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办学汇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6 04:03:52

技工学校办学汇报材料

技工学校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1篇

一、转变办学理念,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

技工教育如何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办学模式改革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始终坚持技工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适时转变办学观念,及时调整办学发展思路。

1.树立开放式办学的理念

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层面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技工教育必须面向企业和社会,对企业和社会开放,只有实施开放办学,才能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此,我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开放式办学理念,实现了由封闭办学向面向企业社会办学的转变,为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奠定了思想理念基础。

2.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观念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内涵之一是技工院校要开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教育培训活动。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而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对此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用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动态教育与培训,分别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简而言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企业用工需求为风向标,使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层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技工教育最大的满足企业需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确保技工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于这种考虑,笔者学校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写进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之中,并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深入地贯彻了这一理念,实现了以计划为需求向以市场为需求的转变,为校企合作奠定了认识基础。

3.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

“能力本位”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核心观念之一,只有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在教学中实践这一理念,培养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与之合作。为此,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力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在教学模式改革中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思想和实践中贯彻“能力本位”的理念,完成了由传统能力观向现代能力观的转变,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核心理念。

三大理念的树立,不仅形成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促进了办学模式的转变,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在办学模式层面,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年来我校坚持走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建成了包括吉林省公路机械有限公司、中石油吉林化建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船舶工程公司、富士康(烟台)集团等30多家企业的校企合作网络,合作涉及机械、电子等多个行业,在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校企合作模式。二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层面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为配合办学模式改革,笔者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指导下,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场地、教学内容、教师、作品与产品、校园文化的一体化,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一订单,两结合”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学校注重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的需要,采用“一订单,两结合”的校企合作形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一订单”

“一订单”是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采用该模式重点解决学生就业岗位不足和学校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有效对接的问题。办学至今,学校先后与吉林昊宇石化有限公司、吉林省公路机械有限公司、烟台富士康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做法是:一是学校负责招生和教学,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训。企业负责实践教学和安置就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实施教学计划,同时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负责授课,并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二是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确立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笔者学校根据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状况的信息反馈以及企业对技能人操作能力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把社会、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作为学校课程调整的风向标,确保了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用工标准的无缝链接。

实践证明,通过校企联手实施订单式培养,共同实施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为学生顺利就业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例如,从1989年至今,学校就与吉林省公路机械有限公司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关系,大量的毕业生被分配到该企业工作。本着“校企合作,互补双赢”的原则,2004年学校与该企业正式签订“订单”教育协议,即学校根据对方要求招收规定人数学生定向培养,具有定企业、定就业、定人数的特点,学生一入学就已明确就业的企业和岗位,属于真正的紧密型合作。招在合作中,校企双方成立了以企业专家和校内专职人员共同组成的合作组,共同确定该班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培训考核计划,聘任企业专家任教,并把该企业左为实训教学基地,进行全方位校企合作。教学中为突出适用性,在安排正常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开设了电工工艺学、焊工工艺学、公路施工机械、公路养护机械等课程。同时考虑到该厂以生产沥青(水泥)混凝土拌和设备为主,又突破以往专业界限,大量增加机电专业相关课程,如机床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控制系统等内容,完全为了适应该厂生产、加工需要,达到了订单培养的实质要求。实习实训教学的组织安排按照教学计划及公司生产需要参与检修、维护及生产加工等实际情况安排。学校每年定期要将该班学生学习、实践等方面资料汇总向企业汇报,取得合作伙伴的理解和支持,并有计划地召开学生、家长及任课教师座谈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对企业的要求。校企双方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真正把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2.“两结合”

“两结合”指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共建,习训结合”。一是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点是着力解决学生就业及对学校实习实训设备补充及学生的岗位实践的问题。此合作定企业但不定岗位,定方向但不定人数,挑选合适者就业,但不包就业,属于半紧密型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选择企业是关键,我们精心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规模大、市场信誉好、管理规范与所开专业相同的企业,引企入校,以建工厂化学校为目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生产车间。例如: 2009年,经过考察论证,学校与三星重工(荣成)有限公司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及专业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同时为引进的企业提供场地,学校和厂方共同投入实习实训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工厂负责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所需部分原材料及主要专业课程的教材等。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则到三星公司,由工厂师傅手把手指导操作,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即工厂的师傅就是学校的学习指导教师,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使企业和学校相融,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同时满足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为学生与岗位对接奠定了基础。二是“校企共建,习训结合”。“校企合作,习训结合”意义和作用在于拓宽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与生产就业岗位的对接。为使学校培养目标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的同时,根据专业不同选择专业对口、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定岗实习。

三、校企合作的经验和启示

学校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转变观念调整办学思路,采取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增强了学校办学实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它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及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首先,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办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其次,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能人才。第三,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就业,也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与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技工学校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2篇

依法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部

20年来,教育部充分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把职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认真履行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的法定职责,会同各部门依法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一是着力构建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结构。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职普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大力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相协调。二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特色制度和标准。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逐步完善涵盖学校、教师、学生、教学、实习、投入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和办学标准。三是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教育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建成62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动组建了1300个职教集团,开展了165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四是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重视培育工匠精神,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致力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及时优化专业设置、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五是持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推动各地制定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面对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和产业革命新趋势,还需要攻坚克难、提升水平。我们将瞄准到2020年基本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坚定方向、准确定位、细化措施,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新的跨越。重点有3个关键词:

一是推进。加强对各地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等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对于成熟的做法,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提升为制度。对于工作进展不明显的,加大推进力度,加强指导和督促。充分用好"职业教育活动周"等载体,汇聚各方合力,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深化。完善引导政策和激励机制,确保职业教育正确的办学方向,推动学生多样化成才,推动学校特色发展,避免升学导向和升格趋向。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集团化办学等,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资源,进一步形成多元办学的格局。

三是提升。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打造和输出中国职业教育品牌,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贡献力。

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职业教育法公布施行以来,人社部作为重要实施部门,重点从4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促进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健康发展。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发挥各方面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形成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实施专项计划。自1998年实施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以来,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每年2000余万人。

大力支持技工学校发展,着力培养后备技术工人。完善支持政策。1996年以来,3次出台推进技工学校发展的综合性文件,制定并完善技工学校设置标准、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评估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出台资助、生均经费、毕业生待遇等政策。坚定办学方向。指导技工学校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提高办学质量。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加大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近70亿元。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需求。在评价方面,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在竞赛方面,初步形成了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龙头、中国技能大赛为主体、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国内竞赛与国际竞赛相衔接的技能竞赛体系。在表彰激励方面,设立高技能人才专门表彰奖项,1995年以来,已开展12届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累计评选出20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399名全国技术能手。

完善政策措施,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完善支持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与有关部门制定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学生实习管理、教师企业实践等方面的政策。加强人才评价工作。对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重点在职业学校推行"双证书"制度。创造平等就业环境。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升学、晋升及教师工资福利等方面创造公平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研究制定《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制定并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制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实施技能人才激励计划;研究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做好职业资格制度与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衔接,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发挥群团优势 助力职教发展

中华职业教育社

在举国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新形势下,我们在这里召开"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纪念《职业教育法》公布实施20周年"座谈会,商讨推动职业教育长远发展大计,可谓恰逢其时。

《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顶层制度设计。1996年5月,《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确定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规定了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基于改革开放10多年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和政策积累,《职业教育法》将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提升为国家法律,把发展职业教育的各方责任确立为国家意志,开启了职业教育依法治教的新纪元。

《职业教育法》颁布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务院3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大检查。在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下,职业教育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明显改善,基础办学能力显著提高。

中华职业教育社始终是助推《职业教育法》出台、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的排头兵。中华职教社成立以来,始终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宗旨,宣传推广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引领者、践行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职教社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完成了多项部级、省部级重大课题,为推动职业教育理论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建言献策方面,依托人才荟萃,渠道畅通的优势,通过社员中1400多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在办学实践方面,大胆创新办学培训模式,积极开展温暖工程公益项目。在交流合作方面,发挥联合国非政府组织成员单位优势,深化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为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合作搭建平台。

在推动《职业教育法》出台过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积极参与,勇当排头兵,助推《职业教育法》出台,积极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鼓与呼。从1993年1月起作为立法领导小组成员,先后4次参与领导小组会议。《职业教育法》颁布后,推动《职业教育法》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多次出席原国家教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法制局举办的贯彻《职业教育法》座谈会,为职业教育正名定位。1996年6月,《职业教育法》颁布后召开首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学习宣传《职业教育法》。2006年6月,联合举办《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10周年座谈会,推动《职业教育法》全面贯彻实施。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山东省人民政府

党的十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整体设计、全面推进。先后制定50多个政策文件,建立30多项制度,形成了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

一、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为突破口,破解职业教育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衔接的体制障碍。一是建立"文化素质+专业技能"春季考试招生制度,对获得国家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省级一等奖的学生免试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建立职普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开展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三是建立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科学评价。四是加快推动本科院校分类改革,支持省属本科院校更多地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

二、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创新编制管理,允许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总额的20%不纳入编制实名制管理,由学校自主聘用专业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教授"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对教学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允许先行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符合要求者先录作兼职教师,待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再转为正式教师。将教学实绩、技能水平、技术研发成果等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开展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教师职务试点。

三、以实现产学良性互动为出发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健全合作机制、鼓励合作办学。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将校企合作项目收费标准浮动幅度提高到30%等。同时,按照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思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四、以加大和整合财政投入为抓手,完善职业教育保障机制。一是制定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将中职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免除所有中职学校在校生学费。二是省级财政投入10亿元,全面完成每县(市)1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目标。三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建立民办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奖补机制。四是加强市域统筹,将省属中职学校全部下放到市,实现属地管理。五是加强考核监督,省政府对各市开展职业教育专项督导。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爱岗敬业、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落实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责任

重庆市人民政府

党的十以来,重庆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制定出台《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有力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有职业院校254所,在校生73.6万人,近5年来,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10万人,城乡劳动力接受职业培训比例超过63.5%,助推全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有效提升了各类劳动者的增收致富、就业创业能力。

落实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战略重点,作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抓手,规划上优先安排,投入上优先保障,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相继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2—2020年)》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构建起适应五大功能区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一是围绕产业布局学校。按照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求,统筹安排城镇体系、产业和职业教育布局。二是对接产业设置专业。紧紧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服务业、特色农业发展需求,调整职教专业设置,培养产业和市场急需人才。

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培养培训体系。一是强化产教对接合作育人。把城市发展、工业园区、产学研训、城乡统筹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建立16个职教园区,促进学校和工厂、教室和车间、学生和学徒、招生和招工等融合。组建8个职教行业协调委员会、11个区域和行业职教集团、14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二是完善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探索建立学分银行,90%的中高职毕业生能够获得"双证".

