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子独立一回范文

时间:2023-10-20 01:16:30

让儿子独立一回篇1

一项对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

美国一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超常儿童进行长期的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方面,成就卓著者都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

因此,事实证明,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独立性、自制力、坚韧性等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

然而我们不是不了解自立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自立,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机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我自己有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下。

1.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想要自己做的要求得到支持和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会出现否定自我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孩子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的鼓励和支持。

0~3岁正是孩子独立性初步建立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如果他的行动受到干扰或是阻止,会挫伤他的自尊心和独立性,从而对成人产生依赖。跳跳1岁多时,就喜欢自己拿勺子吃饭,吃得满脸满衣服满地都是,爸爸看了觉得很脏,总想去帮忙,都被我拦住了。跳跳穿衣服更有意思,一开始分不清前后,但每次他自己穿上衣服后我都会先表扬他:“跳跳会穿衣服了,真棒!”跳跳会表现得非常开心和自豪,继而我会引导他,“衣服上有老虎的一面是正面,没老虎的一面是背面,老虎天天睡在跳跳的肚子上,保护跳跳,跳跳是不是感觉很安全啊?”这样一来,跳跳就学会了怎样分清衣服的前后。从1岁半左右,跳跳开始自己穿衣服,到3岁时,他已经自己管理自己的衣橱了,并且自已挑选衣服自己穿。

2.尊重孩子

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可能源于家庭氛围和职业原因,我跟孩子说话一直很委婉温柔,喜欢用商量的语气跟孩子说话。孩子的爸爸是个军人,跟我恰恰相反,语气强硬,态度粗鲁。有一次,他爸爸带着孩子回四川老家,回来后跳跳吃饭很不老实,他爸爸生气而又略带炫耀地说:“你在爷爷奶奶那里吃饭都这么乖,怎么现在不乖了?”儿子一下抽泣起来,跟我告状,原来在四川时,爸爸每天都拿着一根棍子,在众目睽睽下逼着儿子吃饭!爷爷奶奶也在旁边帮腔,孩子害怕得不得了,才乖乖吃饭的。这种威逼式的管教,只能一时吓着孩子被迫接受,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而且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他对身边的人没有安全感,不再单独跟爸爸到任何地方,也不喜欢跟爷爷奶奶独处,到哪里都要我陪。

3.不过度保护孩子

有段时间我出差不在家,考虑到老公不会带孩子,我们把孩子送到了外公外婆家,当我们把他接回来的第一天,他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走在路上突然不走了,要大人抱。我让老公别管他,“你自己走,我们带你去玩,你如果不自己走,就躺在地上吧!想什么时候起来就什么时候起来。”说完我们就走了。他见我们来真的,赶紧爬起来,一边哭一边追我们。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用这种方式要挟我们。有一次,他从外面回来,鼻青脸肿的,还自豪地对我说:“妈妈,我摔得头破血流(孩子很喜欢用成语来表达)也没有哭,自己起来的!”

我当即表扬了他,但提醒他下次要注意安全。

4.大人要适当示弱

“示弱效应”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心理效应, 大人适当示弱,更能拉近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增进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同时,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他的自信心。

跳跳从会走路起,几乎没让我抱过。那是因为有一次,我的胳膊很疼,我告诉他:“是妈妈一直抱你弄疼的。”从此以后,跳跳就不让我抱了。有一次从超市回来,我拎着一口袋东西很累,跳跳还主动提出:“妈妈,我来帮你拎东西。”于是他硬是拎着一大袋东西气喘吁吁地回到了家。上楼梯时,我发现跳跳通常爬到二楼就要爸爸抱,于是有一次我灵机一动,告诉儿子:“爸爸今天病了,没力气了,你把爸爸拉上去。”老公一听马上配合,装出有气无力的样子,儿子一看,很自豪地,牵着老公的手一步步上楼。这事以后,儿子上楼再不让他爸爸抱了。

5.从兴趣开始培养动手能力

独立性和动手能力、勤劳是密不可分的,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怎么能有独立性,能自立呢?为了防止他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可以用游戏形式来提高孩子的兴趣。

我和跳跳做得最多的是树叶贴画和手工。空闲时,我就带着跳跳到野外拾树叶,然后一起做画,儿子在画上一会儿添上一笔,一会儿用浆糊将树叶粘上,每次做树叶画他都玩得不亦乐乎。我还给孩子准备了一套儿童专用的工具,比如钉子、别针、剪刀、小刀甚至打火机等。在他动手前,我总会先交待他这些工具的危险性,教会他如何操作。这样,他用起来就会很小心,做成一个作品后还很有自豪感。儿子在2岁时就会用打火机了,会自己往插座上插电插头,会用小铁锤,2岁半时还会用水果刀削水果皮。男孩的冒险精神很强,总希望做危险的事情,需要你预先告诉他如何保护自己,学会运用这些工具,才能更好地满足他的探索欲望。

6.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做,还要让孩子独立动脑思考。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地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念书,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往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

让儿子独立一回篇2

幼儿教育; 独立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75-02

在这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孩子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选择问题的能力。一个温顺的工具是会社会所淘汰的。而幼儿期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时期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要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

1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独立动手做事情,还要鼓励孩子独立动脑筋想问题。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得到的就应该让他自己想,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现在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鼓励孩子问问题,但是在给孩子讲知识或者回答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也要给孩子提出问题,让他思考鼓励他动脑筋。例如:孩子问妈妈,为什么立交桥上没有红绿灯?妈妈没有回答他,而是让他想一想马路的十字路口为什么有红绿灯,红绿灯的作用是什么。孩子想了想,自己找到了答案。妈妈这样做就很好,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有问必答,而是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

