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德育的实践指向

时间:2022-09-07 02:17:29

技工学校德育的实践指向

摘 要:技工学校德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全社会反思我国道德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时,本文受英美国家补偿教育的启发,提出技工学校道德教育的新理念——爱的补偿教育。在加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对学生情感和精神状态的关注,达到促进人的生命发展、提升生命价值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德育 爱的补偿教育 人文关怀

当前,技工学校的德育还处在一个教育低效的状态之中,这虽然与整个社会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不无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长期以来社会对技工学校学生这类较特殊群体的忽视也是产生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当然,这里所指的忽视并不是指忽略了这类人群的存在,而是指忽视了该类群体较之其他一般群体(中小学生)和精英群体(大学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只是到了今天,当珠三角、长三角开始闹“技工荒”,产品的研发缺乏技术的支撑,具有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开始匮乏之时,人们才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群体。

一、补偿教育的缘起

“补偿”意为弥补缺陷,抵消损失,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失去的东西补回来。补偿教育最初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废除种族隔离政策、落实教育机会均等的呼声越来越高,英美国家开始照顾种族弱势群体和文化不利儿童,改善他们在学习语言和知识文化方面的不利状况,提出了一系列补偿教育方案,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避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失败者。这种补偿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关注对早期教育不公平的补偿,认为越早补偿效果越好。二是主要针对一定的特殊群体——弱势族群和文化不利儿童,因而不具有广泛性意义。三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和知识的学习,而较少涉及学生人格发展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英美国家早期的补偿教育对于我们技工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多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关注教育公平,这种公平不光指硬件设施方面的,还包括文化和情感方面的。人生而平等,不能因为出身、家庭背景、不良习惯和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剥夺了他们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权利。国家的未来不光在精英学生身上,还在那些被我们称为差生和不良青少年的身上,在教育资源和情感的投入上我们不能顾此失彼。其次,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相对于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技校学生似乎游走在爱的边缘,电视新闻经常关注的是高考、中考、大学生就业,对技校生的报道鲜有见到。在爱的天平的两端,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平衡。最后,对技校学生我们应投以更多的情感关注。对他们来说,之所以来技校读书,并不是因为他们脑子笨、智商低,而是因为长期的不良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得他们学习成绩差,导致在一些老师和家长的眼中,他们成为“另类”。

二、爱的补偿教育的涵义与特征

“爱”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它包容着社会的、生理的、认知的和多种情绪的复合因素,并涉及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感情。”在此,我们所说的爱不仅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的具体之爱,更重要的还包括对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和尊重,关注人的存在,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并最终获得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这样定义爱的补偿教育:爱的补偿教育指教育机构对在学习的中早期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被淘汰的教育对象所进行的一种人文关怀教育,使其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中建构道德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爱的补偿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回归教育的本原

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有多种观点,如生物起源说、需要起源说等。但无论哪一种观点都承认,教育不仅可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可以满足人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从人的生物属性看,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从生下来在本能的遗传性上所丧失的本能行为较之其他动物是最多的,为了生存,幼子必须以成人为学习榜样来习得生存的本领,而出于一种爱护和责任意识,人类这种代代相传的经验传授和习得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带有情感的因素。可见,“正是为了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人类才发明了教育”。马克思说:“既然人是从感性世界中的经验中汲取自己的一切知识、感觉等等,那就必须这样安排周围的世界,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教育的本原不仅仅是传递理性的知识教育,还是传递人性的情感教育。爱的补偿教育就是一种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理念。

2.关注情感的沟通

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工作和德育教学中采取的都是“自上而下”“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将既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传授给教育对象的一种“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灌输式”教育所达到的效果非常有限,并且,“无论从教育还是从道德这两个方面来说,灌输都是错误的,因为它妨碍或阻止了任何个人都有权自由地或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的过程。”技工学校德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着丰富情感的生命体,学生的情感是学生生命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就是对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尊重。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完整的人格,是一种“成人教育”。爱的补偿教育倡导一种情感型的沟通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变“主体客体”单向沟通为“主体 主体”双向交流,“师生从各自的角度体验着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生活,并加以内在的理解、感悟,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含义”,开展平等对话,达到感情传递、价值传递、信息互通的目的,将知识的传授升华为一种人文关怀,使学习不再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让人感到“身心愉悦”,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3.关注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

由于经常被人称为“问题少年”和“学习差生”,技校生有着较多的心理问题:自卑、叛逆、悲观、怨恨、自暴自弃……这些负面情感多出现在情感上一直受到伤害或挫折的人身上,只是他们所引起的反应结果不同,如果处理不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道德发展,为不道德或反道德行为的出现创造条件。相比而言,学生是软弱无力的,当他们努力后仍无力获得时,就会出现两种结果,向内的屈服和向外的反抗,前者表现为承认自己的“缺陷”(自卑或自暴自弃),后者表现为怨愤、叛逆甚至报复,出现生存性紧张和压抑状态,受到精神上的折磨。

爱的补偿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用爱的语言、爱的行为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去体验和感悟生命的价值。斯宾诺莎说:“一个情感只有通过一个和它相反、较强的情感才能克制或消灭。”同向的情感的增加只会使这种情感更加强,异向的情感才会相互抵消。要想消灭学生心中的“恨”,只有通过比它更强烈的爱来达到。墨子有云:“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三、爱的补偿教育的实施方法

