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时间:2022-09-07 02:09:59

体育史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摘 要:采用文献和逻辑学方法,综述了国际体育史研究发展趋势,分析了当 代体育史的新动向。研究着重对国内体育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近10年:我国体 育史学研究有新变 化、新发展和新突破;主要表现在著作、教材的出版和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学术队伍年青 化;国际学术交流增多等方面。从目前我国体育史发展现状来看,体育史研究的“间歇期” 基本结束,体育史新一轮研究热潮即将到来。

关键词:体育史;国外体育史;中国古代体育史;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8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3-0007-05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the Sports History Study

WANG Junqi

(Sports College,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63,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sport is summari zed and the new trend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sport is analyzed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It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f domestic sport history and conduct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it.

I t concludes that there have been new changes, new development and breakthroughs

in the study of China's sport history over last decade, which are manifested in

the diverse of publication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you nger academic team and the increase of academic exchange at international level

and so on.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sport history, the “ interval period" of the study of sport history has generally ended, and a new ro und of study boom is just around the corner.

Key words: sport history; foreign sport history, China's ancient sport h istory; the development trend

体育史是研究体育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 属社会科学的范畴[1]>。因此,时刻了解、掌握当今国内外体育发展现状以及体育 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寻找体育发展的新规律,并将它们记录下来,这都是体育史研究的重要 任务。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史的研究一度兴盛,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随着社 会的发展、经济浪潮对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中国传统历史学出现了空前“危机”。体育史 学同样从“兴”走向“衰落”。体育史界对这种现象也进行了分析与反思,乐观者认为体育 史研究滑坡是体育史发展的“间歇期”,消极者却表现出手足无措、惶恐不安的情绪。经过 几年的认真反思和艰难的寻找出路,体育史学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型,在研究方法上引入其它 学科的经验,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著作方面有体育文化史、图文并茂的体育史、民 俗体育文化史、体育断代史,研究成果多种多样、层出不穷,体育史学研究新一轮的兴盛已 经到来。