2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随着其身体的发育,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增强,其了解和探究客观世界的愿望也就越来越来迫切。他们好说好动,喜欢新异刺激,认知活动日趋活跃。于是我们就可以要求幼儿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开始,让他们学着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收拾玩具等等。虽然有时他们吃饭的速度很慢,他们衣服穿得并不是很整齐,玩具收拾的不是很干净,但是我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做主,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的感觉,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独立做事的乐趣,以此来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3在因材施教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之间是存在能力差异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幼儿,我们应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周围世界,并在主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独立意识较弱的幼儿,就相对降低要求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可鄙视,须因材施教。记得我们进行折纸活动《飞机》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能力强的孩子很快飞机的机翼、机身折好,而那些能力差的孩子在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时我们就要求能力强的孩子对着示范步骤图自己探索最后两个步骤的完成飞机拼插,能力强的孩子们就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折飞机的本领,做起了小老师帮助其他幼儿完成折纸活动。所以说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就如画画来说,我们的孩子刚开始对涂色练习不是很能力很强,经常涂的到处都是,后来经过反复的练习,不断的提升要求,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均匀的进行涂色练习了。如果我们对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做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或是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孩子就会产生恐惧心理,然后产生依赖心理,寻求教师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差异及时的调整教学过程与环节,让每个孩子都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性的培养。

4对孩子要放手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失误。只有经历过失败的洗礼才会看见成功的彩虹。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理,让他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有些家长认为幼儿生活中的小事如自己学会穿脱衣服、自己叠被子等等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大人随手帮助就可以,不必让孩子自己去做,就是让孩子去做也做不好,或者认为让孩子做太费神,还不如自己做省力。这些看法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主要是通过逐渐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而发展起来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必然妨碍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从小,一切都由父母包办,孩子感到一切都可以依赖父母,形成一种“安全感”,那样反而容易出大事。

5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教育家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独立性的培养,她说:"教育者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她认为,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如:在选择游戏区域进行游戏时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去选择游戏角色、游戏环节、游戏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在孩子间发生矛盾时,不是作为权威者的来评判谁对谁错,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给予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他们对看到的事情有时都会问上一个为什么?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应注意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探索,来得到问题的答案。在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不必担心失败和批评,可以大胆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而不是教师把答案直接告诉给幼儿。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幼儿,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以商量的语气对孩子发出做事的要求,而不是以命令的口气来要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这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尊重的孩子,大多是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让儿子独立一回篇3

P2

小测试:你是哪一类幼兽?

1、 家里抽水马桶漏了,你打电话给谁?

A.老爸 B.朋友 C.物业D.老公或老婆

2、你家家务主要由谁来做?

A.我妈或者他妈 B.保姆C.我们和保姆D.我们

3、你家床单多少天换一次?

A.不知道 B.一周或两周 C.不定时 D.床单还要换?

4、夫妻吵架了,第一时间会怎么处理?

A.两人自己解决B.打电话给我爸妈诉苦C.打电话给他(她)爸妈告状 D.找朋友劝说

5、你是否有单独在外租屋的经验?

A.已经好几年了 B.我都是住在家里可以节省不少开销 C.住过,不过后来不习惯又搬回家住了D.结婚后才有自己家,正想有一个自己的空间

6、在海里,你最想变成下列哪一样?

A.珊瑚 B.两条鱼 C.一群鱼D.海蛇

6-10分 袋鼠

无论你到了怎样的年龄,你完全还是父母的小宝宝,躲在父母的袋袋里不想出来,啃老啃到了不肯变老。你的心理还停留在儿童期,依赖,已经套在你头上揭不去,如果你还是如此惧怕断奶的痛苦,未来你为独立而付的代价会更大。

11-15分 家鼠

你就像家鼠,需要多个的协作才能完成整个生命的进程,同时,你有自私的倾向,常常以我为主,有一定处事能力,但因为习惯与害怕还是希望有人来帮忙。

16-20分机灵狗

由于从狼驯化而来,狗狗既能独立处理各种事情,也有智慧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但它喜欢做伴和忠实的个性,使得它同样注重亲情,像狗狗的你在独立的同时也能顾及家人的情感,懂得关爱他人。

20分以上 猫咪

非常有个性的猫喜欢孤独,独善其身,惟我独尊,它颇有主见,不盲从,但也因此有太自我的倾向。像猫猫的你什么事都喜欢自己来,不太听得进别人的建言,过于独立,缺乏亲情。

他们的过去与现在――

隐私让我们独立

朱洁 女 82年生人,婚龄两年

朱洁的婚说起来是由爸妈找来的。她大学刚毕业一年,因为原来的男朋友去了美国找了个“澳洲奶牛”把她给甩了,心灰意冷之下,她的恋爱就由父母接管了。爸妈发动各种关系,基本上每星期帮她安排一个相亲,三个月之后终于有了成果。那个男孩比她大两岁,家庭条件、教育背景、收入状况等都和朱洁门当户对,一年之后,两人结了婚。

被动状态下的婚姻总比不得主动来得积极,两人的房子、装修都是父母出的首付,两人的婚后生活也由双方父母轮流包办。新房离朱洁娘家很近,每天,他们下班跑到朱洁父母家吃完饭回家上网看电视睡觉,周末例行是到朱洁老公家吃饭,所以一日三餐对于这两个不会烧饭烧菜的小夫妻是不用发愁的。打扫请了一个钟点工,一周来两次,钥匙父母都有,偶尔,他们也会过来扫除保姆没尽职的部分。

但婚后差不多五个月的时候,有一次两人休假在家,下午躺在床上缱绻之时,没料到朱洁父母推门而入……尴尬之余,小夫妻开始觉得,事情似乎有点不对劲。回想一下,父母的帮助虽然让自己免了很多家务和琐碎,但两人曾经不止一次发现父母动过他们的、翻看过两人爱的卡片,甚至把朱洁老公买的也自行处理了,两人这才发现得到和失去确实是成正比的。

思前想后,朱洁和老公决定先要巧妙地收回父母家的备用钥匙。两人借口钥匙丢了,拿回了放在父母家的钥匙。之后,饭还是天天去父母家吃,但打扫就全由保姆来了。保姆自然不会有父母尽心,但每两个月两人会趁着休息天一起大扫除一下,倒也凭添了很多乐趣。

现在,朱洁正在跟着时尚频道里的美眉、阿姨学做菜,两人去父母家也改成了每周两次,其他时间有兴致时做两个简单的菜,没兴致时小饭店叫菜,有时候周末在父母家也会大盒小盒拿回些菜,日子似乎过得比以前要轻松和舒心。

