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儿童文化中幸福成长

时间:2022-09-06 11:25:04

让儿童在儿童文化中幸福成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教育不仅仅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追求幸福人生。那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呢?我们大连市实验小学认为,必须要从儿童文化的视角出发,让儿童在儿童文化中幸福快乐地成长。儿童文化是儿童内隐的精神生活和外显的文化生活的集合,基于儿童文化观的教育强调:儿童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尊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想法,顺应儿童的天性。只有尊重儿童生活,立根于儿童天性的教育,才有可能超越儿童的自然状况的生活,才有可能使儿童教育取得好的效果,才能促进儿童的长远发展。

一、创造多彩游戏,浸润儿童文化

在儿童文化里,游戏精神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儿童的所有活动中,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核心。基于此,我校一方面为儿童游戏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一方面发挥成人的才智,为儿童游戏注入了新的活力。

1.在想象的游戏中,感悟童趣。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是异常丰富的,一根木棍他可以想象成奔驰的骏马,也可以想象为杀敌的刀枪,这些都是儿童特定的文化。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游戏时,以诗性想象为切入点,关注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如玩“学做”的游戏,让学生想想,有什么样的玩法?是怎么保卫祖国的?他们要掌握哪些本领,他们是怎么英勇杀敌的?当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一种新形象时,老师帮助学生通过有效的形式把完整的形象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游戏的快乐。

2.在拟真的游戏中,升华童趣。胡塞尔说:“对生活在梦幻世界的幻想家来说,我们不能说他把虚幻当做虚幻,确切的说,他已经修改了真实性。”例如:学生在玩“猫和老鼠”游戏时,当“猫”抓到“老鼠”时,“猫”带着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而“老鼠”却是一种害怕的、无奈的情绪。汶川大地震后,学生玩起了“医生抢救伤员”的游戏。游戏中“小医生”细心、耐心地为“伤员”包扎伤口,一边为“伤员”打着“吊水”,一边还在嘘寒问暖,轻声地安慰着“伤员”;“伤员”也是一边皱着眉头,一边努力地配合着“医生”。学生有着丰富的幻想,他们就是从游戏的虚拟情境中获得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的。

二、创生绚丽课程,滋养儿童文化

瑞吉欧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内容是由儿童的兴趣和自发探索的需要来决定的,教师应成为儿童的研究者、引路人和合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我校以大课程观为指导,按照“和谐发展,适性成长”的办学理念整体建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1.在兴趣课程中,还原童真。自“十五”以来,学校不断扩大校本课程开发规模,从艺术到体育,共有7大门类80多门的兴趣课程。每学年伊始,学校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向学生列出课程菜单,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兴趣课程。每到周五下午,全校同学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每一间教室都变身成了孩子们发展特长、快乐探究的实践场。高年级哥哥姐姐与低年级学弟学妹一块探究,在自由组成的小组内,一起学习剑道、一起探究科学奥秘、一起编花……在校内师资不够的情况下,学校从社会引进资源,知名艺术家、资深专业人士带着孩子们走进更高层次的艺术活动中。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小艺术家的现场展示与鉴定活动,让学生在兴趣课程中快乐遨游,幸福成长。学生的个性在兴趣课程中得以彰显,学生的能力在兴趣课程中得以培养,学生文化就孕育其中。

2.在节庆课程中,绽放童真。根据学校的整体教育规划,我们把具有教育内涵、深受学生喜欢、形成固定仪式的日子定为学校的特色节日。在大连实小,孩子们都愿意过节,不仅节日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日新”开学节(8月)、“博融”阅读节(7—9月)、多彩艺术节(10—11月)、“博贯”英语节(12月)、“创新”科技节(2—3月)、“激情”足球节(4—5月)、“阳光”健体节(5月)、“养德”儿童节(6—7月)……每个节日都给有不同特长爱好的同学提供了展示和锻炼的舞台。特色节日,已经成为弥漫于全体老师、学生和家长生命之中的精神文化,成为全校精神引领的号角。

3.在社团课程中,发展童真。学生社团是校园里的学生组织,是在校本课程普及基础上的高位引领和发展。蓝梦艺术团、红领巾社团、五环社团、清风宣讲团、清韵快乐操团队……各社团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丰富着学生的业余生活,展现着学生的精彩: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留下了孩子们矫健的身姿;舞蹈室、合唱室里孩子们优美的舞姿和歌声总是使人陶醉;二胡、古筝、琵琶、扬琴、竹笛等奏出的悦耳乐曲在校园中回荡……所有这一切不仅仅带给孩子们艺术的熏陶,更是充实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影响着儿童文化的生长。

4.在网络课程中,丰富童真。数字博览馆是孩子们的另一个现代化无声的活动世界,为更多的孩子深度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数字化的展示舞台。只要点击学校的大馆,多姿多彩的儿童世界就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历史、汽车、武器、服饰……孩子对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搜集各种相关信息,分门别类放进自己的博览馆。有的馆中还呈现精彩的达人秀表演,或摆个造型,或高歌一曲,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让阳光与自信、多元与大气、儒雅与博学成为大连实小学生的特质,并成为学生文化的主流。

三、打造激情课堂,张扬儿童文化

观察诸多的教学现场,我们不难发现: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表现通常都会积极生动,其思想、思维、情感和身体都处于积极亢奋的状态。反之,凡是教师为主角、学生当配角甚至道具的课堂,往往缺乏活力。所以我们认为:高明的教师必定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教学的第一要义,通过兴趣导入,搭建自学探究平台,组织讨论交流,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台阶,一步步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寻找知识的神秘奥妙。我们依据冷冉情知教学理论启动了“激情课堂开发的实践研究”。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激情课堂主要有以下特征:

1.内源性。主要针对教育对象意志品质而言。我们认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内化。而要“内化”,就必须唤醒主体潜在的探究欲望,找准课堂知识结构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2.启思性。主要针对教育对象认知品质而言。激情课堂是以启蒙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稳定而又清醒的问题思考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突出思维过程,展现思维策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用批判、求异的眼光观察问题,用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体验实践来解决问题。

3.灵动性。主要针对教育对象情感品质而言。教学是教与学的多维互动活动,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认为激情课堂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更强调课堂的创新和开发过程,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4.创生性。基于以上三个特征,我们倡导激情课堂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创生性。激情课堂随时召唤着师生智慧、才能的涌动与勃发,使师生的创造力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生成与展现出来。

在充分认识激情课堂特征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摸索,提炼出激情课堂开发的重点策略:以目标导学精化课前设计,倡导问题纽带式课中点拨,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积累,注重教学做合一活动体验,恰当运用多媒体有机整合,营造多维互动的宽松氛围,巧用动态性资源生成亮点,激活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此外,我们还归纳出激情课堂开发的一般策略,如: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提出合作学习的讨论话题,启迪心智乐于探索的内驱策略,点燃创新火花的机智引导,强化拓展延伸的灵活运用,建立课堂效果的反馈机制,采取真情激励的多元评价……总之,围绕课堂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我们以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依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择若干对应策略,进而达到“八让”目标:疑问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解,课本让学生读悟,见解让学生发表,课内让学生实践,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总结,拓展让学生运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思,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孙荣君,辽宁省大连市实验小学校长,116011)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 下一篇:儿童公民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