1 体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德国人菲特在18世纪第一个以世界的眼光对体育史进行考察研究,著有《体育史稿》一书。 同时代的吉勒施(Giles)在其《支那的蹴鞠和马球》一书中,对古代中国的足球和马球游 戏进行了考察研究[2]。在菲特之后,19世纪下半叶德国又涌现了巴龙(Baron)、 伊泽林(Ieslin)和沃伊勒等体育史研究者。进入20世纪以后,德国在体育史研究方面开始发展起来,如1926年波根克编写的《各民族、 各时代体育史》。到上世纪50年代之后,德国体育史逐渐走向兴盛的局面。德国学者普菲斯 特撰文写道:“在德国,‘体育史’与运动医学和教育学一样是历史最悠久的体育学学科。 19世纪50年代,体育史就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在本世纪20年代‘体操运动’空前高涨时期, 历史作为加强这一运动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受到一定的重视。”……然而,那时的体操或体育 史距一门学科还有很远的距离。体育史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德国大学是在20世纪60年代,它是 伴 随着体育教师的教育学位出现的。今天,在德国约有70所体育科学学院或研究所,其中只有 5所设立了体育史教授职务,但从事体育史研究的学者很多。德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 约有70名会员[3]。但在总体上看,德国体育史的研究,主要兴趣是放在对各种形 式的 体育和它们的组织、运动项目和杰出人物或体育和身体锻炼教育功能的研究上,与中国体育 史学者对古代体育研究的兴趣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德国体育史研究更看重眼前的体育发 生 、发展,而且试图把体育史与医学和健康结合在一起,即对“身体文化”有独特的研究。如德 国的体育史学者贝特(Bette)1989、1992年提议,用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设 计的社会系统的理论来解释欧洲文明过程中的身体文化的变革。德国体育史学者 们认为,理论研究方法能用于重建身体和体育历史取决于研究目的,这不仅仅是写一部身体社 会学的事,是要通过对身体的思考来丰富社会学的许多重要内容。“研究工作应该‘把身体 带回到’历史特别是体育历史之中”[3]。这一点与我国体育史重历史考证、对古 代体育 挖掘刨根溯源的研究确实是大相径庭。英国体育史研究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国家,约在1988年,英国威廉姆斯•J•贝克(Wil iam Baker)就曾宣称英国体育史的学术时代已经到来。当然,英国的体育史在上世纪70年 代之前也是被人们关注的,研究也是零星、分散的。英国学者杰弗里•希尔认为“直到70年 代才出现了能称得上是‘严肃’历史的著作”。他认为这一时期“是英国体育史转变到新的 历史发展阶段”。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战后一段时期内,社会和教育 方面的改革使一些大学中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学者,他们对大众文化和劳动人民的历史“具 有比老一辈人更强的责任感”[4]。英国这一时期体育史学代表人物贝克对当时英 国体育史转型进行了概括说:“作为社会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英国体育史已经开始发 展到成为一门有内在自觉性的学科,能够动态地适应经济运作的内在规律、阶级分化和冲突 、一般民众和社会名流、文化的继承和变化以及社会学、人类学的观念和传统的研究分析方 式”[4]。尽管一个鲜明的社会史的分支已经无可争辩地产生了(杰弗里•希尔语 )。但英国人则认为这一时期在体育史研究领域还有许多空白,主要是“体育与文学”、“ 妇女在体育运动中的定位”以及英国体育在全世界范围尤其是在南美洲的传播等方面。到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即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期的一段时间,英国体育史开始填补了贝克所说的 部分空白。其中发表了大量著作,而且出现“专业和业余的历史学家们所进行的广泛活动” ,使研究队伍出现空前强大,在这支研究队伍中也存在所谓“学究派”和“实干派”,英国 体育史界的“学究派”号称为“严肃”的历史学家,这一点与中国现代体育史学者很相近, 而英国体育史中的“实干派”却重在当代,并对“学究派”的那种“不接触历史的主流,却 在恣意发挥他们看似神奇的技巧”提出质疑,于是“实干派”们又被称为“创建体育史”的 学者。约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英国体育史学科已经确立了社会地位,杰弗里说:“ ‘ 正统’的历史学家对体育史研究人员极其怀疑的日子也已经过去了,大概也只有理杰德斯在 最近一次对英国体育史发展的总结中对于体育史已经成为正常的学术学科表现出低论调”。 尽管八、九十年代,在英国大学里缺少有关体育历史的课程,在研究上也有不少技术性的困 难。但是,“我们也没有理由再来争论体育史是否已经成为一门明确的、恰切的学科”。英 国学者杰理查德•霍尔特(Richard Holt)在1990年编辑出版的《现代英国的体育与劳动阶 级》论文集,该文集鲜明地指出了英国体育史学科的建立和存在。该文集谈到英国体育史研 究的总体目标,通过多种形式例证了当时英国体育史实际活动的一些主要特点。从文集中可 以看出,英国当时有关体育史的正式记载和个人著述都相对不多,其体育史研究特点是从底 层建立起对历史的研究,强调劳动阶级体育活动的多样化特点。该文集还提到英国人研究体 育史的习惯问题说“习惯上的老传统是考虑重大成就和主导性风俗习惯的发展,这已经使得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把体育著作写成“伟大学校”的奇怪现象。现在,英国体育史学家们紧随曼森、贝克、沃尔温及其他人之后,已经坚定地站到了“在社 会历史中引起重大争执和思虑的体育史这一边”。从中可以看出,英国体育史研究在80年代 末、90年代初是一大转折,其转折就是从过去重民间体育风俗、重对重要人物撰写的学术转 到 重视当代社会历史上来,转到人民大众观注的体育问题上来,比如对英国足球史形成与发展 、当代足球对英国社会、人民健康、休闲、娱乐相关问题的研究特别关注。如果要与中国体 育史作一比较的话,英国当代体育是偏重对影响重大的少数体育项目的研究,以及休闲消遣 对社会控制的关心,并对这些项目试图作出重新塑造。而中国体育史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 比英国人要宽泛得多(但近年中国体育史开始关注当今社会体育问题了)。在亚州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在体育史方面的研究最引人注目,成果也不少。日本、韩国 在体育史研究方法上与我国相似。从日本体育史研究与韩国体育史研究比较来看,日本学者 对近代体育史研究上更多关注,而韩国在民族体育史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究;日本在东西方体 育史研究上更有兴趣,韩国则在武术史研究方面高于日本,这种不同从近年东北亚体育史论文 会议中可以看出端倪。程士钧在《中外体育文史研究的差异》一文中对此有较全面的分析[5]。从近几十年国外体育史学研究总体上看,西方体育史学发展表现出两个主要趋势 :一个 是 体育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成为社会、文化和历史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平台;另一个是体育 史学研究成为当代体育服务的平台,把重身体文化史研究摆在较重要的位置,主张面向当代、 服务于大众成为西方国家体育史学科研究的特色。亚州体育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日本、 韩国等少数国家,而且在研究方向上基本相近,但中国体育史学在古代体育、武术史、体育 思想史、体育文化史研究方面有明显优势,但对亚州体育史的研究却不够重视。国外体育史研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 随着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学科发展,学术研究领域的 扩展,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体育史学的创建与研究 ;2) 学术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上世纪英、德等国大学教师的积极投入体育史研究, 出现了业余和专业学者两个学术群体的合作,甚至出现历史学家也参加到体育史的研究中, 这对西方体育史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一个推进;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 家在体育史学科地位的争论中,发表和出版了一些重要成果,对西方体育史发展影响也很大 ;4) 随着国外体育史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强,促进了各国体育史研究水平的普遍提高。

