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生态文化

时间:2022-09-07 05:13:28

电影与生态文化

[摘要]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对地球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这种忧虑影射到了各个层面。电影作品成为人们自我警醒、传达生态认识的一种良好载体。近年来,赋有生态文化意蕴的电影屡见不鲜,它们共同探讨了生态环境问题,激发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笔者将以《后天》《我是传奇》WALL-E这三部作品为例,分析电影中蕴涵的生态文化,并阐述电影对生态文明传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电影;灾难片;大众传媒载体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的进步,始终是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正是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促进与发展,才使得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进化,才使得人类逐步走上现代社会。

然而,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加速了我们利用资源、开发地球的速度,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愈演愈烈的环境恶化现象,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有一部分悲观主义者对人类和地球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

正是由于生态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将这种忧虑映射到了各个层面。文学艺术作品成为人们自我警醒、传达生态认识的一种良好载体。而电影作品,更是这些文学艺术作品当中极赋有感染力、受众最为广泛的生态教育模式。

近年来,赋有生态文化意蕴的电影屡见不鲜,它们共同探索并探讨了人类的生态环境,激发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iDW,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2004年5月)、《我是传奇》(I Am Legend,华纳兄弟,2007年12月),以及《机器人瓦力》(WALL-E,迪士尼&皮克斯,2008年6月)。笔者以这三部作品为例,分析电影中蕴涵的生态文化,并阐述电影对生态文明传播的重要意义。

一、电影中蕴涵的生态文化

科学是人类延伸了的手。在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强大到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只“人类之手”成为人们片面追求利益的工具,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胜数的严重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水污染、光污染……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岌岌可危。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不仅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成了“第一破坏力”。

正如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就是在科技发展成为第一破坏力的现状下,就是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下,人类不得不面对一系列自我造成的恶果:经济危机、人日爆炸、资源枯竭、生态危机。而这些生态危机,有一些已反映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还有一些只是初露端倪。而下述三部电影,则是预见了生态危机的可怕后果,将之展现在观众眼前的同时,也带来深深的思索。

1 《后天》与全球变暖

《后天》描绘了一番末日浩劫的景象,人类社会的先进大都市,在这天灾面前无能为力。异常的天气造成冰雹、飓风等灾害性天气,危难无处不在。最后,冲天巨澜将纽约市淹没,市区一片,万吨巨轮随着巨澜冲进城市。巨浪又因气温的突变而变成一片冰雪,来不及逃离的人们被冻死,地球有半数以上被冰雪覆盖,再度进入冰河期。

在电影中,是这样归结这场灾难的原因的――“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众所周知,“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的。

究其具体原因是,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人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记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正是由于人类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的攫取以及污染,造成了“全球变暖”的现状,其后果将是可怕的。

其一,气候变暖将使得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海岸侵蚀,海水人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其二,水温升高可能会加速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其三,将带来感染疟疾等传染病;其四,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的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其五,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洲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在《后天》中,导演预测了一个由于全球变暖而发生异变的人类未来,以此来警醒观众。龙卷风袭击了洛杉矶,冰雹重创东京,暴雪覆盖了印度新德里,而纽约在短短的一天之内气候从炎热急速降为严寒,欧洲大陆被洪水所覆盖――这些场面惊心动魄,同时又发人深省,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故事中描述的灾难真的会发生吗?

事实上,在电影中显示的各种气候异常现象,是有科学根据的。其中的一些,正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地球上:近年来,大陆冰雹、欧洲水灾、印度热浪、美国一天16次龙卷风、两极融冰、海水增温、洋流改变。而SARS、禽流感、火灾、农业病虫害等灾害,也与这些气候异常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每年将有16万人因温室效应影响丧生,到2020年,死亡人数更会加倍。

凡是看过《后天》的观众,想必都不会忘却那被冰雪尘封的都市。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做起,不从身边做起,不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问题,不去阻止全球变暖,谁又能保证,电影中那样冰雪末日的世界不会真实上演?

2 《我是传奇》与人类科技副作用

正如先前所说,科学技术这只“人类之手”,因为人类盲目追求利益,而成为地球环境的破坏之力。由于人们一味追逐经济利益,盲目掠夺地球资源,大肆进行科技创新,引起多种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失衡。但是这种破坏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同样表现在精神上。

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类生存质量,也在无形中培育和强化了人们对科技的依赖心理。这些,都是极度不利于人类自身独立、健康发展的。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的出现,都在冲击着人类的伦理底线。人们自以为成为世界主宰,他们以科技抵抗自然变化,试图主宰所有,治愈所有病症 ――这,正是影片《我是传奇》故事所发生的背景。