健全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职教资源配置机制。一是完善职教学生资助政策。从2006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五类困难学生"全额资助学费、包干补助生活费和住宿费政策。从2012年秋季开始,免学费政策覆盖全市所有中职学生,外地来渝中职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二是推动城乡职教协调发展。建立市内学校与市外学校、城市优质职业学校与农村中职学校合作办学机制。近5年来,先后在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中职学校建设实训基地55个、基础能力建设项目20个、国家和市级中职示范校19所。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制造强国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党的十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据统计,全国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的中、高职院校达800多所,每年向机械行业输送毕业生100多万名。这期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努力发挥综合性行业协会优势,坚持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引,认真按照《职业教育法》规定,与教育部、人社部、总工会等多部门合作,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有力促进了行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产教协同共进。

一是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在编制《机械工业总体发展规划》中,专门编制了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及对策研究,编制并了《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趋势报告》和《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趋势分析报告》及相应的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优化。二是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组织行业、企业和院校专家,先后参与了教育部委托的20个中职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学标准制订、高职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目录修订,以及部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制订、生产性教学案例库开发等工作。三是推动构建校企协同发展新模式。积极举办产教对话活动,召开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制订《机械行业开展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实践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行业内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

"十三五"时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建设机械制造强国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使命。机械工业将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部署要求,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实现中高速、迈向中高端。一是在政府领导下,进一步健全完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加快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院校为主体、社会支持、协同共进的工作新体系新格局。二是继续发挥行业专业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推进项目,积极参与专业师资培训和专业课程改革等工作。三是充分发挥部级培训基地、行业人才培养联盟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优势,联合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四是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以点带面推动更多行业内代表性企业和优质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五是推进工业文明和企业优秀文化进校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培育新一代我国装备制造业合格人才作出努力。

推进职教改革 助力企业发展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作为职业教育的参与者与支持者,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见证了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职业教育法》实施20年走过的历程。这部法律第一次把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对企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双向促进作用。

中铁工程总公司现有职业学校12所,其中,高职2所、职工大学1所、干部培训学院1所,国家重点中专6所、技校2所,分布在陕西、山西、黑龙江、湖北、贵州、河北、河南、甘肃8个省。2015年底,在册职工1745人,全日制在校生7万余人。

我们推进职教改革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实施专业化管理。2007年,中铁工程总公司专门成立了中铁宏达资产管理中心,对12所学校采取专业化集中管理,建立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办学体系,为学校发展搭建新的平台。二是狠抓薄弱环节,改善办学条件。针对各学校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调剂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其中投资6亿余元,为4所院校置地建设新校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各学校办学实力。三是改进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定集团支持校企合作的办法和实施意见,各学校与中铁工程总公司及子分公司、三级企业和项目部对接,在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订单培养、招生就业、师资队伍、资源共享等方面全面实施校企合作。四是对接企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紧跟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和走出去步伐,改革和设置急需专业,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等现代建筑领域形成高职、中职共50个特色品牌专业。如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高铁技术、盾构技术等专业。五是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行企校专兼教师"互兼互聘、双向交流",选派企业技术专家到各院校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专业课教学,推进各学校专任教师到施工项目挂职锻炼,建立校企"双师型"师资人才库,为解决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和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职业教育法》公布实施20年来,各学校为中铁工程总公司、铁路行业和其他企业培养了十几万名优秀经营管理和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各院校把企业员工培训作为重要的办学职能,仅2015年,就为中铁工程总公司培训生产一线急需的40个工种技能人才7000多名。各学校还通过技术开发与应用、技能鉴定、编制技师培训教材、举办技能大赛等形式,发挥了主动服务企业的优势。

为高端装备制造培养紧缺人才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我校地处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德阳,是1959年国家与中国二重、东方电机等重装企业一起布点建设的学校。我们在办学中,始终坚持"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学校办学就跟进到哪里;装备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这一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

一是开放办学,融入产业,成为重装企业战略合作伙伴。近年来,四川省经信委组织所属学校与100家大型企业、10个重点产业园建立对接;省发改委组织、我校牵头,联合行业协会、装备制造企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四川装备制造业产教联盟".引入行业技术标准,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机制。

二是省市共建,整合资源,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学校围绕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德阳打造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和职业教育"两张名片"战略,先后与中航集团共建航空材料检验检测中心,与德国KUKA、成都环龙共建"四川工业机器人应用创新中心",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德阳市政府共建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联合装备制造大企业、大集团,建设"装备制造业机器人应用技术、高温合金切削工艺技术、航空材料检测与模锻工艺技术"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协同实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生产,助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立德树人,创新模式,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自2011年起,学校在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基础上,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班级导师,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授担任,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与企业基层党组织建立"双汇报、双考察"制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先后与16家企业共同培养新党员329人。学校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8万吨航空模锻压机总设计师陈晓慈、中航集团材料失效分析首席专家陶春虎等大师、专家,直接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用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塑造学生。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让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授。

技工学校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3篇

一、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为认真贯彻全国、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4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重点研究和部署全市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朱惠权副市长作了全面的工作报告,花建慧市长认真分析了“科教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急需高技能职业人才,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强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主动与市场需求对接,围绕市场来办学,积极探索社会化办学、多元化投资的新路子,要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确保落到实处,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共抓教育的格局。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蚌政[**]64号),从提高认识、切实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巩固基础、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大力支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联系实际、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突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优化环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强领导、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认真做好职业教育调研工作。为做好全市职教资源整合工作,我们在去年市政协职教调研基础上,对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办学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方案,经局领导审阅后报送市政府分管市长。为学习先进地区职教工作经验,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劳动、财政、农委、教育及三县分管负责同志赴山东进行了职业教育专题考察学习,这次考察活动规格高,调研的内容广泛,对如何发展我市的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形成的考察报告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意见。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非常重视,6月2日-3日,省委副书记张平率省委政研室、省教育厅、省劳动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到**进行职业教育专题调研,张平书记一行在实地考察我市部分职业学校、听取了4所职业学校工作情况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张平书记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今年省委的重要工作之一。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科教兴皖战略、加快富民强省步伐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完善发展规划。要积极探索体制创新,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要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大力实施就业资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促进职业教育加速发展。

三、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工作。按照省教育厅要求,今年全省职业学校招生要比去年增幅20%,由于我市去年招生力度大,职普比位居全省前列,因此,我市今年招生增幅任务重,困难大。为完成今年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任务,在年初的职成教工作会议上,已将招生指标逐县、逐校分解。为保证今年职普比例协调,市教育局明确提出实行职教招生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职教招生一票否决,印发了《**年**市初中升学考试工作意见》和《**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意见》,对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招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加强宏观调控,保证职普比例,今年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比去年提高了60分。各职业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招生宣传,除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招生广告外,各职业学校还组织力量深入到学校、班级、考点及农村初中进行招生宣传,职教中心等学校还发放了教育券,对农村学生到市区职业中学就读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职成教科还与基教科合作,编写了**年**市高中阶段学校报考指南,市区所有职业学校都在指南中具体介绍了学校办学特色和招生计划。根据教育部加强数控技术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在省教育厅的关心下,我市职教中心积极申报,市教育局就150万元匹配资金问题及时向市长、分管市长报告,从新增教育费附加中安排150万元专项经费并作出书面承诺。同时职教中心修改了校园规划,拟新建2000平方米的数控车间,已购置了价值70余万元的数控车床、铣床。

四、做好省“三重”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在市工艺美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部级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骨干专业、市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的骨干性示范学校、五河龙潭湖职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的种养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遴选了部分项目申报省“三重”建设项目,经省专家组评审,固镇任桥职中机电、工艺美校服装、**二职高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三个专业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骨干性示范专业,怀远马城职中“阳光生态园”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截止目前,省“三重”建设我市均有项目。

五、做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工作。今年对口高考实行“3+X”改革,为适应改革的需求,我们及时转发了省教育厅《**年**省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方案》,在毕业班老师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两次召开座谈会了解基层学校适应改革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同时对市区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两次模拟考试,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命题、统一阅卷。为做好对口高考考务工作,严肃考风考纪,我们对监考教师进行了考前培训,印发了《**市**年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务工作手册》,将考试工作各项内容编印成册,既使考务工作人员熟悉了考试的各项工作要求,也使考试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为做好县区考生的食宿和安全工作,我们在两个考点启用了学生宿舍,对600余名县区考生统一食宿,封闭管理。今年全市共有1088人达到建档分数线,其中本科达线79人,均超过全省平均比例。

六、做好职教优秀教研论文、教学课件和优质课评选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总结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促进我市职教科研、教研水平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我们举办了**年**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研论文、教学课件和优质课评选活动,截止目前,已收到论文56篇,课件10个,优质课15节。目前正组织力量进行评比,并从中推荐优秀论文、课件和优质课赴省评选。推选17位骨干教师参加中国职教学会专业教学委员会。同时,注重职成教干部、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选调11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全省职业学校农学、机电、数控技术等专业培训。

七、做好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工作。《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发施行后,我们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从办学方向、办学条件、教学与行政管理、财产与财务管理、办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检查评比,特别对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专项要求。各民办教育机构都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情况进行了审计,市教育局组织力量协同所在县、区教育局对民办学历教育学校进行了集中检查,检查结果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后,对每所学历教育学校都印发了年检情况的通报,提出了学校今后努力和加强的方向。根据民办教育机构审批权限,我们将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下放给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移交了有关原始档案资料。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向省教育厅申报了私立行知高中联合办学材料。

八、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今年我科共办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6件,其中局领导领衔办理2件,市领导领衔办理1件。在办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事先了解意图、办中征求意见、办后当面交流的办法,每一份建议、提案都与建议、提案人当面交谈,互相沟通,办理工作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一致好评,均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在办理马局长领衔的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9号《关于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扶助我市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时,我们两次与建议人取得联系,答复初稿经马局长审阅后,我们又当面征求建议人的意见,根据建议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又对答复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办理工作受到建议人的好评。

九、认真做好市级目标任务督查督办工作。根据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关于**年市级目标任务分解工作要求,我们把职成教科承担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校招生增幅10%的任务作为重点予以督查。职业学校招生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预计中考成绩公布后将迎来一个招生高潮。各县、乡镇、村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时,采取讲座、办培训班、播放影碟、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种植养殖、服装裁剪、电脑、园艺花卉、病虫害防治等专题系列培训,已完成培训22.2万人次,完成市级目标任务的111%。与市教育电视台合办的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专栏节目由于时效性、实用性、针对性强,在农村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中发挥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

十、加强科室建设,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不断提高科室工作人员思想道德修养、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严格工作标准,严明工作要求、严肃工作纪律,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严格执行机关工作纪律暂行规定。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科务会,研究职成教工作现状及改革发展的措施,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

下半年主要工作:

1、继续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确保职业学校招生目标任务的完成。

2、开展职教优秀论文、课件和优质课评选工作,并从中遴选优秀作品赴省参评。

3、组织《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宣传工作。

4、做好职业学校“三重建设”督查工作和职业学校学生技能鉴定工作。

5、开展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

6、举办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

7、开展民办教育机构年检工作。

8、组织成人高校函授站年检及成人中专、成人高中毕业验考。

9、市级目标任务督查督办工作。

技工学校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4篇

一、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区属市辖区,20*年市区中小学划归市教育局直管后,只辖*区8个镇及一个开发试验区的农村中小学。现有中小学190所(含民办学校9所),学生1009*人,其中普通完中6所,职中1所,在校高职中学生7588人,初级中学15所,学生26722人,小学168所,学生66197人(含民办学校9所,学生3572)。全区现有教职工4595人。

我区于1985年建区后,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抓好义务教育的普及达标工作,*年实现了*市第一个“普九”达标县(区),正式通过了省人民政府的验收,*年至今,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的教育事业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1、“五率”保持年年达标,“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十多年来,我区重视抓“普九”工作,建立了“区、镇、校”防流控流工作责任制。局长室与局分管领导、有关股室和各学校狠抓防流控流工作,建立了“普九”“防流控流”责任制,层层抓落实,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防流控流效果显著。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防流巩固率100%,小学升初中升学率100%,初中辍学流失率每年控制在2%以下,全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7.9%以上。

2、“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落实。我区撤销镇级教育管理机构后,全区中小学由区教育局统一规划管理,面上小学由区教育局委托各镇中心校管理。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录用试教教师、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考核晋升等工作,由区教育、人事等部门统一管理。我区初中、小学校长全部由区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加强管理,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原则上三年聘任一次。全区教职工工资,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规定的工资项目和标准列入区财政预算,由区财政局通过银行,按月足额拨入银行开设的教职工个人工资帐户,没有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现象。教职工社会保障工作得到较好落实。对此举措,广大教职工表示满意。