2 国内体育史研究的进展(1980-1999年)

相对欧洲国家而言,国内体育史研究起步较晚。虽然1919年郭希汾先生的《中国体 育史》一书是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开篇之作,但该书却没有完稿。1926年郝更生的《中国体育 概论》一书却是英文稿,上世纪30年代后出了几部关于世界体育史的著作,但对国外体育介 绍的很不全面。解放前体育史学整个研究是零零星星、散兵游勇式的,根本没有成为学术气 候。解放初至1960年前后,体育史研究刚刚迈出步伐,就遇上史无前例的“”, 学者们研究的热情突然冷却了。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体育史研究才出现了真正的学 术“春天”。下面简单介绍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和特点。

2.1 研究领域的拓宽,队伍空前壮大 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体育科学报告会,在入选的论文中,体育 史研究的论文数量名列前茅。1983年我国唯一的体育史刊物《体育文史》(2003年改为《 体育文化导刊》)作为双月刊正式出版发行,同年还举办了全国体育史教师暑期讲习班,这 对体育史研究向教学单位发展是一次大的推动。北京体育大学(原北京体育学院)于1983年 正式成立“体育史教研室”,开设了中国体育史、世界体育史、竞技体育史、武术史、体育 管理史、奥林匹克运动等6门课程[6]。还有多篇体育史论文、多部著作、教材面世 ,如1989 年,谷世权和林伯原编写的第二版《中国体育史》教材(分上、下册)由北京体育学院出版 社正 式出版,此书还获得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还有林伯原编写的《中国 武术史》和孙葆丽编写的《世界体育史》,使北京体育学院成为我国高校体育史研究的领军 之一。八、九十年代,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更是异军突起,人才济济,成果辉煌,不仅成 立了我国第一个体育史研究所,还编印《体育史文集》和《体育史论文选集》、《中国近代 体育史简编》、《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等一批著作和教材[7]。在体育史研究领 域深度、广度的拓展和研究方法上都有不少创新。