母亲的病让她长出了翅膀

张婷婷 女 83年生人,婚龄一年半

婷婷是奉子成婚的,老公是新上海人,比她大五岁,虽说他是70后,但和婷婷一样,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主儿。婷婷虽然和老公在莘庄买了房,但结婚后两人因上班太远只得和住在市中心的婷婷父母一起住,只在周末回到莘庄过过两人生活。父母包了一切,夫妻两个饭钱也不付还颇心安理得。

孩子如约而至,父母家只有两房一厅,多了孩子再多一个月嫂,房子就显得挤了,于是全家搬至莘庄三房两厅的新家。月嫂和她负责照顾孩子,父母负责照顾她和老公,倒也挺融洽。但孩子两个月时,她母亲有一次带孩子去检查身体时,被撞了一下,那儿一直痛,于是跑到医院检查出了乳腺癌。

那一段时间,全家人的生活重心全部转向了婷婷妈,开刀后的几天,婷婷爸、婷婷和老公轮流陪着。但婷婷觉得自己什么忙都帮不上,不会烧好吃的给妈吃,连妈让她去超市买的挂钩也买错。她突然发觉自己很无能很,26岁了,却和一个十岁孩子没什么区别。

看着爸爸又忙医院的妈妈又忙自己家,婷婷下了决心,不能让自己的爸妈再为自己这么累下去。她让父母住回市中心的家,还给父母请了一个保姆,自己开始了26年后的真正出巢生活。

刚开始,她总是嫌保姆做得不如爸妈的好,但时间长了,她也能忍了。有时候她实在吃不下保姆做的菜,就会打电话回家问老爸自己现学现烧;保姆把宝宝和他们的衣服混着洗,她也会及时指出,而后亲自示范。她常上论坛向各个宝妈请教,也买回一大堆煲汤的食谱随时进修。现在,她会烧十几个家常菜了,也知道保鲜膜还分微波炉用和冰箱用。虽然,她还是会在买菜的时候搞错香菜和菜,但她发觉做个家庭主妇也是蛮有成就感的。她跟老公商量,准备在家做上两年全职主妇,等孩子大点再去上班。她希望在家的这些日子,可以让她真正成长为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妻子和一个好妈妈。

断奶三级跳――

第一级:从袋鼠到家鼠

老躲在袋袋里,仿佛井底的蛙,看到的世界也就四方大。为何不亲自体验一回人生的种种?生活的每一琐碎也是美丽,一个二手的人生岂非一辈子的遗憾?从袋袋中跳出,在田野间四窜,用群体的力量来应对一切的不适,如此的壮大才生命力非凡。

晋级策略:

1、遇到问题先找朋友帮忙,别一碰到灯泡坏了水管漏了就马上爸呀妈呀的一大通。他们不是孙悟空,不是十级电工不是水管工,你需要的是物业的电话,或者一堆可靠修理工的联系方式。多和朋友邻居交流交流,把他们熟悉的修理工的电话记在一张卡片上,放在黑灯瞎火也能随手找到的地方,而后,一旦哪儿出错,直接拨向的是修理工的电话而不是你爸妈的电话。

2、用财务软件帮忙理财,而不是把你爸妈当作财源,经济独立是独立的根本。爸妈还有若干若干年需要过,别让他们为你们的现在而透支,要知道,养老是个大工程,你现在学不会怎么理财,将来你爸妈的老和你们的老将会不知道怎么养。

3、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怕挫败,只怕不尝试。只要做,总有做对和做错,吸取教训再接再厉,生活就是有每一个教训而组成,只要不断尝试,你就会是生活的主人。

4、常上论坛抱团取暖,“生白族”如今多如牛毛,大家“脚碰脚”的经历,可以让你觉得亲切而实在,互相的经验讨教,可以让生活过得滋滋有味。

第二级:从袋鼠到猫咪

要一下子过渡到像猫儿般独立自主,这就需要心理身体一起脱敏治疗。鉴于过敏是种过度反应,脱敏也可以有点矫枉过正。

晋级策略:

1、住的尽可能离父母家远,让你依赖心上来也不得不被路途的遥远而遏制,也不要留钥匙在父母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2、用保姆替代父母,虽然保姆不如父母尽心尽力还倒贴,但至少,保姆可以满足你的生活基本需求,也可以成为你随时可以请教的初级家务指导。

3、碰到问题找专业人员,同时在专业人员处理问题时多向他们讨教,权当学习,所谓久病成良医,三角猫就是这么成长出来的,接触得多了,碰到问题,你也可以小试身手自己来解决。

4、网络是最好的朋友,Google一下就能找到任何你需要的资讯,嫌文字读起来费力,可以看视频解决你的问题,缺乏物资,尽可以上淘宝搜寻,送到家的服务可以解决一切后顾之忧。

第三级:从袋鼠到机灵狗

从袋袋动物变成行走动物,还得拿捏亲情分寸,这不仅需要IQ来指导,还需要EQ来贯彻。独立,不能独得让父母来伤心,独立,是为了独得自己用心而后让父母放心省心和开心。

晋级策略:

1、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结婚了,让父母把他们在婚姻中遇到过的各种生活问题、感情问题及解决方法写下来,当作结婚礼物送给你们。当你们遇到问题时,父母的这份礼物既是适用宝典也可作为镜子反观。

2、定期邀请父母到你家来做客,让他们看到你的手艺,向他们展示你的各项“异能”,比如你是如何青出于蓝地发展出了某派菜系,你是如何运用现代科技解决了他们曾经遇到的老大难。

3、经常打电话和父母交流沟通,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也可让父母开心上半天,父母生日、结婚纪念日懂得送礼物,实在工作太忙,可以委托快递上门。也可以和父母一起庆祝你们的生日,你们的结婚纪念日,在这样的日子让他们为你们张罗,给他们一份显示父母之爱的时光。

4、住处不要离父母太远,万一发生什么事都互相照顾得到,也可以互留一把钥匙做备用,但千万和父母撇清,除非你们要求或者他们要求,否则备用钥匙不得随意使用,上门做客还是要敲门。

专家一言堂――

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心理专家 马丽

每一代都有“成年哺乳儿”