3、重视“改危”、“改薄”工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由于历史原因,我区中小学校危房多,设备差,底子薄。近几年,全区大力“改危”、“改薄”,重点攻坚,成效显著。20*年,我区改造老区学校5所,新建面积7150平方米,投入资金280万元,其中省专项资金150万元,区投入42万元,镇投入15万元,捐、集资金73万元。2009年,我区获省专项资金改造老区学校5所,新建面积8176平方米,投入资金310万元,其中省专项资金150万元,区投入310万元,镇投入18万元,捐、集资金87万元,这些学校已全部交付使用。2009年,我区列入省扶持改造老区学校7所,在建面积11096平方米,计划投入资金536万元,其中省210万元,区50万元,捐、集资金276万元,其中1所已建好交付使用,其余6所正在建设中,计划近期交付使用。另外,今年市扶持改造老区学校3所,每所补助资金20万元,正在建设中。2009年以来,省、市、区、镇各级政府及群众捐、集资资金投入学校建设累计已达4000多万元。其中区政府累计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对特危学校进行改造,2009年投入420万元,2009年已投入314.5万元。新建、续建教学楼、教师住宅楼17幢,总面积30000多平方米,办学条件大大改善。

4、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教育扶贫资金得到落实。我区积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指示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区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在教育扶贫工程中,区委、区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充分认识到教育扶贫的重大的现实意义,迅速组织力量,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省安排的教育扶贫资金,区、镇、村有关部门层层审核,将扶贫资金落实到最困难的家庭,保证其子女能享受义务教育。

20*年以来,省每年安排我区教育扶贫资金200多万元,扶贫对象共6100名,其中小学4270名,每生每期补助160元,初中1830名,每生每期补助250元,全部落到实处。此外,我区共有55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获得省、市财政扶助,进入技工学校就读。对部分享受不到省扶贫资金的困难学生,学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减、缓、免、捐等办法,千方百计使他们能完成学业。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显著增强。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全区中小学的均衡发展,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一是按粤机编办[2009]124号文件要求配备教师。针对我区边远学校存在教师欠编现象,近年来,我区把每年招聘的100多名教师,基本上都安排到*、镇盛、金塘三个最边远镇的学校任教。为解决近郊学校超编而远郊学校欠员问题,我们连续四年实行近郊教师到远郊学校支教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全区中小学教师的配备问题,没有出现欠缺教师而影响正常教学的现象。二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严把进入关,严格限制学历、水平不达标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同时,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目前,全区中小学在职教师学历达标情况为:小学教师大专率为53.1%,初中教师本科率54.6%,高中教师本科率75.9%,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全区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我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区基础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存在问题仍然较突出,制约着我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条件下虽然增加了投入,但“一费制”后,收费已减少到最低限度,学校的基本建设,设备添置等基本无经费来源,学校难于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过去解决学校“一无两有”、“普九”等投入较多,造成学校负债严重,至20*年止,全区学校欠债已达1.38亿元,尽管省、市安排拔付部分资金解决债务,但尚有90%的欠债无法解决,债主的逼债,对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

2、中小学布局欠合理,部分学校规模小。我区尚有300人以下的小学共55所,占全区小学总数的32.7%,200人以下的小学共有21所,占全区小学总数的13%。尚有几间不到百名学生的“麻雀小学”,一些镇一个村委会就有几所小学,如镇盛大坡村委有4所小学,公馆的*、*,*的*,*镇的*村委会各有2—3所小学,*镇现尚有初中4所。由于学校规模过小、分散,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难于调配教师,更不能开展英语课教学、信息化教学,不适应现代教学工作的要求,使我区教育越来越显得薄弱。

2009年以来,我区根据省、市的要求,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但新规划调整需投入资金约1.8亿元,按我区的财力,根本无法解决,由于我区是市辖区,省安排的资金一分也没有,造成我区的布局调整工作进度缓慢。

3、校舍欠缺,危房多。我区学校基础建设薄弱,全区现有小学生均建筑面积4.35平方米,教学用房生均2.59平方米,初中生均建筑面积3.3平方米,教学用房生均1.35平方米,距离省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一中生均占建筑面积1.8平方米,生均占教学用房面积只有1平方米。很多学校除了学生用教室外,其余功能室配套用房根本无法解决。如市五中,教室挤占了实验室、图书室。学生宿舍要租借粮仓的旧房以及公馆废弃的旧戏院解决,给师生的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也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同时,我区学校危房多,全区尚有7万平方米的中小学校危房,尽管区委、区政府加大了中小学改危力度,使部分学校得到改造,但由于学校多,资金不足,危房改造还不彻底,大多数危房拆除后更显得学校用房的严重不足,制约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4、校园占地面积不足。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大多数校园占地面积不足,普遍只有10多亩,小的只有几亩,全区生均占地面积:小学14.79平方米,初中12.33平方米,距离省的要求差距很大。如*一中生均占地面积2.5平方米,部分学校除了课室等教学用房用地外,再无法扩建,甚至一贯以来无运动场所学生无法开展正常的课外活动及体育运动。学校占地面积不足,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5、初中学位紧缺,优质学校数量较少。我区现有初中学生27000多人,初中每年毕业生大约在8000人左右,小学毕业生在10000人左右,按“普九”要求,小学毕业生100%升学,造成很多镇初中学位紧缺,长期以来,只能利用“大班额”的办法解决。如*中学、市六中等学校,初中每班在80人以上。普遍中小学班额都超过60人以上,一些甚至达70-80多人,全区初中班均学生66人,严重超过省定的指标。加上优质学位不多,和市区相比,无论学校规模,档次都不如人,造成优质学生外流。

过去,我区较为重视市区中小学的建设,到目前止,我区只有6所上市一级的学校(中学4所,市七中、山阁中学、市四中、市十中。小学2所,高山中心小学、公馆中心小学)尚未有一所省一级学校,学校上等级工作相对落后。

6、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从整体看,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未能满足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需要。小学教师数量虽已充足,但师资质量偏低,个别学科(如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的专任教师仍缺乏;中学的专任教师缺编,高中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尤其缺乏。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7、教育信息化建设落后。省委、省政府在《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中提出,到2*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的信息化。目前,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当落后,全区大部分学校还没有电脑,即使有电脑的学校,配备也非常落后,数量严重不足,到2009年底止,全区拥有计算机的学校仅有29所,共计1850台,建有电教平台的学校仅22所,没有一所学校建成校园网,也没有一所学校按开课标准配备计算机,全区20所中学,尚有3所没有电脑室,在29所学校有计算机的,大部分为1996、1997年所配备的486计算机,无法适应运用于教学,而新建能用于新教材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只有22间,装机量仅1256台。面对新课程标准,我区学校电脑严重不足。

8、教学仪器、图书配备严重不足。我区学校实验室建设处在相对落后的水平。实验室不足,未能按标准配备实验室和相应的教学仪器。实施“一费制”后,大多数学校几乎没有增添新的实验器材,更没有新建的实验室,原有的实验室和课堂教学应具备的常规的仪器设备,教学软件、药品、材料、工具和必要的安全器材已残缺,耗尽或报废。再加上新课标课程的实验原有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数不合适于新的教材。致使大部分学校无法开展教学实验,影响教学质量。在图书馆(室)建设方面也非常落后,许多农村小学虽然有图书室,但图书配备不足,旧书、过时的书多,大多数学校多年来没有新增图书,学校图书馆(室)的建设远未能适应中小学生阅读的需要。

9、学前教育滞后。我区农村尚未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在农村也为数不多(只有18所)。按省的要求3—6周岁儿童的入园率要达到65%以上,我区现在根本解决不了。

三、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我们建议:

1、多渠道集教育经费,增加对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基础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经费不足,无钱办不了教育,钱少办不了大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学校的仅有收入已难于运作,而学校的危房改造、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如我区需改造现有的中小学危房尚需资金约3500万元。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需资金约1.8亿元,教育负债需偿还资金约1亿元,这些尚欠资金缺口3亿元。因此,必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才能解决。一是政府财政增加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二是政府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捐资办学,如捐资改危等。三是将原来学校负债经财政、审计核准后转为政府负债,由地方政府逐年拔款偿还解决,以真正减轻学校的负担。四是建设发行教育,以增加教育经费来源。五是建议省下拔教育经经费作为将区与其它市(县)同等对待,给予扶持。六是暂未急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而应适当提高“一费制”以收费标准,以保证学校必要的教育经费。待全省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后,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七是省市财政转移支付用于基础教育经费的比例应相对固定,并真正要专款专用,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

基础教育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体制后,撤销镇教办,教育行政部门的负担也相应加重,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公经费无法解决,开展教学研究等必需的经费也解决不了,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困难重重。建议由政府财政解决,以保证教育行政部门的正常运作。

2、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兴办优质学校。由于学校规模小分散,致使难于管理,教师难于调配,教育经费未能集中使用。造成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不适应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必须重视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认真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规划,整合教学资源,以适应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要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必须由政府牵头,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规划实施,政府财政保障资金,群众无偿提供土地,或由政府在用地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解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稳定教师队伍,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教育,需要适当提高教师待遇,政府要积极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切实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二是加强对教师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三是缩小同地区教师的工资差别,以保证全体教师安教乐教,终身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

技工学校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5篇

李友志表示,湖南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强省建设的六大战略重点之一。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湖南深入组织实施了教育信息化专项规划,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教育信息网络体系,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空间教学模式初步形成,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信息化的培训体系、研发体系、安全体系也逐步完善。湖南将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湖南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王柯敏在经验介绍中指出,近年来湖南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应用带动,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以个人学习空间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为切实解决教育发展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均衡、学校不均衡的问题,湖南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实施“武陵山片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专递课堂’建设”计划、“名师课堂”建设计划、“网络课堂”建设计划等三大计划,促进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以此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杜占元高度评价了湖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他说,湖南把教育信息化应用到教学这个主战场上,找到了“应用”这个切入点,真正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了无缝对接。此外,湖南大胆引进企业等社会力量,坚持走“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应用”之路,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更宽阔的资源平台和技术支撑。

杜占元同时指出,各地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关键,“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核心目标,要想方设法朝着“人人通”的目标不断迈进。要进一步突出应用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引入更广泛的力量参与,加大经费投入落实条件保障,切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增强紧迫感,对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真抓实干,争出典型。

湖南省市州教育基金会在怀化举行研讨会

“爱烛行动”现场为百名特困教师发放救助金

本刊讯(记者 李旭林)10月25日,湖南省市州教育基金会研讨会在怀化举行。省政协党组副书记、省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许云昭,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委员陈飞跃出席会议并讲话,怀化市委书记李忆龙致欢迎词,怀化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晖主持了特困教师救助金发放仪式,省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汉文宣读受救助教师名单。

在上午的救助金发放仪式上,来自全省各地的60名特困教师,每人获得了省教育基金会“爱烛行动”一万元救助,怀化市教育基金会也为本地区40名特困教师每人发放了五千元救助金。同时,怀化市本土的9位企业家向怀化市教育基金会捐款350万元。

许云昭指出,全省的教育基金事业要始终抓牢筹资这个关键,广开募资渠道,创新筹资方式,积极开拓“协同行业管理部门助推捐赠”的新筹资渠道。同时要精心运作投资,确保基金安全增值,在“安全、合法、有效增值”的原则下,利用自身基金慎重选择投资项目以扩大基金总量的新举措。此外,在做好救助特困教师工作的基础上,将“爱烛行动”的重点范围适度调整与延伸,即不仅要突出“救”,还要突出“助”,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要把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作为“爱烛行动”的又一新任务,让更多教师成为优秀教师,让优秀的教师成为名师,让“爱烛行动”品牌更响、作用更大。

陈飞跃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一如继往地重视与支持教育基金会的工作,在财力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在政策上提供更多的扶持,在班子建设、关系协调、环境营造等方面为基金会创造更好的条件,进一步促进教育基金会的健康发展,确保教育基金总量稳步增长。同时,要把教育基金会工作当作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教育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深入湖南城市学院考察时强调