2.2 重要研究成果举隅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家体委体育史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体育文史刊物的创办, 体育史学术会议的增多,学术队伍空前壮大,与国际联系的拓展,一些地方体育史志编纂也 在进行中。在这样一种学术氛围下,学术交流得到加强,学者的研究领域普遍拓宽,特别是 对历史文献的材料、方志的材料、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材料的收集和运用得 到加强,因此出现了大批体育史著作的出版。如1983年徐永昌的《中国古代体育》;1984年 荣高棠主编的《当代中国体育史》,同年有林思桐的《中华体育五千年》和李季芳等《中国 古代体育史简编》出版;1985年习云太的《中国武术史》;1989年何启君、胡晓风等《中国 近代体育史》、郑振坤的《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钢要》、李宁的《中国体育之谜》;1990年 毕世明的《中国古代体育史》,同年有颜绍泸、周西宽的《体育运动史》、陈昌怡、谭华的 《古代体育寻踪》;1993年乔克勤、关文明的《中国体育思想史》,同年有王俊奇的《近现 代二十家体育思想论稿》;1994年苏竞存的《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1996年刘吉主编的《 中华体育文化五千年》、任海的《中国古代体育》;1997年刘吉主编的《新中国体育史优秀 论文集》,同年有翁世勋的《二十五史体育史料汇编》、徐家亮的《中国古代棋艺》;1999 年伍绍祖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熊晓正为常务编委,地方卷),同年有 苏肖晴的《新民主主义体育史》。由上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既有“官修”体育史,也有不少“私家”体育史著作,更有综合性 的通史著作,都反映了该学科的总体研究水平。作为体育史综合研究成果,《中华体育文化 五千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堪称两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后者在《当代中国体育史 》和《中华体育文化五千年》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体育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中国 体育体系的特点,每篇、章节按该时期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并按中国体育学体系内在逻辑 关系阐述了新中国体育史学的发展。在材料的发掘、内容的开拓和论述的深化方面都有新的 创获,不仅代表了这一阶段体育史研究的水平,它的出版填补了体育史的一个空白,在相当 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研究偏重古代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体育史研究成果颇丰,意义重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 学 者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到一起,也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体育史理论研究和实践 探索;2) 对中国体育文化进行了很好的推广,使国内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入;3 ) 为我国体育史课程建设与开设打开新局面,为体育本科教育做出了贡献;4) 培养了一支 较强的体育史学骨干力量,推进了体委系统各级文史领导机构的成立,活跃了我国体育史的 学术气氛;5) 系统地整理和发掘出大量古代体育文献,发表的文章、论著的数量较多,观 点丰富,从而为我国体育史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近十年,体育史学的新发展、新突破

进入21世纪,整个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向外开放的门户打得更开,西方思想、文 化如潮水般泻涌而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历史学出现 了“危机”,体育史学也同样发生了不小变化。从课题总量、研究人员总量、论文总数的统 计上看,体育史学有明显衰退现象,但是这也是短短几年的衰退,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体育 史学者面临困境,并没有放弃自己爱好的学术,而是敢于面对现实,面对困难,找差距,寻 出路,终于在短短几年的“冷清”之后(有学者把体育史这种现象称为“间歇期”)又出现 了体育史繁荣的局面。从2000-2008年这一阶段,体育史研究的方法,除继承过去传统方 法外,还借鉴不少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且又有其它学科学者的加盟,于是出现了体育史研究 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态势,以至形成体育史研究的新领域或新的生长点,如人类学、民族 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地理科学……的引入和加盟,都给体育史研究增添新的活力 ,使体育史重新出现“百花争放”的新局面。

3.1 著作、教材的出版

这一时期,作为纯属体育史的著作仍不断面世,但这些体育史著作与以往有所变化,对旧版 体育史的改版,加强了对史料的辨伪和纠偏,增加了新的史料(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体育史著作与以往(八、九十年代)有所不同,如谷世权2003年出版的 《 中国古代体育史》与旧版相比,史料更为丰富,通俗易懂。也有的学者在旧版体育史著作的 基础上,插入不少图画,如刘秉果的《插图本体育史》,该著作以运动项目为编章排序,在 一些古代体育项目史料上有所增加,配上多幅图画,使人感到面貌一新。谭华的《体育史》 主要注重从本科教学的应用角度出发,不仅有史料的丰富和全面阐述体育历史的同时,突出 了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变革,利于学生树立整体的体育观,为体育史教材的建设写下了很重 的一笔。除上述之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学者引入其它学科知识,结合体育历史撰写出版了一批著作 (表2)。 从表2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体育史学者开始引入其它学科知识,从学科交叉寻找体育史研 究新的突破口,而且相当部分著作是从文化史的角度论述的,如易剑东的《体育文化学》, 就是体育史学与文化学的互相渗透,正如他自己在书的开篇所言:“人类认识体育文化的历 史几乎与体育文化本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早期的娱乐、艺术、军事、教育、医 疗、宗教等有关文献中,在岩石、壁画、画像砖、浮雕、丝绢上 刻、书写的图像里,甚至 在各类谱牒、族志和县志、乡志、村志中,体育文化的遗存也依稀显现”[8]。作 者出于这 样一种对体育文化史的认识,抱着弘扬体育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完成了这部著作。还有卢元 镇、韦晓康、杨向东、王俊奇的几部著作,都是把文化学引入体育史的典型代表作。这一时 期,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被大多教学者所掌握,占有资料变得更加快捷、方便、全面,加上与 国外体育交流的增多,近年插图本体育史的出版也成为体育史研究的一个特色,这方面有刘 秉果的《插图本体育史》,有李润波的《中国体育百年图志》,而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崔乐 泉研究员所做的工作,据笔者所知,崔乐泉近十年出版个人和参编著作就达十多部,其中 最有特色的是以图说史,就以他2007年出版的《图说中国古代体育》一书来说,这部著述插 图多达440幅,如此多的形象资料收进其中,是以往的体育史学著作中罕见的。该书以史实 说话、广征博引,从原始社会到民国时期,涉及面很广,可谓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以图文并 茂方法研究中国体育的史学专著。另外还有不少武术史的研究著述,由于武术成为一门与体 育史并列的二级学科,这里就不列入。表2所引的其它著作,都写得十分精彩,因文章篇幅 有限,就不一一评说了。

