%,日本1984年该比重为1.0%。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市场的差异化程度是很低的。众多企业服务于相同的目标客户,企业面对的市场容量小,为了生存下去,只能彼此间进行恶性竞争。

(3)缺少专有的产品技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企业R&D能力不足,大多数企业没有掌握本产业先进的“核心技术”,基本上依赖引进成套生产设备组装产品。“核心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进入壁垒,而大量引进成套设备这种简单的“复制”过程使进入壁垒顿然消失。结果,只要核心组件能够进口,过多的企业就会涌入“价高利大”的产业。

2、产业的退出壁垒高。产业的退出壁垒高,过剩生产能力无法释放到该产业之外,产业中获利能力低的企业也不能退出这一产业,为了生存,不得不竭尽所能,采取一切手段参与竞争,从而使整个产业产生过度竞争。

(1)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障碍。政府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与所属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如果让所属企业退出过度竞争产业,无疑会丧失部分利益和权力。一般认为,亏损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之所以难以退出过度竞争产业,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作祟。退出时的沉淀成本、职工安置费用、离退休工人的医疗、养老补贴等都将是退出后主管部门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企业的退出,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退出上,设置了层层障碍。

(2)来自企业“内部人”的障碍。这里的“内部人”指企业的管理阶层和工人共同组成的利益集团。在再就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过度竞争行业的亏损企业若退出,就会使企业“内部人”的既得利益丧失,而不退出却能形成要求政府保护的政治压力。

(3)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高负债率带来的障碍。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1995年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平均为65.8%,比集体企业略低,但比“三资”企业高6.6个百分点,比股份制企业高10.7个百分点。其中,轻加工工业企业负债率高达73.7%,比重加工工业企业高11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1.6%,比大型企业高9.4个百分点。这些债务主要是欠银行的,因而为避免发生支付危机和银行破产,银行会阻挠过度竞争产业的亏损企业通过破产方式退出。

(4)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亏损企业从过度竞争产业退出(主要指转产)时,无法将原企业退休职工和现有职工转交给社会,而必须自行承担这部分职工的医疗、养老和失业补贴。在资本市场不完善、不发达的情况下,企业在从竞争产业退出时,就无法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资本的迅速变现,而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市场搜寻、签约和履约等交易费用。

(5)专用性资产退出壁垒。企业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其沉淀成本越高,就越难转为他用,因而退出障碍就越大。过度竞争产业(如纺织业、纸制品业和煤炭采选业等)的资产专用性都很强,存在一定的退出障碍。

3、其他一些原因

(1)政府补贴。政府补贴的存在,降低了市场的透明度、扭曲了市场的价格配置信号、抑制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国有企业即使亏损,由于政府补贴的存在,降低了生存的压力,应该退出的国有企业仍会留在产业中参与竞争。

(2)企业间的竞争手段过于单一。据上海有关方面在2001年对500名企业经营者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如何提高竞争力这一问题上,100%的国外企业第一选择是提高质量,但83%的中国企业第一选择是降价。削价行为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提高销售额,扩大市场份额,但是这类短期行为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引发迅速而有力的反击,很快就会销蚀掉企业获得的短期利益。更为严重的是,短期行为的对抗性很强,一旦引发冲突,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所有企业都卷入其中,造成互损的局面。

(3)产业集中度偏低。据统计,1985年我国属于寡头垄断的产业(该产业最大的八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和超过40%)所占的比重为22.61%,而日本1963年的同一数据为50.4%。大规模寡头垄断产业所占比重我国为13.1%,日本为23.7%;中度集中寡头垄断产业所占比重,我国为15.5%,日本为26.7%;极高位寡头垄断产业所占比重,我国为74.4%,日本为49.6%。由此可见,我国的产业集中度过低,易出现过度竞争。

三、治理过度竞争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加入WTO后,政府干预的权限将受到限制。政府将主要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影响经济运行,“看不见的手”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将日益增强。我国各级政府应主动地认识和适应这一变化,主动调整自身在经济中的位置,摸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运行方式。我国在许多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中,市场条块分割严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政府对经济干预力量的减弱也是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的过程。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市场,以使社会资源在产业中的流动更为顺畅,从宏观上尽快形成企业的兼并、合并、变更、拍卖、倒闭机制,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鼓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形成核心竞争力,扩大竞争领域。鼓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可以增强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满足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目标市场的扩大将有利于缓解竞争的激烈程度。企业的研发活动也有利于企业进行进一步的市场细分,寻找企业利润新的增长点,有利于企业保持不断的发展;同时,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也可使企业的竞争手段多样化,从质量、服务、产品外观、营销方式到管理过程的成本降低等多层次、多领域与同类企业展开竞争,以避免只有通过降价参与竞争的手段。企业的研发活动还可以使企业进入新的战略集团,避开现有战略集团中的激烈竞争。

(三)促进分工,建立战略联盟。促进分工可以使具有规模效益的产业真正获得达到规模所产生的利润,也有利于企业关注于自己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提高自身实力。在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应寻求建立战略联盟,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战略联盟,上下游企业联系紧密,上游企业也可根据下游企业提供的要求改变生产的产品类型,做到适销对路,降低生产风险,节约交易费用,同时使潜在进入者面临建立自身产品销售渠道的额外投资等进入壁垒,有助于筛选出有实力的企业进入,而避免众多企业进入,形成过度竞争。

(四)改变企业“你死我活、只战不和”的竞争观念,树立“竞合”观念,构筑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竞争强度越弱,产业内合作水平越高,合作水平直接反映了产业内合作关系对竞争关系的替代程度。如果企业间的敌意太浓,把竞争关系只理解为“你死我活”的对抗关系,那么就会丧失许多对大家都有利的合作机会,把本应是合作的领域也开辟为竞争的战场,强化了企业间的矛盾,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提高了产业内的竞争强度。企业应该改变对竞争者的片面认识,积极寻找和开辟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采用各种方式与竞争者建立合作关系,在双方利益都得到有力保障的情况下,企业间会建立融洽的关系,也使竞争强度得到大量的削减。■

上一篇:南通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研究 下一篇:奥运经济与绿色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