在影片中,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宣布研究出了可以根治癌症的治疗药品。殊不知这种药品的副作用竟然产生了一种病毒,并在人群中广泛传播,使人失去神智,变成嗜血、凶残、不能见光的新物种。称为“DARK SEEKER”。此影片改编自美国著名的作家理查德・马特森创作的同名科幻小说(出版于1954年),是第一部描写“病毒入侵人类”的科幻小说,堪称此类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人类对于自身科技的自信,造就了影片中的这种悲惨状况――传播迅速的病毒,造成了几十亿的人口死亡,另有几亿人口变成了不再属于人类的“DARK SEEKER”。拥有数千万人口的纽约,成为一座死城,每到夜幕降临,就会成为凶残僵尸活动的恐怖之都。这,绝非疫苗发明者所能预见到的。

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同样给予我们无法预见的难题。先前已经说过,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以及病疫滋生,SARS和禽流感也与之有关,这些都是人类滥用科技成果所造成的。

如埃及阿斯旺水坝,其建筑之初是为扩大农田的灌溉面积,为工农业建设提供巨大的电力资源,可事实证明,水坝造成的问题,远远大于其益处:其一,使下游丧失了大量富有养料的泥沙沃土。由于失去了泥沙沃土,尼罗河河谷和三角洲的土地开始盐碱化,肥力也丧失殆尽。以至于埃及如今成为世界上最依赖化肥的国家;其二,水坝严重扰乱了尼罗河的水文。原先富有营养的泥沙沃土沿着尼罗河冲进地中海,养活了在尼罗河人海处产卵的沙丁鱼。现在沙丁鱼已经绝迹了,阿斯旺水坝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失败的水利工程之一。

《我是传奇》正是要向世人展现人类科技所带来的无法预估的副作用。影片基调深沉,发人深省,让观众们感觉到现代生态文明理论的蕴意:人类是地球的一部分,绝非是地球的主宰者。关爱地球,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3 《机器人瓦力》与“救生艇理论”

影片《机器人瓦力》描述的是700年之后的未来。然而,那个时候,地球上已经没有绿色植物,没有喧闹而充满活力的都市,只有黄沙与垃圾。由于人类肆无忌惮地开发,地球家园已经被堆积成山的垃圾所侵占,沙尘暴时刻侵袭。

由于地球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们坐上宇宙飞船,在太空中漂浮,直到留守的垃圾清理机器人将地球上的垃圾清除、恢复适宜生存的环境之后,人们再乘坐飞船回归。

《机器人瓦力》的故事背景,描绘了一种典型的早期生态理论――这就是由美国人加勒特・哈丁提出的、臭名昭著的“救生艇伦理学”。

哈丁在“救生艇理论”中阐述:人自私的本性,最终会导致人们生活的“公用地”失去承载力,人们被迫去寻找新生之路,也就是所谓的“救生艇”。发达国家的救生艇能容纳下他的人口,并还有空位。发展中国家的救生艇容纳不下其众多的人口,导致很多人落水。这种时候,发达国家的救生艇应该不应该营救落水的人呢?这就是“救生艇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哈丁提出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把跌落艇外的所有人都接纳到发达国家的救生艇中,但是结果是艇必然要倾覆,所有人都会被淹死。第二,解救部分人。但是,救谁不救谁就成为难题,会引发争论和战争。第三,谁也不救。发达国家救生艇可以保留一点空间,也让艇上的人有一份安全感。这种做法正是哈丁的“救生艇伦理学”所倡导的正义观,“彻底的冷漠就是彻底的正义”。

影片《机器人瓦力》将这种理论夸张化了。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人类抛弃家园,浮荡在宇宙之中――当然,并不是所有地球的住民都可以坐上这个太空飞船。影片中沙尘遍布的地球,不禁让人思索:

如果人们再这样肆无忌惮地破坏我们的家园,最终结果是否正如影片中所说那样,让地球成为一个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垃圾场?到那个时候。人类真的要逃离到太空,放弃这个曾经的家园吗?

二、电影文化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教育,是事关地球发展、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而如何以人们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难题。

传统的生态环境相关教育,主要是向被教育者灌输遵循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清洁生产、适度消费、民主决策的生态伦理规范。这些教育以往不够直观全面。

调查表明,传统的理论学习、讲授讲解等方式,有时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因而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而“感染教育法”――特别是艺术感染,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认为,文学艺术可以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他们也容易接受这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众媒体是艺术感染法的主要载体。文学艺术往往通过大众传媒中的广播、电视、书籍、报刊,以及新媒体的网络形式来表现。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更乐意于接受大众传媒载体来开展教育。而电影艺术,正是大众传媒以艺术的手段感染并教育大众的一种有效手段。

电影场面,可以直观地展现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一些生态灾难片,呈现或预测了生态危机,从反向的视角倡导了人类的生态文明,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周丽(1984―),女,南京人,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上一篇:当代影视与文化软实力景深中“丑文化力”探讨 下一篇:从电影《刮痧》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