3.2 国际学术交流方面

近十年,我国体育史学科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基础 上,在对传统史学研究的同时,积极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进行国际性的 学术交流,吸取各国体育史新的研究成果成为新的走向。1999年8月3日-8月6日,由东北亚体育史学会主办、韩国体育史学会承办的第三届东北亚体 育史学会学术会议,在韩国汉城大学举行。来自东亚4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史学界的专家学 者共150人,中国学者21人,占会议人数的1/7,这不仅对体育史学术研究有利,同时对中国 体育史学会的组织建设和地位的增强也都非常有利。2001年8月3日―7日第四届东北亚体育史学术大会在我国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会议上宣读论 文131篇。中国学者占61篇,占近1/2,中国学者宣读的论文不仅水平高,而且涉及面也很广 , 体育史理论有32篇;学校体育、体育和竞技、养生和健身、武术文化、奥运和亚运史、体育 文化和历史的论文有25篇,其它还有民俗类2篇,体育博物馆和文史考证类等。孙越在《东北亚体育学研究十年综述》一文中,对1994-2003的近10年里东北亚体育史学会 举行的5界学术会议进行了分析,认为2001年第四届到2003年的第五届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发 展高潮。她还分析说,对体育现代问题的探究,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体育学者走在东亚其它国 家的前面。中国申办2001年第四届学术会议时,确立了“体育与社会进步的主题”,标志着 东北亚体育史学对体育现代化研究新高潮的到来,也标志着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现代化的到来 ,并且中国大陆重视体育的现代化和奥林匹克的研究是特色之一[9]。不难看出, 我国体育 史学界在东北亚体育史学术活动中是十分活跃、非常积极的,为东北亚体育史研究及其发展 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2003年9月还参加在意大利召开的第7届国际史学学会大会, 同年还有学者参加了在希腊召开的第8届欧洲体育史国际会议;2005年我国还在北京体育 大学举行了“2005年中国首届女性与体育文化国际论坛”,到会的有世界知名学者、体育史 学者、教授,会议中英文不同场次的报告,得到了国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国际交流活动,不但使体育史学者逐步与国际体育史学科接轨,对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有 很大的促进,吸取全球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体育史研究的新方法、新 思维,使体育史学研究呈现更加活跃的态势和更强的生命力。

4 中国体育史学发展的前景展望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体育史研究虽然也遇到一些挫折,出现过短暂的滑坡现象,学界称之 “两个高潮的间歇期”,也称为“史学危机”。但总体上是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有过辉煌 ,出现过“盛世修史”的局面。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这是体育史 学发展的又一个机遇,针对目前我国体育史研究现状,提出几点展望:

4.1 在研究领域方面

体育史传统研究领域的主要地位将打破,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将成为体育史研究新特点, 单一的研究也将让位于综合研究。现实意义强的体育史、体育文化史研究将进一步升温。在 体育史研究中,传统的领域虽然广阔,但大都已不再是处女地,特别是有新领域随着时代的 变化,已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他们昔日的主要地位要被现实意义强的领域取而代之,只有加 强新陈代谢,去旧变新,体育史学就有更大的发展。