每一代的成长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息息相关,这在任何国家任何年代都是一样。

“成年哺乳儿”,不仅仅是在80后身上出现,每一代都有,每个国家也都存在。我们认为美国人很独立,其实不然,美国也有很多成年人,因为经济或者其他因素成年后还吃住在家。在中国,70后也能见到成年哺乳儿,70后房子由父母买、孩子由父母带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会把成年哺乳儿的标签贴在80后身上?只是因为这种现象出现在80后身上更普遍。

这种现象的出现,脱不了社会大背景。独生子女政策是一个,如果每个家庭想养多少就养多少,孩子多了,父母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关注,孩子就只能独立成长。即使现在,我们还是可以见到一些多子女的农村孩子被迫自我成长,他们的独立性很强,不是哺乳儿,而是反哺儿。

另外,80后的整个成长环境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期或者说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呈现出单边化地追求物质的逐步富裕,而把精神的纷繁复杂放在了一边,这在80后的父母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他们忙于解决自己的物质困境,无力或者没有时间去解决孩子的精神独立困境。但孩子的成长都应该伴随着陪伴、独立、再陪伴、再独立的心理指导。比如婴儿期的孩子,就应该给予无条件的陪伴,到了幼儿期开始有第一叛逆期时在陪伴的同时就应该给予他(她)一定空间,训练他(她)的独立意识。孩子在婴儿和幼年时如缺乏必要的陪伴,则会在成年后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感,同样,幼年时缺乏独立的空间和独立的意识,也会在成年后因习惯而产生依赖。而80后的父母,他们本身并没受过如是的教育训练,社会当时的情境也并不注重心理教育,中国传统的护犊之情又特别浓,教育中又把听话当作最高境界,于是,没有平衡好的爱无条件地泻向这一个孩子,造成孩子发展的人格缺陷。所以,很多80后年龄和身体已经成年,但精神还在幼年。而有些父母丝毫不担心,相反,因为孩子成年后父母还有控制力而沾沾自喜,于是便出现了周瑜打黄盖似的“你情我愿”。还有些父母把成年孩子的这种幼稚当作孝,把自己的这种缺陷教育当作付出和爱,如此一来,80后和独一代中大量出现“成年哺乳儿”也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到现在,生活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从物质上也使得他们不得不龟缩于父母的羽翼下。

其实,独立,都是逼出来,或者说是被训练出来的。中国正步入老年社会,总有一天,这些“成年哺乳儿”不得不面对老迈的父母而被逼成长。所有80后的父母应该预先认知到这一点,在你有能力无条件给予爱的同时,也要适时给予子女独立的训练,这是对自己未来的负责,也是对孩子的负责。

让儿子独立一回篇4

啊,他们来了,来了!可怎么搞的,儿子两手空空,儿媳只背了个小挎包,8岁不到的孙子却又背又提,几天前刚满4岁的小孙女更是左手拎着提袋,右手还费力地拉着行李箱。“Karl!Amily!奶奶在这儿!”听到我的呼唤,两个小不点扔下箱子喊着:“奶奶!奶奶!”向我扑来,可刚跑几步又不约而同地返回去各自拉着自己的箱子。看到他们吃力的样子,我真恨不得跑过去帮一把,可隔着栏杆又进不去;想要儿子和儿媳帮他们,可他们正微笑着向行李提取处走去。好不容易等孙子孙女出了栏杆,我一下子把她们拥进怀里,一个劲儿地问:“累不累?为什么不让爸爸妈妈拉?”“不累。”兄妹俩答得很干脆,“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拿!”

好一个自己的东西自己拿!

这,就是美国式的教子观,就是美国一贯倡导的自立精神。我不由回想起在美国和他们一块儿度过的日日夜夜。

记得那是我第二次去美国时,小孙女刚满半岁,白天,她自己捧着奶瓶喝奶;晚上,独自一人睡小床,不哭不闹很好带。可到10个月大时,她仍不会爬。大人很着急,可把她往地上一放,她立刻脸涨得通红,双眼盯着大人,就是爬不起来。如果硬要她爬,她就放声大哭,眼泪巴巴地。我不忍心看她那求助的眼神,常常心疼地将她抱起来。儿媳却说:“妈,你不能太心疼她了。让她爬,训练四肢也训练脑子。”她毫不理会女儿的哭泣,动不动就让她在地板上练爬。

孙女2岁半时,我要回国了。儿媳再一次开始对她进行强化训练:自己穿衣穿鞋,自己刷牙洗脸,整理床铺,睡前要自己清理书包,安排第二天的衣服鞋袜。小姑娘很要强,事事都做得认真到位,只是总系不上鞋带。

我觉得,这对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太难了,可儿媳说:“不学会不行,您一走,我们早上忙得很,哪有时间帮她?”说的也是,美国是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家长们都清楚地意识到孩子们将来的一切都离不开自身的奋斗,独立生活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而首先要培养的就是自己照顾自己的好习惯,不能让他依赖大人。

美国权威儿科博士詹姆斯曾告诫家长:“依赖本身就滋生懒惰、精神松懈、懒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我们只是超负荷地物质供给,无限度地娇宠溺爱,能说是尽到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吗?

庆幸的是,我儿子、儿媳欣赏美国的教子观,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在我离开美国的一年多时间里,小孙女进步很快,表现出惊人的自理能力。

让儿子独立一回篇5

一、充满爱的回答

亲子阅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优化亲子关系和沟通方式,亲子阅读交流过程中的主基调应该是美好、开放、温暖、安全和充满爱的。有了这个指导标准,我们面对孩子许多无厘头或者无解的问题时,一切都可以用爱去化解。许多时候孩子的思维是很奇特的,有些爸爸妈妈的回答显得有些不耐烦:“没有为什么!”“你的问题好奇怪啊!”“好了,你还有完没完啊?”。其实把这些问题变成一种爱的表达,孩子便会非常高兴,而且不再纠结于这样的问题。施莱柏说过“孩子只有在感受到有人爱他的情况下,他的语言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一一(女儿的小名)和我共读故事《我妈妈》,读到“妈妈也是一个很会杂耍的特技演员”时,一一很羡慕地问我:“妈妈你会吗?”“我不会!”我不假思索地坦白回答。“你为什么不会?”“你没有她厉害吗?”“你什么时候会呢?”“我们也来找些东西试试吧!”……一股脑很多问题。看着满脸期待的一一,我知道她想以我为骄傲,也希望我是一个什么都会的厉害妈妈。我突然扑到她身上,开始挠她痒痒:“妈妈虽然不是很会杂耍的特技演员,但是我是很厉害的挠痒痒的特技妈妈。”“咯咯咯”,女儿笑弯了眉毛,还不停地说:“好痒痒好痒痒”,瞬间她不再纠结于刚才的问题……那么如何让爱的表达更加浓烈,更加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呢?我们家长需要抓住的关键要素有:1.注重回答时的表现力,我们可以强化一种表演情景,通过声音、夸张的表情、幅度较大的肢体动作配合我们的语言;2.不吝啬自己与孩子肢体亲密接触的机会,抚摸、亲吻、拥抱、打滚、爬行、追逐等;3.注重与孩子的眼神交流,让爱从眼里流露出来,让真诚从眼神中表达出来。