地方高等院校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本刊讯(记者 李旭林)10月27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专程赶赴湖南城市学院,深入考察我省地方高校发展现状。

湖南城市学院是教育部2002年3月批准成立的第一所以“城市”命名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原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和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校长李建华在汇报中介绍,学校立足行业,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产学研用结合,努力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主动为地方完成各类服务项目1286个,尤其是学校自主开发的“城乡规划数据管理系统”、“洞庭湖湿地数字生境系统”、“黑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等科研成果备受地方政府和企业好评,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杜占元对学校取得的长足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地方高等院校一定要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而新建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层次升格的同时,还要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地方高等院校办学质量,首先要牢牢把握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定要强化区域服务功能,从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科设置,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多样化。其次,提高质量就要积极改革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把地方高校的办学自充分发挥好,充分利用好。此外,在搞好常规教育教学的同时,科研工作不能松懈,要找准学校的学科优势,依托“拳头专业”深入推进,重点打造和扶持2到3个教育科研团队,形成亮点,形成品牌,以此为突破口在全省乃至全国传播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地位。

服务课程改革、服务素质教育、服务学生发展

湖南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现场会举行

本刊讯(记者 李旭林)10月31日,湖南农村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现场会在安仁县举行,聚焦新时期勤工俭学工作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对接。

近年来,湖南已建成35个省级农村学校标准劳动实践场所,各地利用素质教育基地和劳动实践场所,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仅2011年就达2000余万人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勤俭品德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表示,湖南将首先抓好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农村各类学校均建有劳动实践场所,同时,每县建设或扶持2~3个在当地特色突出、设施完备、制度健全、效果较好的示范性场所,把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推上一个新的水平。其次,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种养加”相结合,丰富勤工俭学的内容,并结合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活动。再次,把未成年人校外教育这项重要工作纳入勤工俭学工作整体范畴,坚持“手”“脑”结合,坚持“学”“用”结合,结合当地实际和本校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和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学生成长需求、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内容,逐步实现勤工俭学课程化。

香港言爱基金捐建10所义务教育学校

10个受捐贫困县各获一千万元资金扶持

本刊讯(记者 李旭林)10月24日上午,香港言爱基金出资一亿元捐建湖南省10所思源实验学校捐助签约仪式在长沙举行,平江等10个国贫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各获一千万元建设资金扶持。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友志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持签字仪式并作总结发言,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卫东,言爱基金总干事张曼年,平江县等10个县人民政府县长和教育局长参加了捐赠仪式。

张曼年女士表示,言爱基金捐建学校于2009年从海南起步,计划于2014年底在全国高起点、高标准捐建100所现代化学校,给农村孩子创造与城里孩子公平竞争的发展机会。而湖南是一个教育大省,尊师重教一直是湖南的光荣传统,希望受捐县因地制宜,加强校园规划,把思源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模式与当地的教育实际有机结合,努力办成当地的窗口学校、品牌学校、龙头学校。

李友志对言爱基金的无私捐助表示了衷心感谢。他说,言爱基金在我省10个国贫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捐建思源实验学校意义深远,不仅为受捐县带来了现代化的学校,也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理念,有利于促进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利于带动和引领县域内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质升级。李友志强调,各受捐赠县要切实落实责任,确保项目配套资金落实到位,确保专款专用;要按协议要求为思源实验学校选聘优秀的校长和教师,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对完成任务出色的项目要给予适当奖励,对不能按照承诺实施的受捐县要进行责任追究。

王柯敏表示,言爱基金的爱心之举,将进一步助推我省教育强省建设步伐,改善我省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环境,为广大贫困学子提供改变人生命运的机遇,大善之举必定为湖南人民所铭记。受捐县一定把每一分善款使用好,把每一所援建的学校建设好、管理好,以期待更多的爱心力量融汇到关心、支持湖南教育事业的大潮中来。

根据进度,在湖南第一批捐建的邵阳县、平江县、安仁县、龙山县4所思源实验学校,计划于2013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第二批,6个意向受捐县相关准备工作落实到位后,将按协议启动项目建设,6所思源实验学校计划2014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省每年一亿元资金专项支持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

本刊讯(记者 李伦娥 李旭林)10月29~30日,湖南职业教育服务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永州市举行。

湘南三市毗邻粤港澳和东盟,历来就是湖南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2011年10月6日,湘南地区(包括衡阳、郴州、永州三市)成功获批部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2012年起,省财政从省级开放型经济引导资金中切块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专项支持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配套能力和重大项目建设。今年1~9月,湘南示范区三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879个,占全省的37.7%。特别是作为反映承接产业转移成效的重要指标,三市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2.5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36.6%,较上年同期增加了12.4个百分点。湘南示范区正成为我省加工贸易新的核心区。

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表示,未来3~5年,湘南三市各级各类技能性人才需求达150万左右,每年新增需求量在30万左右。目前,三市承担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高职学院8所、中职学校160所(含技工学校),2012年中、高职毕业生不足8万人,即使100%在湘南三市就业,也只能满足1/4的需求,示范区建设技能性人才缺口巨大,需要湖南全省职业院校为示范区输送大量合格的技能人才。

湖南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办学方向上积极作出调整以适应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目前全省中、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专业154个和393个,基本覆盖了我省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岗位与工种。2007~2011年,全省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中、高职合格毕业生分别为132.1万人和56.1万人,这些毕业生已成为湖南装备制造等产业领域生产服务一线的骨干,深受企业广泛好评。

湖南小学校长论坛举办 关注学生幸福童年

本刊讯(记者 王振亚)10月19日至20日,由湖南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湖南小学校长论坛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200余名小学校长和专家汇聚岳阳,聚焦关于小学校长的一份责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守护学生幸福童年”。

10月19日,特级教师、基础教育研究专家李庆明博士为与会人员作了一场题为“期待教育‘哥白尼式的革命’——教育的儿童立场”的学术报告。10月20日,来自全省各地的7位校长紧紧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发言,介绍了各自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守护儿童幸福童年方面的做法。随后,与会人员讨论通过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守护学生幸福童年——致全省小学校长的倡议书”。倡议书指出,当前首要问题是要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孩子全面发展和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扫清障碍,为此倡议全省各小学采取完善评价制度,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和考试次数等十条措施。

论坛闭幕式上,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现代教育实验学校的实验目标和实验内容。他指出,实验完成之后,现代教育实验学校的相关理念和做法应该成为未来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要求和导向。

湖南教育学会会长陈白玉在会上讲话。他指出,教育是事业更是责任,他希望能真正唤起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对孩子幸福童年的重视,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欢乐起来”。

155万名农村学生享受“营养午餐”

本刊讯(记者 喻超)10月25日,全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现场会在炎陵县召开。当天上午,我省营养改善计划37个试点县(市)相关负责人来到炎陵县东风乡学校、鹿原镇中学、霞阳镇中学等学校认真考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实施情况。

会上,炎陵县政府、怀化市教育局、城步县教育局和桂东县财政局就营养改善计划相关工作做了经验交流。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定忠在会上指出,由于各级单位的高度重视,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下一步应当突出重点,夯实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基础,确保供餐质量、供餐安全和供餐条件。应当进一步强化措施,构建营养改善计划长效工作机制。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全国营养办副主任田祖荫发来了书面讲话材料,充分肯定了湖南省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并对进一步做好下阶段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营养改善计划作为一项惠民举措,在我省实施一年多来,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生营养状况,达到了提高农村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各试点市(州)、县(市)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至2012年春季学期,37个试点县(市)正式启动了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共落实中央和地方补助资金11亿元,惠及37个国家试点县(市)的6888所学校155万名农村学生。

省教育厅离退休老同志喜迎重阳节

本刊讯(记者 李旭林)10月22日,重阳节前夕,省教育厅隆重举行庆祝重阳节暨创先争优表彰大会。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精心编排的歌舞、合唱等文艺节目轮番上演,为老同志们呈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艺术盛宴。