4.2 在研究方法上

体育史学研究将引入科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甚至经济学等学科 理论与研究方法引入体育史学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今后体育史学研究以考 证、求真的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坚持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互补 、传统研究与新史学互补的原则,力求使研究得以深化,将成为体育史学研究的又一特点。

4.3 处理好“新”与“旧”是体育史转型的焦点

改革开放以后,史学界用新“范式“发表了不少具有新观点、新思想的论著,新、旧范 式的不同在于对待近代史是用“现代化”视角,还是用“革命史”的视角看问题。经过近二 十多年的思想认识与转换,体育史方法的“新”与“旧”的转换已得到明显改观。然而,新 的矛盾又出现了。近些年,在对待体育史的研究内容,尤其是对古代体育史的研究上,有句 贴切的话就是“喜新厌旧”的现象严重,所以首先要改变观念,正确认识新与旧的问题。谷 世权先生在《我国体育史研究工作的历程、现状与前瞻》一文中分析说:“体育史研究工作 似乎也存在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满足现状,如认为体育史(尤其是中国古代体育史) 似乎已没什么可值得研究的,选题较难,研究者渐少;另一种是急于求成,缺乏深广的史料研究 和考证工作,文章内容显得空泛”[6]。这一分析可谓一针见血,这确实是目前 我国体育 史学的一个弊病。史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刘知几在《史通•自述》一书中曾说过:“失其书 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天道,下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事实上,在体育史 的研究内容上,还有许多研究空白点,比如对古代体育断代史、体育文化史、体育民族史、 体育社会史、体育民俗史……诸多方面都有待我们去研究。过去我们总担心钻古书堆跟不上 时代,可是现在的情形是钻古书堆的人太少,都是快餐式的写作。体育史学老一辈静坐书斋 数十年那种执迷的追求、不断进取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永远是可贵的。

4.4 体育史研究新生力量将出现

近年随着我国几所重点体育学院招收体育人文、体育史博士,这些博士在老一辈体育史 学者的精心指导下,发表了一批有较高水平、有新见解的学术论文,这批新人的特点是具 有为科学和真理而献身的勇气和精神,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改革精神,也熟悉新名词、新概 念、新方法,有新的知识结构。我们相信这批新人将担负起新的历史重任,在迎接全球化这 一新的挑战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5 结 语

在汹涌澎湃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在中国社会面临新一轮的文化转型中,传统文 化正在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传统的东西或者迅速消失,或者严重变形,达到了令人触目 惊心的地步。传统的东西,无论用得着的或看似用不着的,都不能轻易丢弃。传统的东西一 旦失去就不能再生,在这个问题上,切不可患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短视症。因此, 在观念上,要树立传统历史观转向进化的、文化的和唯物的历史观;在研究内容上,要从过 去偏重政治的转向面向民众的;在研究任务和目的上,要进一步解释体育史在人类社会发展 的作用与地位,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历史;在方法上,应由传统治史的方法向科学的多学科交 叉的理论与方法转型。我们要认识到,体育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是中国社会转型对体育史 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体育史学自身在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必然趋势。 体育史转型应该是具有丰富和深化的特点,要坚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史学道路。

参考文献:

[1] 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

[2] 潘华。德国的中国体育史研究述评[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61-62.

[3] 格尔特鲁德,普菲斯特,刘岳冶译.国际体育史研究的现状、问题的前景[J].体育 科学,1997(1):87-90.

[4] [英]杰弗里•希尔.英国体育史―后现代主义的未来[J].体育文史,1997(4): 50-52.

[5] 程士钧.中外体育文史研究的差异[J].嘉应大学学报,2001(6):105-106.

[6] 谷世权.我国体育史研究工作的历程、现状与前瞻[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 :58-60.

[7]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研究所.体育史论文选集[M].成都:成都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 :1-2.

[8] 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

[9] 孙越.东北亚体育史学研究十年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4(11):49-52.

上一篇:时尚体育的成因及文化心理机制分析 下一篇:奥运会对北京市民幸福指数相关指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