二、激发式的回答

亲子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启迪思维,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不是为了给孩子一个知识点、一项本领,而是和孩子们共同开启一扇不断通向新领域的门,最终能够独立思考、个性表达、大胆创想,等等。因此和孩子一起阅读时,没有“唯一”只有“还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的回答具有激发性,家长要能把自己当作一块“砖”去引出孩子这块“玉”。阅读互动过程中,家长需要通过自己的表达投射给孩子以下几个关键信息去影响孩子的成长。

1.敢于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次和女儿在阅读《别再亲来亲去》过程中,我们一起进行绘本绘画活动“小猴子”,我把我喜欢的猴子眼睛涂成了蓝色,一一看见了马上纠正我:“妈妈,眼睛应该是黑色的,你涂错了。”“没有啊,我喜欢蓝色眼珠,像大海一样。”“老师说眼睛要像黑葡萄。”“黑葡萄很可爱,我的蓝眼珠也很神奇啊。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画出来,那样心情会很好,对吧?”“那我要涂黄色的眼珠,像巴拉巴拉小魔仙一样!可以吗?”“可以呀!胆子大点,没关系!”

2.抛砖引玉,激励幼儿自主进行创编、想象、猜测、推理等。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我们家长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告诉孩子一个答案,而是要能透过一个回答,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欲望,让他在安全、自由、民主的诱导下,进行更多的独立创想。这里,我们可以用“激将式”“竞赛式”“抢答式”“轮流式”等各种游戏方式与孩子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非正面回答,鼓励幼儿积极独立或者合作寻找答案。例如:“这个答案妈妈暂时也不能回答,但是我知道图书馆《植物大全》里肯定有,我们一起去找找吧!看谁先找到。”……这种方式最能拓展幼儿的阅读面,常常一环扣一环,孩子在无形中积累了非常多的能力和知识点,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儿童。

在激发式回答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形式就是反问、辩论式回答。这不是和孩子制造矛盾,破坏美好的融洽的阅读环境,而是一种和平表达不同意见的方式,这种方式特别能帮助孩子积累语言词汇,增强语言的组织能力,提升表达能力,但是要特别把握好度,控制好声调、语速,避免孩子产生逆反情绪。

三、欣赏式的回答

欣赏式的回答更加强调亲子之间的平等性,亲子之间不再局限于亲情,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友情。家长眼中的孩子也不再是一个“不成熟、想法幼稚”的毛头小儿,而是一个有着独立见解、渴望表达自我、有“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需要的独立个体。欣赏式回答更多的方式是肯定和认可对方的观点,体会孩子当下的感受,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理解并接受幼儿的独特想法,支持孩子独特的言语和表达行为;同时,欣赏式的回答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聆听,发现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的细微进步和变化,为进一步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心理环境。《爱发脾气大叫的妈妈》是一本寓意很深,画面却非常简单的绘本。和女儿翻开第一页,“今天早上,妈妈发脾气,朝我大喊大叫,结果吓得我身体都散开飞跑了……”女儿一听这句话就捂住嘴巴偷乐。“怎么了?”我问她。“妈妈,骂孩子也是爱吗?(平时我生气时说的话)”“对的,不过你喜欢什么样的妈妈呢?”“现在的妈妈,说话轻轻的。”“妈妈是不是也有大喊大叫的时候?”女儿又耸起肩膀偷乐了。“把你也吓得飞起来了吧?真不好意思。”我主动为平时的自己道歉。“没关系,骂也是爱!妈妈最爱我了。”“但是大喊大叫似乎真的不好,你看这个小企鹅也不喜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帮妈妈改掉坏毛病好吗?”……

四、迁移式的回答

迁移式的回答更加强调回归生活,在阅读一些科普绘本或者良好情感品质培养类的书籍时,常常要运用迁移式的回答,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在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中自由转化,举一反三,而不是读“死书”。例如:《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里面有许多动物的尾巴,而每种尾巴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进化来的,因此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时,不能停留在配对游戏,而是要帮助孩子结合生活共同探讨出诸如:壁虎的尾巴能干嘛?这种再生技术可了不起了,如果用在医院能帮助很多病人,等等。

五、配合式的回答

让儿子独立一回篇6

留守儿子曾是她最深的牵挂,

偶尔流泪也是被儿子感动

董明珠1954年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家庭,姊妹7人中她排行老末。儿时的董明珠性情腼腆温顺,全无今日的铁娘子风范。

1984年,董明珠的爱人病故,当时儿子东东才2岁。为了给儿子最温暖的呵护与疼爱,董明珠没有再婚。儿子转眼长到8岁,家里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董明珠开始焦虑,自己在化工研究所的工作安稳体面,每到月底却捉襟见肘。思来想去,她决定南下找工作。她没有想到,这个决定会改变自己一生的命运。

应聘到格力销售部后,董明珠成了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女汉子,一年之中只有到南京出差时才能回家看看儿子。每次回到家里,儿子总是不说话,紧紧依偎着她。姥姥让东东早点去睡觉,他拼命地摇头说不困,但只要董明珠说一句:“快去睡吧,妈妈一会儿去陪你!”他就噌地一下蹿到床上去。

有一次,董明珠出门后发现有东西落在家里,就赶紧回去拿。经过儿子房间时,她想再看儿子一眼,就走进了儿子的房间。当她撩开儿子的被子,却发现儿子在被窝里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她的心一下子揪紧了。那一刻她意识到,作为母亲,自己给予儿子的太少了。儿子看到董明珠又回来了,赶紧把眼泪擦干,挤出笑脸说:“妈妈,你快走吧,我没事的,我没事的!”这一幕深深地刻在董明珠的心里,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有一年,董明珠回家探亲时,儿子抗议说,报纸上不能老表扬妈妈,也要表扬他,没有他的懂事,妈妈怎么能安心工作?