技工学校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6篇

为贯彻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以及株洲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以下简称“两个《决定》”),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步伐,组织专门研究力量,对株洲教育现状进行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株洲市教育现状摸底 (一)教育强市主要指标的达标情况 摸底调查显示,全市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所要达到的各项主要指标,目前绝大部分没有完全达标;所辖各县(市、区)要达到的各项指标中,尽管有相当一部分指标已基本达标,但也有一些指标甚至是关键指标(义务教育学校合格率)未达标,而且县(市、区)达标情况各有千秋。 就全市层面而言,对照教育强市主要指标的要求,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小学适龄人口100%入学,达标;小学毕业生100%升入初中,达标;小学生年辍学率0.2%以下,达标;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为85%以上,达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及多数类别示范性学校建设尚未达标,其它主要指标达标情况在各县(市、区)达标情况中体现出来。(见表1)表1:市辖各县市区教育发展水平主要指标达标现状一览表 地区分类达标项目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石峰荷塘芦淞天元醴陵株洲攸县茶陵炎陵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100%93.7%100%100%100%100%未报72%95%达标未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未达标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70%89.5%97%98%81.7%47.8%未报53%35%未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9.9%100%100%99.9%未报100%90.8%93%93.4%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初中生年辍学率0.1%0.05%0.53%0.1%未报0.84%1.3%0.97%0.63%达标达标未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达标达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90.4%92.5%95.9%96.3%未报87.9%85.4%67.2%90.4%未达标未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达标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和职高比例1:0.81:1.061:0.31:0.7未报1:0.91:0.41:0.81:0.7达标达标未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达标达标义务教育学校合格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提高率80.2%78.4%82.5%79.5%64.6%66.3%59.1%55.5%71.1%达标未达标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初中专任教师学历提高率76.2%80.6%83%76.7%49.4%54.3%54%44.5%52%未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1%99.1%99.3%98.2%90.2%95.2%90.1%90.7%90.2%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未达标 说明: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中只有极少数几所学校基本(或完全)达到合格标准,绝大多数学校未达标。 (二)各类教育发展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1、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1)学前教育。首先,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未达标(市平均入园率71.5%,),且城乡差距明显。按地区分类标准来评价,芦淞区、天元区和醴陵市达标,其他各县、区未达标。其次,合格幼儿园的达标率较低,且与“每个县、区要有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要求差距甚远。严格按《湖南省幼儿园办园标准》来评价,全市549所注册幼儿园只有24所合格;除芦淞区、石峰区外,其他各县市区都没有省级示范幼儿园;全市110个乡镇中,只有1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第三,非法幼儿园泛滥。第四,学前教育“小学化”趋势严重。 (2)义务教育。第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历提高率未达标(小学教师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70.8%、初中教师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63.4%);第二,攸县和芦淞区控制初中生辍学率未达标(醴陵未报数据);第三,攸县、茶陵和炎陵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未达标(醴陵未报数据);第四,全市各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合格率都未达标,共有660所义务教育学校不合格,主要表现在占地面积和绿化面积不足、校舍面积严重不足、功能室及其装备不足、运动场的建设薄弱等方面;第五,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负债11590.16万。 (3)普通高中教育。全市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94.7%)未达标;除天元区、芦淞区和炎陵县外,其他各县(市、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习比例未达标(醴陵未报数据)。全市有14所普通高中需纳入合格普通高中建设。普通高中发展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学校布局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区普高学位紧缺,公办薄弱高中生存困难,公立普通高中与民办高中办学中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公立普通高中普遍负债严重(全市普通高中教育负债达3亿多元),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尚不合理,应试教育评价因素仍在影响普通高中办学行为。 2、职业教育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1)中等职业教育。第一,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职高和普高的比例平均水平达标,但各县、区不平衡。未达标的县、区分别为:芦淞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高和职高的比例1:0.3,攸县为1:0.4;株洲县内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校当年招生总数的17.5%,炎陵县职校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校当年招生总数的20%左右。第二,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年巩固率70%左右,未达标。第三,茶陵、炎陵没有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未达标。第四,根据抽样调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中职学校教师总数的22.07%,未达标。第五,各县(市、区)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没有到位,茶陵、炎陵没有设县级职教中心,未达标。各县(市、区)乡镇农校形同虚设。第六,全市中职学校负债12148.85万。 (2)高等职业教育。按照省、市“两个《决定》”要求,我市尚需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2所,择其中1所作为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来建设;需建设1所省级示范性技师学院;为整合城区职教资源,目前正着手规划建设职教城,面临着诸多困难,关键问题是几十亿建设资金如何到位。(其它相关问题在“高等教育”部分涉及) 3、高等教育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据预测,20__年我市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30847人,较目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82733人 少一半以上。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相对稳定或有所增长的情况下,20__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有望达到40%。 第二,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科类结构、层次结构上的不合理:本地区高校基本上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湖南工业大学虽然作为综合性大学建设,但目前仍是以工科为主的教学型大学,而且是本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本地区尚没有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因此,从长、株、潭教育发展水平比较而言,株洲的高等教育显然最薄弱;从建设教育强市三大任务(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而言,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任务尤为紧迫。 第三,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尽管铁路机械、轨道交通、化工、汽车等高职院设置的部分专业能较好地与地方产业结构对接,但服务于地方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与师范类专业,以及为发展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服务的理工科专业都还很薄弱。 第四,产学研结合问题。按照省、市“两个《决定》”要求,市政府需要设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在本市内转化的科技成果奖励基金,我市暂未设立。 第五,高等教育负债严重。市域内高校负债总额达93215万元,其中,湖南工业大学负债68000万,5所高职高专负债25215万。高负债使高校发展步履艰难。 4、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问题 各类教育发展尚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协调。如,学前教育相对薄弱;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存在一批薄弱普通高中。 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协调。市区与县域差距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茶陵、炎陵的职业教育远远落后于普通教育。 三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协调。本地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没有很好地衔接,特别是师范教育不能很好地为本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服务;高等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尚缺乏一批与地方产业结构对接或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新专业,此外,缺少校际合作,没有形成高校间合力,高校在地区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整体优势不明显。 四是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协调。第一,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在生源、师资等方面的矛盾突出,薄弱公办学校生存遇到严峻挑战。第二,民办教育法规执行不到位,如,许多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在招生、税收、办学用地、教师聘用等方面,并没有按政策规定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的待遇;教师权益欠保障,据调查,只有20.9%的民办机构完全为教师缴纳了保险金;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未到位,20__年只有3个县市区财政拨付用于民办教育的经费共20万元,只有5.2%的民办机构获得过地方财政资助。 此外,新形势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之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都存在一些不协调的方面,按照建设教育强市的相关要求,各县(市、区)都有一定差距。如,对家庭教育的宣传与指导,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三残学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问题(据调查,虽全市平均水平达标,但部分县(市、区)并未达标),职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都未达标。 二、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项目结构 为实现教育强市总体目标,必须完成各项指标和任务。而要完成各项指标和任务,就必须建设一系列项目。因此,必须根据各项指标任务要求来设置建设项目。本《方案》中设置的所有项目,均为省、市“两个《决定》”、和《评估方案》等文件中要求建设的项目或完成相关指标需建设的项目,包括学校建设、队伍建设、配套建设和债务化解等四类投资建设项目。20__-20__年全市用于建设教育强市项目总投资额为787873.26万元,其中市本级投资302736.52万。 1、学校建设类项目(全市四年建设各级各类学校1046所,总投资249911.6万) (1)合格学校建设项目(729所,投资总额132434.6万):包括合格义务教育学校建设(660所,投资116661万),合格(公办)幼儿园建设(53所,投资453.6万),合格普通高中建设(14所,投资13730万),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建设(2所,投资1590万)。8所技工学校因资料缺乏而未列入。 说明:合格学校建设是学校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项目,也是整个教育强市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项目。合格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则是合格学校建设的重点,也是教育强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各县市区必须严格执行《湖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完成该项目建设任务。公办幼儿园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湖南省幼儿园办园标准》,民办幼儿园建设参照执行。合格普通高中建设和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省内暂无明确标准,按低于同类省级示范性学校标准一定水平来评价。 (2)新建、改建学校项目(300所,投资73807万元):包括城区中小学36所(62565万),农村寄宿制学校38所(7570万),乡镇中心幼儿园110所(550万),乡镇农校110所(2160万),特殊教育学校6所(962万)。 说明:新建、改建城镇中小学项目是为解决城镇学校学位不足问题而设置的项目。农村寄宿制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乡镇农校均为教育强市文件中明确规定要建设的项目。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是根据株洲市实际情况以及教育强市文件要求而设置的项目。 (3)示范性学校建设项目(17所,投资40670万):其中,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省级示范性高职院和省级示范性技师学院各1所,共投资40000万(纳入职教城建设项目),省级示范性幼儿园(7所,投资70万)、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所,投资400万)、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5所,投资200万)。 说明:所有示范性学校建设项目均为省、市“两个《决定》”、和《评估方案》明确规定的建设项目。 2、队伍建设类项目(全市四年投资216496万) (1)中小学校长培训专项(投资1726万) 说明:校长队伍建设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关键在于校长,校长的敬业精神与业务素养直接影响到学校建设和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校长角色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省、市“两个《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建设”。从“校长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情况看,以往开展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成效显著。 为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小学校长向专业化、专家型发展,特设置本项目。 (2)教师培养基地建设专项(投资860万,其中,基础教育师资定向合作培养基地、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各投入430万) 说明:该项目主要依据省市文件精神和对我市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分析而设置。《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指出:“依托高校建设若干省级教师教育基地”。据调查,我市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存在年龄老化问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紧缺且培养、培训难度大等问题。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立足于长远,建立本地区自己的“教师定向、合作培养基地”。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全市投资6008万) 说明:本项目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常设项目,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实行每5年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一次全员培训考核。 (4)中小学教师任用专项(全市投资207902万) 说明:本项目包括教师绩效工资、各种政策性津贴和补贴。各种津贴和补贴的发放已严格按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执行,未列入本《方案》建设项目预算。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对于改善教师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市区学校已实行该办法,所辖县(市、区)也应当参照执行。 3、配套建设类项目(全市投资167638万) 配套建设类项目共设9个项目。即教育装备专项、职业教育专项、职教城建设专项、新课改专项、助学工程、民办教育专项、产学研结合专项、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专项、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专项。其中教育装备专项、助学工程为已有的常设项目,作为教育强市建设项目,未来五年投资额度有所增加;其它7项为教育强市建设新增项目。 (1)职业教育专项、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省、市“两个《决定》”明确要求设置的、专门用于发展本地区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经费项目,并规定了市本级和县级财政的经费筹措办法、每年的投资额度。 (2)产学研结合专项。《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明确要求设置的建设项目,属于教育强市建设新增项目。设置产学研结合专项,有利于促进地区教育、经济、科技之间的良性互动,特别是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发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从而增强高校的活力。湖南省即将召开产学研大会,大力推进各地区产学研结合。 (3)新课改专项。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本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新课改研究、新课程开发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 (4)职教城建设专项。建设职教城目的在于整合城区职教资源,做优做强株洲职业教育。职教城是我市未来几年将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几十亿。到20__年,市本级财政投资至少14亿以上,其中,10亿用于综合配套设施建设,4亿用于3所示范性院校建设。 (5)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专项。县级职教中心是建设教育强市文件中要求设置的机构。根据摸底调查,茶陵、炎陵尚未设置该机构,其他县(市)虽已设置该机构,但机构职能尚未真正充分发挥。为此,将县级职教中心列入需要建设的项目。只有保证县级职教中心作为常设机构,有专职人员编制、人员经费、运转经费等,才能有效开展工作,实现区域内职业培训的资源建设、项目规划、组织实施与就业一体化。 (6)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专项。为落实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省、市“两个《决定》”要求,设置该建设项目。该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建设、维护和管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保证辖区内各类文化、科技、体育场所和公益设施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节假日学校免费向学生开放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基层活动场所特别是社区活动场所,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丰富青少年节假日生活。 4、债务化解项目(全市各类教育负债总额为156527.66万) 据调查,全市义务教育负债20790.16万,高中教育负债30373.65万,中等职业教育负债12148.85万,高等教育(含高职高专、本科教育)负债93215万。其中,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负债)负债总额37363.85万。 说明:建设教育强市必须正视教育负债问题。高额负债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甚至威胁到学校的生存。在建设教育强市过程中,防止新增债务的同时,应当研究各类教育债务化解的办法,积极化解已产生的各类教育债务。表2:20__-20__年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项目及投资基本情况 经费单位:万元项目名称项目数量投资数额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学校建设合格学校建设项目合格义务教育学校660116616600合格幼儿园53453.6合格普通高中14137301000合格中等职业学校21590新建、改建学校建设项目城区中小学36625651000农村寄宿制学校387570乡镇中心幼儿园110550乡镇农校1102160特殊教育学校6962500示范性学校建设项目省级示范性幼儿园770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已达标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2400200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520__00省级示范性职业学院14123010000省级示范性技师学院13220__0000省级示范性高级技校已达标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19025620__0队伍建设中小学校长培训专项经费172658教师培养专项经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430430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430430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6008408教师任用专项经费绩效工资20790214546配套建设教育技术装备专项经费4859510932职业教育专项经费50093000职教城建设100000100000新课改专项经费1840240助学工程建设56973840民办教育专项经费39001452产学研结合专项基金20__20__县级职教中心建设120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480债务化解义务教育负债19520790.169488高中教育负债2630373.654691.72职教教育负债1312148.858605.8高等教育负债69321593215 总 计787873.26302736.52 说明:有关各县(市、区)、各建设项目分年度的经费投入情况,见本课题组编制的《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投资项目经费预算》 三、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策略与措施 (一)明确“三大任务” 1、巩固提高基础教育水平 (1)着力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三年学前教育普及率达标,提高省级示范幼儿园和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覆盖率,加强对合格幼儿园建设,重视对学前教育的管理。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大对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的投入,按规划分年度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新建或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解决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班额不平衡的问题;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 (3)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建设。抓好合格普通高中建设,重点扶持薄弱高中学校建设;拓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促进民办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根据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进程,合理调整高中布局。 2、做优做强职业教育 按规定落实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通过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等办法,确保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相当;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和培训计划;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开 展订单式培养,建立完善实习实训制度,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岗位;整合城区职业教育资源,新建职业教育科技园(职教城);建设国家示范性职业学院1所(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所(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省示范性技师学院1所(株洲技术学院)、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2所(茶陵职业中等学校和炎陵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县示范性乡镇农校4所(株洲县、茶陵县、攸县和炎陵县各1所)、省示范性县级职业教育中心2个(炎陵县职业教育中心和茶陵县职业教育中心)。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3、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支持在株高校做大做强。加强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和科研能力建设,建设一批省内、国内一流的学科和专业,重点扶持一批与本地区产业结构对接的学科和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参与株洲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和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市政府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和引导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围绕市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联合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突破一批产业技术瓶颈,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对在市内转化的科技成果给予优先扶持;市政府设立科技投资风险基金,探索产学研官相结合的保障机制;支持湖南工业大学做强师范专业,依托湖南工业大学建设株洲市中小学师资定向、合作培养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以湖南工业大学为龙头,组建株洲高校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打造一批产学研联合体。 (二)完善“四个条件” 建设教育强市需要具备四个必要条件:教育发展环境、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校长和教师队伍。其中,教育经费投入和学校队伍建设是关键条件。 1、教育发展环境。建设教育强市必须创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经费投入。建设教育强市必须建立保障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教育经费投入包括法定增长、人员经费、办学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市、县两级财政必须严格按上级有关规定安排教育经费,并及时足额拨付;根据建设教育强市、教育强县(市、区)投资项目经费预算,筹措各类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以确保各年度项目建设任务顺利完成。研究制定并落实教育债务化解办法,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债务、高中教育债务、职业教育债务和高等教育债务。 3、办学条件。办学条件包括学校布局、学校建设和教学装备等方面。改善办学条件必须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是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已颁布的相应办学标准,完善各自办学条件(暂未颁布办学标准者,参照执行)。 4、学校队伍建设。学校队伍建设包括校长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按规定筹措培训专项经费,组织校长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建设株洲市中小学教师定向、合作培养基地;规范教师管理,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改善教师待遇特别是农村教师待遇,全市公立学校教师按标准享受绩效工资。 (三)突出“一个主题”——均衡协调发展 1、各类教育内部的均衡协调发展。从总体上看,基础教育内部要突出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和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方面要突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培训、职教城建设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高等教育方面要重点解决如何做强湖南工业大学和如何发挥高校整体优势问题。 2、各类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处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发展中的冲突问题上,一方面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创建和保护民办教育品牌;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布局,深化公立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优化公立学校办学资源。特殊教育主要涉及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实现特殊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要协调发展,必须通过职业教育宣传,转变育人观念;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与引导,保证职业教育招生数量;通过抓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套建设等手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协调发展,关键在于使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形成教育合力。在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间的互动;通过创建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县(市、区)及建设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途径,使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各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首先,要正视差异,分类指导。其次,政府要从均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向农村、向县(市)倾斜,特别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建设任务的如期完成。 (四)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组织分步实施 1、以项目建设为重点 建设教育强市的工作千头万绪,项目建设是重点。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个教育强市建设工作开展,是建设教育强市工作的基本策略;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就意味着基本实现了教育强市目标。 2、组织分步实施 (1)强化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围绕建设教育强市的总体目标,落实保障措施,加强协调与监控,完成建设教育强市的各项指标任务。市委、市政府将建设教育强市工作列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内容。 (2)落实任务安排。进一步明确市本级、各县(市、区)的具体任务,将建设教育强市各项任务分年度落实到市本级、各县(市、区)及各级各类学校。(见表3) (3)分步实施。根据各县市区达标情况、建设任务量以及对其它调研材料的分析,确定20__-20__年建设教育强市实施步骤: 第一步,各县市区分两批接受省教育强县(市、区)督导评估: 第一批:接受评估时间为20__年,评估对象为天元区、芦淞区、荷塘区和石峰区、株洲县。 第二批:接受评估时间为20__年,评估对象为醴陵市、攸县、茶陵和炎陵。 第二步,株洲市于20__年接受省教育强市督导评估。 3、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每年12月底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照《评估方案》和本县(市、区)创建规划,组织自查自评,并根据自查自评情况进行整改。对按时完成(或提前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示范性学校建设、示范性乡镇农校建设等任务的单位,每年市政府按标准及时予以奖励(即“以奖代补”的经费投入方式)。全市每年组织一次建设教育强市工作督查、评估,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布,根据考评情况每两年一次评选“教育功臣”,由市委、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表3: 20__-20__年株洲市建设教育强市任务安排表 任务承担者20__.10-20__.720__.7-20__.420__.4-20__.420__.4-20__.4市 本 级1、建设合格普通高中3所(1000万);2、改建市十三中(1000万)、市特校(500万);3、各专项经费到位;4、化解债务250000万;5、组织各县市区自查自评。1、各专项经费到位;2、化解债务250000万;3、组织各县市区自查自评;4、四区、株洲县报送省评估材料。1、各专项经费到位;2、化解债务250000万;3、组织各县市区自查自评;4、四区、株洲县接受省评估;5、三县一市报送省评估材料。1、各专项经费到位;2、化解债务250000万;3、组织各县市区自查自评;4、三县一市接受省评估;5、株洲市接受省教育强市评估。天 元 区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2所(1104万);2、建设(公办)幼儿园1所(12.08万)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另奖励10万);3、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2所(7000万)。4、落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维护(20万/年)。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2所(1104万);2、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2所(10万);3、建设乡镇农校2所(20万);4、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2所(7000万);5、20__年4月接受省评估。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2所(7000万)。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2所(6000万)。石 峰 区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2所(1255万),合格(公办)幼儿园4所(48.32.万),乡镇中心幼儿园2所(10万),乡镇农校2所

