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探索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2-09-07 03:41:18

数学教学中探索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最可贵的。《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分别提到:“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探索,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1. 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探索创新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但探索和创新活动无疑需要问题的参与。“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探索总是和问题联结在一起,问题既是探索的起点,又是探索的动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①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设问: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化曲为直法)②出示一个硬纸板圆,怎样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滚动法)③怎样量出我们学校圆形花坛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测绳法)④教师用一个带线和小球在空中转一圈,怎样量出老师手中小球转动轨迹所形成的周长?还能用刚才所讲的一些方法吗?(都不行,学生处于“愤悱”状态)⑤揭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问题,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主动探索新知……

在刚才的这一环节中,通过设置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疑――疑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不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知识,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

2.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创新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多给学生活动时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潜能。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排成一个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顺序,填写操作的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小正方体的总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谓水到渠成。

3.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索创新

讨论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并通过学生相互合作、集思广益,逐渐完整地掌握某一知识。讨论,是“互助自学”的体现,它能使学生在互助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在“自学”中自觉去了解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种讨论学习的方法,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间的多向信息交流,而且促使学生在探索规律中学会创新。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好若干组圆柱和圆锥体学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和等底等高,放手让学生做盛沙土实验。小组内讨论、交流。通过实验、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才能建立起联系,并且学会圆锥体体积公式将不会成为难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激趣设疑,操作实践,讨论交流中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创新能力。

收稿日期:2012-04-03

上一篇:试析单亲家庭学生的类型及教育策略 下一篇:对班级中的“后进生”要厚爱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