转眼间,东东长成了大小伙子,并考进了北京一所高校读书。2001年,董明珠到北京出差,回到酒店已是晚上10点多,想到已经半年多没见儿子了,她忍不住去了儿子的学校。为了不打扰儿子舍友休息,董明珠打电话让儿子到宿舍楼门口,她在那儿等他。东东赶紧跑出宿舍。看到儿子出现在面前,董明珠心里涌起一股柔情,母子俩都有很多话想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为感情压抑得太久了,反而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董明珠嘱咐儿子平时别熬夜,注意营养。儿子希望她工作别太拼,身体重要。母子俩寒暄了几句,就匆匆分别了。告别儿子,董明珠一直回味着刚才那个伤感的场面,她觉得,只有在远离格力的时候自己才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这么多年,董明珠对得起公司,对得起客户,也对得起自己,唯独对不起家人,尤其是儿子。

其实,董明珠一直希望能好好地和儿子沟通。她知道儿子也盼望着和她说说心里话,然而,每次她和儿子通话的时候,外面总会有电话打过来。她的工作太忙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藏起对儿子的愧疚之情。

董明珠叱咤商界多年,被外界称为“铁娘子”。她很少流泪,偶尔流泪也是被儿子感动所致。1995年,董明珠因车祸住院连做了两次CT,心里开始发慌,认为肯定问题比较严重。那时,她考虑最多的是,自己走了儿子以后怎么办。想到这里,董明珠忍不住失声痛哭。后来儿子来了,静静地抓住她的手,什么也没说,陪在她身边。董明珠才放宽了心。

2007年1月,董明珠获得“2006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过后,她收到了儿子发来的短信:“老妈,我为您感到骄傲,我爱您!”这个短信让董明珠当时就泪奔了……

让12岁儿子单独坐飞机,

“大撒把”逼出有主见的儿子

在对儿子的教育方面,董明珠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在她看来,最好的母爱是给儿子一个能面对任何挫折和困难的坚强性格,培养他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儿子学会自己去判断,而不是一切听从父母的说教。

儿子11岁那年,董明珠让他去了一所寄宿学校,培养他独立生存的能力。过早适应了和母亲的分离,东东在同学中显得特别懂事,面对那些心理上没有断奶的同学,他还会主动帮助他们。一个周日下午,一个舍友刚把父母送走,就哭了起来,东东过去劝他:“爸妈走了,还有我们呢,越开心时间过得越快,5天后,你又可以看到爸妈了!”在东东的安抚下,那位舍友很快停止了哭泣。

因为公务繁忙,董明珠无法与儿子朝夕相处,儿子12岁那年,到珠海和董明珠生活了一个寒假。一晃到了开学的日子,东东要返回南京了,几天前他就问妈妈:“乘飞机那天,你能不能送我?”此时的董明珠已经是叱咤风云的商界女强人,有着足够的经济实力和条件答应儿子的要求。面对儿子期盼的眼神,董明珠拒绝了儿子的要求,理由是她没有时间。当儿子请求让妈妈的同事送自己时,又被董明珠拒绝了。

到了儿子去广州坐飞机那天,董明珠把儿子送上珠海到广州的大巴,然后向儿子挥了挥手,硬着心肠离去。送走儿子,董明珠计算着儿子到达广州以及登机的时间,始终无法安心工作。她觉得自己已经欠儿子太多了,现在又如此无情地拒绝儿子,作为母亲,她是不是太残酷了?要知道,当时的广州比较乱,儿子只有12岁,让他一个人从珠海乘大巴到广州机场坐飞机,未免过于苛刻。

东东去广州坐飞机之前,董明珠告诉儿子,她已经安排了南京公司的业务员去接机。因此,儿子坐大巴离开后,董明珠频频抬腕看表,计算着儿子到南京下飞机的时间。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董明珠终于等来了在南京接机人员的电话。业务员告诉董明珠,看到东东时,小家伙简直就是从机场里冲出来的,见到他时还一脸惊惶。董明珠一下就明白了儿子当时内心的紧张和惶恐,心里难受得不得了。

时过境迁,董明珠仍在想,当年只有12岁的儿子一个人坐上长途大巴,又一个人上飞机的时候,不知心里都在想些什么,仅仅是恐惧吗?也许更多的是对亲情的渴盼。自己作为母亲,真的亏欠他太多了。尽管亏欠儿子,但董明珠觉得,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学会坚强自立。有一次,董明珠开车从儿子学校门口经过,看到儿子正好放学,当时她真的想停下来接儿子。然而,她在车里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决定让儿子自己走回家。董明珠到家一个小时后,儿子才回来。她问儿子路上干什么去了,怎么回家这么晚。儿子说他一直在等车,有空调的公交车是2块钱,没空调的车是1块钱,他为坐1块钱的车等了半个小时。听了儿子的话,董明珠很是欣慰。她觉得自己家里并不缺这1块钱,但这样做能培养儿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000年5月,董明珠想到儿子再过一个月就要高考了,报什么专业也没与她商量,就打电话问儿子对什么专业感兴趣。东东想也没想就说,他打算报考北京一所高校的法律专业。董明珠有些诧异,问儿子这个想法怎么]有和她交流过。东东认真地对妈妈说:“你不是从小教育我做事要有主见吗?我喜欢法律,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律人才,只有干自己有兴趣的工作才能出成绩,难道不是吗?”对于儿子的见解,董明珠颇为认同,她鼓励儿子认真备考,为实现梦想加油。

高考那天,很多考生在父母的注视下进入考场,东东却只身潇洒地走了进去。等所有科目结束后,东东给妈妈发了个“OK”的短信。董明珠给儿子回复:“儿子,你真棒!”一个月后,东东如愿收到了心仪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2000年9月初,东东打起背包前往北京的学校报到。走在满眼都是送孩子的人群中,东东独自办理各项入校手续,开始了4年的大学生活。

坚持让儿子自己去闯荡,

让他经历不一样的人生

2007年7月,硕士毕业的东东就要踏上社会了,董明珠问儿子工作上有什么打算,并试探性地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东东认真地对妈妈说:“老妈,您能从零开始,我也可以,我要用自己的实力闯出一条路子来!”