(20万);2、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所(600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4所(1670万), 合格(公办)幼儿园4所(48.32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3所(1800万)。3、落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维护(20万/年);4、20__年4月接受省评估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2所(1400万)。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615万)。荷 塘 区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1所(1617万), 合格(公办)幼儿园1所(12.08万)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另奖励10万),乡镇中心幼儿园1所(5万),乡镇农校2所(20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500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1所(1617万), 合格(公办)幼儿园1所(12.08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500万)。3、落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维护(20万/年);4、20__年4月接受省评估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500万)。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500万)。芦 淞 区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9所(1410万), 合格(公办)幼儿园4所(48.32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3500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1所(1724万), 合格(公办)幼儿园5所(60.40万);2、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3000万);3、落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维护(20万/年);4、20__年4月接受省评估。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2所(3000万)。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750万)。株 洲 县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5所(2775万), 合格(公办)幼儿园4所(42.4万),其中1所达到省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另奖励10万),合格普通高中2所(2926万);2、新建或扩容改造幼儿园15所,其中9所为乡镇中心幼儿园(45万);3、建设乡镇农校9所(180万),其中1所达到省示范性乡镇农校标准(县、市各奖20万);4、建设县特校(78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3所(4753万), 合格(公办)幼儿园4所(42.4万),合格普通高中1所(1254万);2、新建或扩容改造幼儿园15所,其中9所为乡镇中心幼儿园(45万);3、建设乡镇农校9所(180万);4、落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维护(10万/年);5、20__年4月接受省评估。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900万)。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500万)。醴 陵 市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5所(9570万), 合格(公办)幼儿园7所(74.2万), 其中1所达到省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另奖励10万),合格普通高中3所(1720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6所(9744万);2、新建或扩容改造幼儿园15所;3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30所(150万);4、落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维护(10万/年)。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6所(9744万);2、建设乡镇农校15所(300万),其中1所达到省示范性乡镇农校标准(县、市各奖20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5所(9570万);2、建设乡镇农校15所(300万);3、建设本市特校(110万);4、20__年4月接受省评估攸 县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2所(8274万),合格(公办)幼儿园3所(31.8万),其中1所达到省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另奖励10万),合格普通高中3所(5150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4所(7666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2所(2700万);3、扩容改造幼儿园20所,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20所(100万);4、新建改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2所(2600万);5、落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维护(10万/年)。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5所(7840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000万);3、建设乡镇农校10所(200万),其中1所达到省示范性乡镇农校标准(县、市各奖20万);4、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2所(2200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5所(7840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000万);3、建设乡镇农校10所(200万),建设县特校(100万);4、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2所(2170万);5、20__年4月接受省评估。茶 陵 县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8所(3960万), 合格(公办)幼儿园4所(21.2万), 其中1所达到省示范性幼儿园标准(另奖励10万),合格普通高中1所(1130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000万);3、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5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0所(4400万), 合格中职学校1所(900万),达到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县追加200万,市奖100万);2、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22所(110万);3、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000万);4、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5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0所(4400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100万);3、建设乡镇农校22所(440万),其中1所达到省示范性乡镇农校标准(县、市各奖20万);4、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5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21所(4620万);2、建设县特校(98万);3、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5万);4、落实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维护(10万/年);5、20__年4月接受省评估。炎 陵 县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所(740万),合格普通高中1所(550万),建设1所省示范性幼儿园(10万),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15所(75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000万);3、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5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6所(888万), 合格中职学校1所(690万) ,达到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县追加200万,市奖100万);2、建设乡镇农校15所(300万),其中1所达到省示范性乡镇农校标准(县、市各奖20万);3、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5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6所(888万);2、新建改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1所(1300万);3、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5万)。1、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6所(888万);2、建设县特校(76万);3、建设县级职教中心(15万);4、20__年4月接受省评估。

技工学校办学汇报材料范文第7篇

龙川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利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7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致力“八抓八促”[1],努力建设“人文名县、生态优县、交通强县、产业大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经济实力持续增强。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8.1亿元,同比增长6.5%(以下简称增长),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9.7亿元、38.4亿元、80亿元,分别增长4%、6%、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分别为6.71亿元和4.53亿元,分别增长6.1%和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增长43%;外贸进出口总额24亿元,增长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33元,增长10%;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8.1%。

——坚持增量提质,产业效益持续提升。工业经济加快发展。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园新扩园1200亩,园区道路、排水排污、绿化和景观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新入园企业16家,投资达20亿的中建二局项目、光电产业龙头企业名格项目和家具专业制造企业澳都项目等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当年投产;产业园区全年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8.1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0.46亿元、创造税收2.87亿元,分别增长35.5%、35.8%、25.3%,获得“省优秀园区”称号,成为广东省唯一连续5年考评获得优秀的一般园区,成功承办全市产业发展大会战和全省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现场会。科技创新有效开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扶持2家企业上市,推动8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完成14家工业企业上规模,新增产值13.45亿元;申请专利总量480件,增长6%,授权专利295件,增长7%。特色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播种面积88.55万亩、总产量达27万吨,完成年度粮油储备任务;完成3.93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农机总动力达19.3万千瓦,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56.25%;油茶种植面积41万亩,产值2.94亿元;龙川土包子蔬菜生产基地、龙川三新食用菌基地被认定为“广东省菜篮子培育基地”;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个,省级示范社累计25个、市级示范社累计49个。品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发展较好的农业品牌28个,12个农产品进入《广东省名特优新目录库》,其中“上山打油”、“绿优原生”山茶油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帝一品”金线莲和铁皮石斛被评为市金牌农产品。第三产业活力增强。环霍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首期工程基本完成,高空玻璃栈道、水泥栈道建成并通过第三方验收,即将对外开放;佗城国际旅游小镇、中央苏区留守红军纪念园、丰稔绿誉休闲农业服务区等旅游项目扎实推进;旅游服务品质稳步提高;预计全年旅游接待37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4亿元,分别增长11.5%、12%。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信社改制工作有序推进;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3.89亿元、贷款余额121.8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9.4%、8.68%。保险保费收入、理赔额预计分别为1.58亿元、0.93亿元,分别增长18.27%、24%;证券市场稳步发展,股票基金交易额69.04亿元,增长12%。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预计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0家;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的龙川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顺利通过国家评审验收;龙川集装箱货场建成使用,助推物流业发展。预计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亿元,增长10.5%。

——坚持项目带动,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交通建设加快推进。完成交通公路建设投资约37.2亿元,汕昆高速(龙川段,下同)建成通车,河惠莞高速加快建设,G236线至苏区大道连接线改造动工建设。赣深高铁、龙龙高铁、龙韶铁路、龙汕铁路、龙寻高速、G205县城段改线工程、G236丰稔至县城段、G236龙江大桥新建工程、S238鹤市墟镇过境段工程、河惠莞高速麻布岗互通出口至兴宁罗浮连接线公路工程、通用机场及航空产业园、803车站北移等项目有序推进;新建和改建一批农村公路。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实施“河长制”[2],顺利通过省、市考核验收;实施了“互联网+河长制”首期工程;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投入2.3亿元,完成80公里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成9个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电力通讯加快发展。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完成电网建设投资3.73亿元,建成投运220千伏霍山变电站及其配套110千伏线路、110千伏莲塘、35千伏义都及岩镇等5项输变电主网工程;新增220千伏线路66千米、110千伏线路48.6千米;新增主变容量44万千伏安、配变容量2.22万千伏安;配合市政道路建设,完善县城配电网,县城及农村配电网供电能力和质量全面提升,国电山门前风力发电项目稳步推进,首期项目将于近期并网发电。农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应用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315个基站已全面启用。光纤宽带、4G网络实现全覆盖。