方法就是我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效果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在爱的补偿教育中,没有单一的方法,更多的情况下,是多种方式的复合或整合。

1.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完善教育的内容——“以教育情”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需求是人在某种方面的一种匮乏状态。当这种需求状态存在时,会激发人的对有关此项需求的兴趣和动力。作为技工学校,其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合格技术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的内容以技能教育为主,是一种“面向机器”的教育。但对于相当一部分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厌学、逃学、弃学是因为学好一技之长并不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由于该群体的相对特殊性(爱的缺失),他们最缺乏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教育。而这种人文关怀教育不能简单地在几次德育课中完成,因为这种人文关怀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可以大到世界、宇宙,可以小到一个眼神和表情。因此,在我们进行“面向机器”的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面向人”的教育(例如道德行为教育、道德思想教育、道德习惯教育、道德意志教育等),可以安排一些道德体验的节目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贯穿于课堂中,也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会珍惜自己、爱惜自己。

2.改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角色的相互认同——“以情育情”

在技工学校,师生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还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状态之下。根据有关研究发现,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感觉要比学生对教师的感觉好,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愿望远远低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愿望,师生在引发师生冲突的主要因素的认定上分歧较大,这说明师生之间在彼此的角色上还没有相互认同。这种不认同会导致彼此感情上的不融洽,会带来一系列教学效果上的问题。要改善这一现状,首先教师要改变现有的观念,把对待学生的消极观念变为一种积极的期待,爱学生、体谅学生、理解学生,从而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把对学生的爱萦绕在他们的周围,让学生们感受我们的想法,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其“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其次,教师还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少用指责性、讽刺性的语言,多用鼓励性、正面性的语言,讲究行为方式的技巧,对学生多一些积极的、真诚的爱,少一些抱怨和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3.充分利用现代沟通媒介,丰富教育方式——“以质育情”

有时候,师生面对面地交流可能会出现一些障碍和困难,也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随着科技发展,现代信息传递方式也日益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沟通媒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可以创建班级网站或主题网页,鼓励学生在其中创建个人网页或开微博,建立班级聊天群,让学生们有一个说出心里话的机会和空间,教师在其中也应以朋友而不是教师的身份对学生循循善诱。另外,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据一项全国调查表明,排在前三名的最受家长重视的项目中都没有德育,家庭在子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逐渐弱化,因此,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应常态化,可以经常与家长进行电话沟通,鼓励家长浏览班级网站或主题网页,及时掌握学校开展的活动和子女的思想动态 。

4.培养情感,营造和谐的充满信任与爱的道德环境——“以境育情”

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环境具有一种感染人的情绪的作用。比如人如果经常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生活,就会产生活泼欢快的情感;如果经常处于紧张压抑的环境下,就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实行爱的补偿教育,需要我们营造一种充满信任和爱的环境和情境,让这种人文关怀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内,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学生,使其不仅成为道德体验的主体,而且成为道德行为的主体。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化、举行相关主题活动、树立人格榜样等途径营造道德环境。

四、爱的补偿教育对技工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一种新的理念的实施,需要具体贯彻者的配合。爱的补偿教育在优于传统德育的情况下,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知识素质,还要具有人文素养。

1.移情能力

移情是一个人对他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感的一种共鸣,能站在别人的位置上理解他的立场、观点。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表情、情绪和行为,察觉出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2.情感表达能力

很多时候,虽然教师已经了解到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情感,但由于表达方式不适当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如果仅仅产生移情,而没有把移情传递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你的共鸣,你的情感难以到达学生的内心深处。由于长期以来德育带有的宣传性色彩,很多教师在情感表达上缺乏有效的方法。只有将情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判断能力

这里的判断能力是指教师要具有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属于道德的范畴,即发生该种情况是因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有问题,还是有道德之外的其他原因。这个判断非常重要,因为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拥有权力的教师一方,往往将自己的道德标准神圣化去衡量学生的行为,来评判他们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规范。“教育者并没有真正深入地思考问题的根源,就把矛头对准了学生,抱怨学生不够自觉……还希望通过道德教育的途径让学生学会遵守这些规范……这种倾向所导致的后果,必然是使道德脱离了人,脱离了道德源起的最初目标。”

4.耐心、毅力和真诚

由于技校生经常受到一些挫折,心理承受能力看似较强,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在进行补偿教育时也有可能会遇到一些抵触情绪,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用我们最真诚的心去浇灌学生干涸的心田,让他们重视自我,发展自我,尊重生命,尊重自我的价值。

舍勒说:“对另一个人的爱就是通过一体感将另一个人的自我纳入本己自我之中。”当我们将他人纳入到“自我圈”,关怀人的精神世界,能做到忧他人之所忧,乐他人之所乐,爱人如爱己之时,我们离道德教育的目的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康健.教育环境优化与学生个性发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美)霍尔·戴维斯.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

[6]颜苏勤.中职学校师生关系现状与提升的实证研究[J].江苏教育,2010(7/8).

[7]王佳佳.道德教育的前提性反思[J].中国德育,2010(1).

[8]舍勒.舍勒选集(上卷),刘晓枫编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9]韩迎春,邹小华.从灌输型到情感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指向[J].湖北社会科学,2009(9).

(作者单位: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

上一篇:行业爆发期的“竞”水之路 下一篇:按图索骥,七步成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