毕业后,东东选择到上海打拼,凭借自己的实力加盟了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先从实习律师干起。律师事务所不提供住房,东东要自己租房。实习律师没有案源,也就没有收入,所里发给的生活费也有限。董明珠问儿子要不要给他银行卡里打些钱,东东谢绝了:“走自己的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老妈,我能行!”

东东参加工作头两年,案源不多,收入低,上海花费高,生活有些困窘,但他坚持不向母亲伸手要钱。董明珠对儿子的表现很是欣慰,在她看来,给儿子找一个好工作很容易,甚至到格力公司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儿子的人生经历就太平淡了,儿子坚持自己去闯荡,一定会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一天,儿子在电话中告诉董明珠一件趣事:同事们聊天时,问他的妈妈是做什么的。东东让大家猜,很多同事居然猜他的妈妈是从事法律工作的,可能是个律师,东东笑而不答。对于儿子的低调,董明珠很欣慰。

2015年,上海东方卫视《波士堂》栏目邀请董明珠做访谈节目,节目制作人打电话给东东,希望他能到现场为妈妈助阵。东东没有丝毫犹豫就推掉了这次邀请,节目组做了很多说服工作也没奏效。

拒绝节目组的邀请后,董明珠很快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她感到很突然,因为儿子很少主动给她打电话。儿子在电话里问她:“需不需要我去现场?不去可以吗?”董明珠对儿子说:“如果你愿意,你就来。如果你不想,就不用。”听妈妈表明态度,东东说他不想去,因为他不想因为妈妈的这个平台,而让自己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在社会上竞争。

董明珠很理解儿子不愿参加节目的想法,儿子不想在她的光环下生活,这正是她希望的。虽然她希望能够借这次机会和儿子见上一面,但她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儿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奋斗目标的人,董明珠为儿子感到骄傲。让她稍感遗憾的是,儿子很少给她打电话。有一次,董明珠问儿子:“你为什么不给妈妈打电话?”儿子说:“我不给你打,你也会给我打呀!”董明珠想了想,儿子的话也有道理。不过,她还是试探着不和儿子联系,看看儿子会不会给她打电话。后来,她发现儿子仍然很少给她打电话。

董明珠渐渐想明白了,既然儿子已经设定了目标,就给他一个安静的空间,只要她经常牵挂着儿子,儿子心里也装着她这个老妈,就够了。让董明珠放心的是,儿子低调朴实,性情稳重,做事很少犯错,而且最大的优点是善于为别人着想。因此,儿子走到哪里都颇受人欢迎。

因为工作的需要,东东需要买辆车代步。他身材高大,买一般的小车坐进去会觉得憋闷,当时他月薪不高,就买了一辆10多万元的国产SUV。一个月后,董明珠才知道了儿子买车的事情。得知儿子买的是一辆普通的国产车,董明珠问儿子为什么不找她拉点赞助,买辆好点的车。东东笑着说:“开别人赞助来的豪车,哪有开自己买的车心里踏实啊!”

虽然董明珠一直盼着儿子能结婚生子,想过过当祖母的瘾,可东东并不急。他并不缺少女孩的青睐,可在择偶方面,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儿子不着急,董明珠也不干涉儿子的感情生活。给儿子足够的生活空间,也是她对儿子的承诺。

让儿子独立一回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依赖性;教育策略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多数是“四二一”型,幼儿易受到家长的过度娇宠,滋长优越感和特殊感。“娇宠型”的家长对幼儿过度的关怀和无原则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自主意识的确立和自立能力的锻炼机会,致使幼儿过度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易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依赖型的幼儿只有和其依赖的人接近,才会感到舒适和愉快;而当他们遇到生疏环境和陌生人时,由于缺乏安全感就会出现哭闹、拒绝与他人交流等状况。

诱发依赖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先天气质的影响,即这类幼儿基本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性格内向,喜欢独处,不愿与人接触,适应能力较差,对新环境适应困难,适应过程艰难而缓慢;二是后天教养方式的影响,现在子女缺乏“儿童伙伴”,幼儿很多时候都是独自玩耍,缺乏与其他孩子的交往。这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没有兄弟和姐妹,因而也就没有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玩耍、相爱、互助的经历,没有模仿、尊重的经历,最后,也没有共处的经历――没有共同的享受,也没有共同的努力的经历――简直什么也没有,连普通的来往都没有。”因而,幼儿也就容易形成过度依赖、独立性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点。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对子女过于娇宠,致使幼儿过度依赖,难以适应新环境,已成普遍问题。

一、案例描述

王子赫,男,2008年10月出生,独生子女,身高、体重属中上水平,智商106,现为我园中班幼儿。

王子赫在幼儿园从不主动和别人说话,教师与他交流,也只是点头、摇头或简单作答。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不愿和教师、同伴交流,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害怕困难,爱独坐无语。

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差,不会吃饭、提裤子、穿脱衣服、穿鞋;动作协调性差、不灵活、动作发展与年龄不符。他经常要求教师给他穿鞋子、穿衣服,要求教师喂他吃饭;走路时甩臂不协调,上下楼梯需有人拉着,不敢走平衡木,手工课从不动手操作,对环境变化难以适应。小班入园后,整整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哭,教师的安抚丝毫不起作用。幼儿对祖母过于依赖,来园时紧紧地抱住奶奶不让回家,奶奶走了就会号啕大哭,离园时看到奶奶来接就会哭着扑过去,其他人(包括父母)来接,还会不停地问“奶奶在哪里?”在幼儿园每天念叨最多的话就是“我要回家”“奶奶什么时候来接我”“打电话让奶奶早点来接我”“奶奶怎么还不来”等。幼儿的口齿不是很清楚,要特别注意才能听清楚他说的话,性格有些孤僻,不爱和同伴交往,经常拿着幼儿园的玩具或自己带来的玩具一个人玩,其他幼儿想和他一起玩,他有时还会做出打人的动作。幼儿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上课离开座位,有时趁教师不注意悄悄溜到门外,教师喊他名字,他没有反应,批评他,第二天就吵着不上幼儿园。