——坚持统筹联动,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区承载力不断增强。完成《龙川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年)》修编,启动一批法定性规划编制;加快县城市政道路改造建设,基本完成一环路、建设大道、站前路和下穿京九铁路隧道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建设东路、迎宾大道、北出口道路改造、培英学校人行天桥等项目建设;完成背街小巷硬底化1.5公里;新建涧洞临时农产品批发市场,解决了隆桥十字路口长期占道经营问题;新建火车站临时市场,春节前将投入使用;富民市场、兴隆市场及水贝临时市场建设有序推进;新增和改造了一批市政设施、环境卫生保洁设施、公共厕所等;启动了县城东出口整治提升工程。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统筹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原中央苏区幸福村居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和地籍调查;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经济发展提供用地保障。村镇建设工作实现人员机构、规划“两覆盖”,完成10个镇总体规划、275个行政村规划及佗城镇名镇保护建设规划修编工作;扎实推进以丰稔镇黄岭村、十二排村和鹤市镇罗乐村为重点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3]专项行动,加大宜居社区创建力度,5个镇的社区已通过“三星级社区”验收。移民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移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管理不断加强。以创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开展县城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依法拆除违章建(构)筑物99宗3784平方米,拆除户外广告牌1376个,集贸市场和主要街道清洁保洁实行网格化管理,县城环境有了较明显的改善。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查处水事违法案件8宗;加强重点区域、河道监管巡查,严厉打击非法偷采河砂、矿产资源等行为;稳步推进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完成森林碳汇工程1.4万亩,提升生态景观林带17公里;新增细坳、?h龙2个镇级森林公园,新增23个绿化美化示范村,森林覆盖率预计达74%;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有效遏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加强林政管理和林地使用审核报批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占林和毁林行为。环保设施不断完善。以PPP模式推进整县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已有7个镇开工建设;基本完成麻布岗镇污水处理厂、宝通(鹤市)污水处理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配套截污管网工程和两渡河截污工程建设;设立2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切实抓好重点减排工程、重点污染源、重点区域的环境监管,检查企业500多家次,实施行政处罚25宗,调处污染纠纷365宗。

——坚持共享共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脱贫攻坚全面推进。落实挂村帮扶责任机制,各级帮扶单位投入扶贫资金6.2亿元,推进产业发展、培训就业、教育文化、医疗保障、住房改造和兜底扶贫,基本完成10604名相对贫困人口脱贫,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90元;完成村级文化广场64个、道路硬底化258.08公里、农田水利工程122.53公里、饮水安全工程64宗、农村危房改造1066户;佗城镇佳派村光伏发电等一批“造血”产业项目投产运营;创新“互联网+电商扶贫”模式,建成镇村电商服务站203家,带动贫困户2810户6705人脱贫。社会保障全面改善。财政民生支出47.5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4.42%,增长8.1%;投入38.94亿元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新增城镇就业575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626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2%以内;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35.6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7.52万人;全面落实五保、低保、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优抚对象及残疾人提标政策,其中社会化发放五保资金3590万元、低保资金7432万元、孤儿生活补贴502万元,提高了大病救助标准和高龄老人生活补助标准。基本建成城市棚户区改造住房37套;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县“三院”[4]工程基本完成;开展“济困扬善”系列活动,募集善款766万元;建立县镇村复退军人三级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复退军人服务水平。社会事业齐头并进。扎实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已有12个镇通过教育强镇复评验收;水贝小学新建教学楼建成使用,卓峰学校、外国语学校和特殊学校新建工作有序推进;田家炳中学、龙川一中宏图学校、通衢镇中心小学获第二批“河源市文明校园”称号;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本科录取人数2318人,专科录取人数3319人。开展“卫生强县,健康龙川”创建工作,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启动县人民医院新院建设,有序推进县第二人民医院升级改造及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完成23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85间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妇幼健康服务进一步提升,被评为“广东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县人民医院高分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审,县中医院通过中医教学医院评定;完善和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实施二孩政策,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提升。完成一批镇(村)文化站(室)建设,开展公益电影下乡活动3718场,举办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余场;加强文物普查和保护,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完成广东省龙舟(龙川)训练基地建设,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20余场,惠及群众达50多万人次。民生十件实事顺利推进。年初安排的49小项十件民生实事,其中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北出口道路改造工程、水贝小学扩建、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等41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其余8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全面加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扎实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治理攻坚专项行动,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消防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序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持续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稳定向好;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全民禁毒工程,深入开展“飓风2017”专项行动,完成“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立体化和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涉黑恶、涉黄赌毒、盗抢、电信诈骗、金融领域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实现了零命案,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切实做好期间维稳安保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稳形势持续稳定。

——坚持简政放权,政府建设持续加强。行政效能稳步提升。加大“放管服”[5]改革力度,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面建立权责清单制度,推进行政许可事项标准化。基本完成水、气价格改革,推进盐业体制、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行,“一门式一网式”、“代办制”政务服务改革成效初显,政府服务更加规范、透明、高效。依法行政取得进步。坚持向县委、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县政协通报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办理答复人大代表意见建议42件、政协委员提案82件,办复率为100%。强化督查问效,强力推进工作落实;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程序、议事规则和监督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0宗,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升。“七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法治宣传取得成效。廉政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6],全面推进政府系统从严治党,坚持反腐败“无、全覆盖、零容忍”,巩固深化“三严三实”[7]专题教育成果,抓紧抓实“两学一做”[8]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9]精神,坚持不懈纠正“”[1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加强年”活动和“作风热线”栏目,着力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十类典型问题”,干部作风逐步好转。

此外,民族宗教、妇女儿童、人民武装、人民防空、社会组织、外事侨务、机关事务、接待、广播电视、红十字会、关工委、工会、文联、史志、科协、残联、供销、档案、老龄、打私、殡葬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源自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取决于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科学决策,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大力支持,各派、人民团体、帮扶单位、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鼎力相助,驻龙单位的积极参与、无私奉献,更是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及广大外出乡贤积极参与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龙部队、武警官兵和帮扶单位、驻龙单位,向在龙川创业发展的广大投资者和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龙川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过去的一年,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压力比预想的大,虽历经艰辛努力,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堆头小,传统低端产业占比较大;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效益偏低、动力转换滞后,资金、科技、人才等生产性要素缺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开放型经济功能还很欠缺;现代服务业层次较低、发展滞后、规模小;支撑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项目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链和价值链不长,农产品普遍品质不高、品牌不响,农村基础仍然落后,农村贫困面仍较大,贫困人口较多,农民增收缺乏持续有力的支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建设严重滞后,在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欠账较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够完善,城市管理不够精细科学高效,改变城乡面貌任务艰巨;财力仍然十分薄弱,公共服务、民生改善等方面离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规模不足、质量不高;干部作风亟待改进,敢担当、勇作为的风气尚未完全形成,政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投资营商环境亟待改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唯有找准症结,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努力克服和解决。

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河源建市30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对广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统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11]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12]战略布局,立足新时代、瞄准新目标、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必须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三次、四次全会及县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两个河源”[13]发展思路,坚持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水平,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上取得扎实进展,在交通建设、园区扩能增效、城市扩容提质上取得更大成效,奋力实现新作为,全力展示新气象,推动龙川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人文名县、生态优县、交通强县、产业大县”,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打下更坚实基础。

今年的总体目标任务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筑平台,优服务,全面推进现代产业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坚持发展新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区域竞争力。

做大做优工业发展平台。深化与深圳宝安等发达地区的产业共建,致力将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打造成“智慧园区”、“低碳生态园区”;完成产业园总规、控规编制及二期扩园“百日清园”扫尾专项工作,加快推进三期2平方公里扩园,盘活闲置土地和厂房,创新投资模式,加快园区生产性和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园区道路和景观提升工程、园区商业综合体、物流转运中心(仓库)和人才招引平台、学校、医院、公园等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园区承载力和聚人聚财的吸引力;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链分工,推进构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的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推进以建筑工业产业化为引领,电子电器、空气能、现代建筑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响中国空气能产业基地、广东省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品牌。

全力推动科技创新。紧紧围绕服务产业发展这一关键,全面推进“双创”[14]战略,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和引智引才力度,推动广东省空气能检测中心和“创客”中心投入运行,启动科技孵化器和“创客”小镇建设;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升级改造、提质增效,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市级以上研发机构3家以上,专利申请量增长10%以上。

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力度。健全主要领导牵头、县镇联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招商工作机制,持续开展驻点招商、产业招商、以会招商、以商引商、全域招商等多形式招商活动,引进建设1个以上超10亿元的龙头项目和10个以上超2亿元的优质项目。加强研判调度,强化要素保障,破解项目落地瓶颈难题,提升项目“四率”[15],重点推动景旺二期、中建二局二期、名格二期、昆腾二期、山力光电、戈兰迪、迪奇亚、新华丽、骏威、豪天等一批项目建设。

多元化发展商贸服务业。发挥京九铁路龙川北站的功能优势,合作运营好龙川集装箱货场,并加强与中铁五院合作,大力推动铁路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为争取设立一级口岸、综合保税区、开通中欧班列、打造“一带一路”[16]在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枢纽节点夯实基础。加大幸福新城开发力度,完成首期征地,推动百城百汇、东贸粮食物流、汇源汽车文化城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推进物流园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现代物流”,加快形成便捷的物流集散网络和中转配送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现代物流保障,促进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充分用好部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平台,深化与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企业合作,积极培育本地电商品牌,推动电商产业发展,促进商贸和一产二产融合发展。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信联社改制组建农商行工作,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积极引入和培育“创投”、“风投”,大力发展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优化融资结构。大力支持批发零售业、宾馆和餐饮业有序发展,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0家以上。

融合发展现代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产业”战略,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建设佗城文化旅游产业园,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力推进环霍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基本完成停车场、游客中心、写生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酒店、寺庙、旅游公路建设;推进佗城温泉国际度假区、九龙潭国际度假区、七峰山旅游度假区、中马(河源)国际旅游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完成中央苏区留守红军纪念园选址并启动建设。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农业景观等形式的乡村旅游;加快完善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景区标识等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重点景区提质升级;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和营销推广,积极引导旅游企业自主开展对外宣传和市场促销;引导开发旅游系列商品,完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数421.55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35.8亿元以上。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强“政银企”合作,设立“互保池”基金,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实体经济,引导社会资本“脱虚向实”。加大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推动一批民营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以奖代补形式支持民营企业到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挂牌上市;鼓励外出乡贤回乡创业投资,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二、抓项目,促发展,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抢抓全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交通枢纽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夯实发展根基。

加快交通公路建设。围绕建设“交通强县”目标,进一步强化交通先导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十三五”交通规划,编制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启动中远期交通规划(2015—2035年)编制,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完成赣深高铁征地拆迁,并加快项目建设;全面加快河惠莞高速建设,确保2019年建成通车;积极推动龙龙高铁、龙寻高速、武连高速、龙韶铁路、龙汕铁路、通用机场及航空产业园等项目尽快规划建设;完成S238鹤市墟镇过境段、G236线至苏区大道连接线改造、X177车田至郑马路面改造、X179黎咀至枫树坝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G205县城段改线工程、803车站北移、大环市路、四都至青山湖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推动G236龙江大桥、G236丰稔至县城段、G238龙母至铁场段开工建设;完成农村扶贫公路140公里、村道窄路加宽316公里和生命防护工程270公里,实现村村通客运目标。探索创新交通投融资机制,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试点,撬动更多的市场要素资源参与交通建设。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完成四都、丰稔、铁场、黎咀、龙母、通衢、鹤市等7个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77.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任务;完成山区中小河流治理32.7公里;推进东江、韩江干流河道综合治理及4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县城新老城区供水改造、县城供水备用水源、佗城墟镇供水等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启动“河长制+互联网”二期项目建设。

加快电力通讯建设。完成电网投资2.03亿元以上;加快推进110千伏幸福、赤光、丰稔和35千伏?h龙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建立市政与城市电网管线建设的长效协调机制,推动公用配电设施进小区;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项目,大力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电子政务、旅游信息等体系,促进数据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宽带龙川”、“无线龙川”工程,建设“智慧龙川”,提升各领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强建管,提品位,全面推进城市扩容提质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切实抓好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大环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持续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全力推进县城扩容。加快推进“三城两区”[17]的规划建设。尽快完成县城、佗城组团法定性规划编制;成立“幸福新城”管理协调服务机构,统筹推进开发建设;完成“幸福新城”市政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土地房屋征收,启动幸福新城和高铁新城首期项目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相关落户项目尽快动工,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强力推进县城提质。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为目标,全面完成县城一环路、站前路、建设东路、迎宾大道、培英学校人行天桥、北出口道路改造、东出口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完成县城主干道升级改造和县城一批背街小巷硬底化工程;加快推进一批城市“三旧”[18]、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水岸沁园、火车站、下泡水、两渡河等地段农贸市场建设,升级改造眠牛形、果园新村农贸市场,有效解决“马路市场”问题;积极推进“一江两岸”、迎宾大道、文化公园及体育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完善人民广场配套设施;深入推进“厕所革命”,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一批公共厕所;积极探索和支持多元化建设停车设施,增加县城停车位,推进智能停车系统建设,缓解县城停车难问题;完善县城配套基础设施、交通标识;启动水坑河、两渡河县城段整治提升工程。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持续强力推进县城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建立“创文”常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创文”阶段性成果;完成县城“互联网+扬尘”综合监控系统建设,加大管理和整治力度,重点整治“六乱”[19]、工地扬尘和“泥头车”撒漏,有效治理县城道路扬尘问题,坚决整治城市建设领域的各种乱象;强化土地储备,盘活存量土地,做好城市经营文章,努力推进“以城造城”“以城养城”;完成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增强依法治城能力;加快解决城建方面历史遗留问题,严厉打击未批先建、违法销售等行为,鼓励和引导一批标准化小区项目建设,规范房地产业发展,提升群众居住品质。推行政府购买保洁社会化服务机制。

创新城市开发建设管理。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多元化开发建设模式,着力引进大型央企、国企和民企参与城市开发建设;加快搭建优质城建融资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运营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进行融资;坚持把好山好水好风光和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

四、植优势,补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打好脱贫攻坚战。围绕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的工作目标,扎实做好扶贫基础工作,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全面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行动计划,努力推进开发式扶贫,科学谋划产业扶贫模式,加快推动“鸽光互补”等农业生态项目尽快落地;做强做优现有扶贫产业,进一步扩大光伏发电、油茶和紫玉淮山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扶贫产业规模。用好原中央苏区的扶持政策,争取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支持,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符合当地的农产品种植、畜牧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力争贫困村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20元。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广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实现应用率达95%;农机总动力达19.58万千瓦,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56.42%;积极培育新业态,进一步推广油茶、茶叶、特色水果、中草药、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和深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完成年度粮油储备任务;建成水稻高产示范点10个以上、优质稻基地10个以上;积极培育新主体,扶持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济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以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以及一批省、市、县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注重产地和品牌保护,新增“三证一标”[20]产地认证3个以上、产品认证3个以上;积极培育新功能,加强与省农产品协会等机构合作,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产品检测认证中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提升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便民缴费及理赔服务平台,实现政策性水稻种植保险覆盖率达100%;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土地流转和集中经营打下扎实基础。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70个省定贫困村掀起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高潮,力争完成66个以上贫困村年度创建任务,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面上村同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重视村庄详细规划设计和可行性项目谋划,推动贫困村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道硬底化、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危房改造等建设,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村庄污染整治覆盖率达到100%;持续推进“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丰稔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推动农旅产业、“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

五、守底线,严治理,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的“生态优县”。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统筹推进山水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切实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实施造林绿化工程2.8万亩,森林抚育工程6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10万株;严格落实新修订的《森林防火问责制》,加强护林防火队伍建设,推动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全覆盖,严防森林火灾发生,进一步加强林地管理,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控力度,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加大生态文明示范林、示范镇的创建,推进“森林进城”、“森林围城”工程。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规范林地、林权流转,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整县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确保完成总工程量的90%以上;推进定南水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细坳张田村子站)和龙川铁路桥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强化水污染防治,加强东江一级支流(水坑河、两渡河)、鹤市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流田河、小金河流域原稀土开采区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推进“五大治污工程”[21],保持空气质量优良。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构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开展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加强环保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恶意违法排污和造假行为。进一步完善畜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专项规划,全面清理禁养区内的违规养殖场,确保水环境质量达标。强力开展枫树坝等自然保护区的专项整治。以更扎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实施“河湖长制”,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努力实现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扎实做好污染减排工作,重点抓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管减排等措施的落实,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省市重点污染源治理设施的监管,严厉打击偷排行为;严格环保准入,杜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落户,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产业,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六、办实事,谋福祉,全面推进民生事业建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打造人民幸福“心城”。

持续提高保障水平。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五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续保扩面。完成社保经办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做好救灾救济、医疗救助工作,推动重点医疗救助对象实行一站式结算。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低保、五保、孤儿等特殊人群补助及“精准扶贫”和“两项补贴”[22]发放工作。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完善和使用县“三院”建设工程,改造一批敬老院和老人活动中心。发挥县镇村三级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效益,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努力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围绕精准脱贫和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中职、技工学校专业设置和师资配备,出台鼓励政策,有针对性地加大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的就业。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提高学前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完成老隆、丰稔、黄石、新田等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启动创建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增加基础教育优质学位供给,完成莲南小学、龙川县第一小学、老隆中学、实验小学新教学楼建设,全力推动卓峰学校、工业园区学校和外国语学校动工建设。实现“教育强镇”复评工作全覆盖。办好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实施“健康龙川”战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县第二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建设及130间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任务,完成县人民医院新街门诊部、县中医院东风路分院建设,启动县中医院三甲创建、县妇幼保健院出生预防缺陷综合干预中心改造和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及中心血库建设,推进县人民医院新院、县第三人民医院和县精神康复医院规划建设,加快建立县镇医联体,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支持和规范社会办医,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加强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公共配套服务,办好计生惠民实事。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开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县“三馆合一”[23]工程及一批镇、村(社区)综合文化站、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延伸至镇村。广泛开展全民体育运动,提高居民身体素质。推进广电采编播高清化设备改造、“双向网络”和广电新媒体建设,促进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巩固广电新型主流媒体地位。

切实加强社会治理。坚持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平安龙川建设,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紧盯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粤警系列行动,全面推进全民禁毒工程,持续打击黄赌毒、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建设治安可视化信息合成作战平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成县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整体搬迁,推进公安武警基地(两所一队)建设。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重大决策社会隐患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化解机制,完善镇村综治中心功能,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及时就地解决群众诉求,依法解决突出问题;完善应急处置预案,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切实增强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2018年,我们将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完成莲南小学、龙川县第一小学、老隆中学、实验小学新教学楼建设,优化学校布局,改造挖潜一批中小学校办学能力;全力推动卓峰学校、工业园区学校和外国语学校动工建设,增加县城学位供给;按有关规定,将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提高到不低于1000元/月。二是改善医疗条件,方便群众就医。完成县第二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建设及130间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完成县人民医院新街门诊部、县中医院东风路分院、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及中心血库建设。三是改造提升县城市政道路。完成县城老城区6条主干道升级改造和一批背街小巷硬底化、亮化建设,建设一批港湾式公交站场,完成县城东出口、西出口改造。四是新建改造一批农贸市场。完成水岸沁园、两渡河、火车站、下泡水等农贸市场和石材五金专业市场建设,改造眠牛形、果园新村农贸市场,有效解决“马路市场”问题。五是持续强力推进县城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城市“六乱”、建设施工扬尘、交通拥堵等问题,新建若干个公共停车场,推进智能停车系统建设,合理设置户外停车位,缓解停车难问题。六是提升交通安全水平。完成村道窄路加宽316公里、生命防护工程270公里和G205线、G236线安全保障工程;完善县城红绿灯和交通标识;启动龙江大桥建设;完成16座危桥改造任务。七是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城市棚户区改造住房190套(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351户;按有关规定,城镇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457元、206元提高到503元、228元;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分散供养水平,分别从每人每月1450元、880元提高到1560元、95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年1800元、2400元提高到1890元、2520元,提高5%;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130元,提高8%。八是实施环卫基础设施提升和“厕所革命”行动。新建和改造一批垃圾中转站、果皮箱,购置一批环卫设备;新增和改造一批县城、墟镇、旅游景点的公共厕所。九是实施农村适龄妇女(35—64岁)“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检查;落实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政策。十是大力扶持创业就业。完成县劳动力市场综合服务大楼和社保经办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加快科技孵化器和“创客小镇”建设,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创业培训200人以上,促进创业300人以上,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

七、守规矩,促执行,全面推进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勤勉尽责,干事创业,提高行政效能,打造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强政治建设。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政府的一切工作,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记“五个必须”[24],坚决反对“七个有之”[25],提高政治觉悟,强化政治担当。

打造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加快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和合法性审查机制,完善县镇村法律顾问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度建设。推进法治龙川建设,落实依法行政责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其各项决议决定,定期向县委、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严格决策程序,让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

打造活力政府。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县级统筹、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重点推进“证照分离”和网上审批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流程,精简企业投资项目前置审批程序,实施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实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破”“立”“降”并举,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国有林场、国企国资改革,深化零基预算、财政资金项目库管理、财政投资评审改革,完成行政许可清理,为发展厘清障碍。

打造有为政府。加强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和资源性收益管理和监管,增强财政统筹能力。大力盘活存量资金,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加快专项资金支出进度,强化预算的均衡性、约束性,推行财政性资金绩效管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效应,积极培育税源。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强化政府债务和国企债务管控,完善政府性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和分类管理。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机构杠杆率控制在合理区间。建立金融风险防控机制,着重做好防范处置非法集资、互联网金融风险等工作。

打造务实政府。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把抓落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龙川发展大局,创造性开展工作,以目标倒逼任务、以时间倒逼进度、以督查倒逼落实,确保重大决策、重点工作、民生实事落到实处。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监察。健全问责追责制度,对“懒政怠政为官不为”坚决问责。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推动“代办制”向“包办制”转变,确保各项政策和任务落到实处。

打造廉洁政府。扎实推进“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持之以恒纠处“”,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政府投资项目决算管理,突出重点领域的监管。扎实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政务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人民呼唤新作为,时代赋予新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埋头苦干,立足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为决胜小康、率先振兴、同步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名词注释

1.八抓八促:抓交通建设,促区位更优;抓产业共建,促工业更强;抓扩容提质,促城市更美;抓转变方式,促农村更富;抓绿色崛起,促生态更佳;抓共享发展,促民生更实;抓精神文明,促风气更好;抓对口帮扶,促发展更快。

2.河长制: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3.“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水体污染。

4.三院:县光荣院、敬老院、福利院。

5.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6.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7.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8.两学一做: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9.八项规定: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要改进新闻报道;要严格文稿发表;要厉行勤俭节约。

10.: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11.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12.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3.两个河源:现代河源、生态河源。

14.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5.项目四率: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投产达产率。

16.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7.三城两区:“高铁新城”、“泰嵋新城”、“幸福产业新城”、“龙川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佗城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18.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

19.六乱:乱搭建、乱停放、乱摆卖、乱拉挂、乱贴画、乱吐扔。

20.三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

21.五大治污工程:工业减排、燃煤控制、扬尘管控、机动车尾气达标、环境监管五大工程。

22.两项补贴:重残护理补贴与残疾人困难生活补贴。

23.三馆合一: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三馆合一。

24.五个必须: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

上一篇:小学校园治理汇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小学两刚工作汇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