小班一年,多半时间没有上幼儿园,升中班后,在教师要求下坚持入园,但每星期都有两三天在家休息,问其原因,奶奶说:“怕他在幼儿园不适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王子赫的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城建局工作,均为大专文化程度,干部身份,工资收入较高,家庭条件较好。父母在家均为独子,两代单传,三世同堂,父母工作忙,幼儿由祖父祖母带,祖父祖母均为农民,已五六十岁,举家进城居住,只为能天天照顾小孙子,减轻儿子、儿媳的负担。

全家把王子赫视为“小太阳”,捧在手上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幼儿采用“过度保护养育制度”,在宁愿苦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的思想指导下,家人凡事一包到底,生怕幼儿受累。每天上下楼都是爷爷背,由于爷爷的宠惯,已剥夺了王子赫学习上下楼梯的机会;幼儿自己吃饭时,奶奶担心幼儿自己吃得慢,会使饭菜变凉或是幼儿自己会吃得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地喂,家长的包办代替使得幼儿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幼儿的大脑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幼儿动作、语言发展缓慢,生活自理能力差,造成了幼儿对奶奶的过渡依赖。

三、教育策略

(一)家园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通过家访、家长园地、家长会等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介绍相关的书籍让家长阅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使其懂得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较快的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和敏感期,这一时期如果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就可能对幼儿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二)让幼儿多参加户外活动,创设条件让其参与群体性活动

教师要请家长坚持送幼儿入园,并在闲暇时间多带幼儿去亲友家、公园等公众场合,多让幼儿和小伙伴玩,教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技巧,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和大方的举止;和幼儿一起进行各种有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动作的发展。

(三)与幼儿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平时要多亲近他、关心他,每天摸摸他的头,和他聊几句,给他一个关爱的眼神或激励的手势,让他感受到教师的爱。教师还要多赏识幼儿,利用奖励小红花、给你一个大拇指等形式,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极大的肯定,树立其信心。同时教师还要在平时多组织一些“医生―病人”“售货员―顾客”“套圈”等合作性游戏,鼓励王子赫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从而使其体验到游戏的快乐。

(四)注重家园配合,携手共育新苗

家长要和教师保持联系,要信任教师,明确要求教师“狠心”地教,家长要主动配合教师,当幼儿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同步地与家长取得联系,并指导家长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让儿子独立一回篇8

现代家庭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缺乏分享行为。我通过对本班38个孩子的观察发现,幼儿在分享过程中有以下表现:不愿意与同伴分享玩具和其他物品;拿到玩具后独占;见到自己喜欢的就要抢到手里等,从以上表现可以看出,幼儿由于缺乏分享意识,独占玩具、实物等行为比较严重。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人交往、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呢?

1.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

1.1 教师要做幼儿分享行为的榜样。在幼儿园,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

1.2 树立同伴分享行为的榜样。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做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

2.家园合作,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2.1 家长方面。家长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家长认识到自己本身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一大教育资源,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应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注意让自己的言行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

2.1.1 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如给孤寡老人问寒送暖、给灾区人民捐衣送物、和邻居友好相处等等。

2.1.2 让孩子做事时为他人着想。教育孩子做事时也为别人想一想,自己有愿望 ,别人也一样有愿望,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让他们知道分享是互惠的,不是某一方的付出或得到。

2.1.3 教育方法及态度积极正确。当孩子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的时候,如:过生日时,与小伙伴、父母的亲人朋友一起分享生日蛋糕。有了新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玩儿。作为家长,一方面不要过分压制孩子的言论和需求,也不能过分地迁就孩子。

2.1.4 给孩子分享的实践机会。常提供孩子为家长服务的机会,如在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及时表扬强化。也可讲述有关分享和谦让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让孩子从中受益。比如给孩子讲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

2.2 教师方面。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2.2.1 利用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小班主题活动《秋天的水果》中,刚开始小兔自己在那儿吃水果,而小动物们在玩,小兔没有伙伴跟它玩,吃的水果真是没滋味。后来它把水果分给小动物们一起分享,大家在一起真高兴,小兔从此再也不孤单了。

2.2.2 让孩子在具体的活动中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体验分享的快乐。 比如:做游戏《分苹果》给每位小朋友一个苹果,从中学会分享。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而教师应用实际的事情让幼儿理解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分享是一种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如:把玩具分享给同伴,同伴也会把玩具给自己玩,这样就可以玩两个玩具。 过生日时,把蛋糕分给同伴吃,同时回报你的是快乐和祝福。

2.2.3 随机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他们所表现出的言行是相当真实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当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老师还可采取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鼓励方式,使幼儿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一天班上孩子们去郊游,当大家玩得正开心的时候,韩一杰小朋友气喘吁吁地跑来对我说:“老师,我要喝水!”我问他:你带的水呢?“不知道,丢了。”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当着其他孩子着急地问:“你没有了水怎么办呢?”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的说:“喝我的吧!”有的说:“把我的水给他吧!”边说边递上了自己的水。对这些言行一致的幼儿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在幼儿中树立榜样,让其他幼儿都向他们学习。

总之,与家长交流,共同熏陶。向家长介绍幼儿园里的活动情况,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里的情况,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改变幼儿“独占”“独享”行为。让每个孩子都能心理健康的快乐成长!

3.为幼儿建立初步的分享规则

幼儿的分享行为方式有共同分享和轮流分享。共同分享是指俩个或俩个以上的个体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和协调融洽地进行分享,最终使彼此的感情都获得满足。轮流分享是指不同的时间内,大家将分享轮流交换使用。无论是共同分享还是轮流分享,幼儿们都要注意同伴间的协调、合作与配合,不能自已想怎样就怎样,要尊重别人和等待轮流。

当幼儿做出分享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头、竖起大拇指等。幼儿在分享行为中遵守分享规则后带来快乐和满足,从而在今后更乐意与大家分享。对那些不遵守分享规则的和缺乏遵守分享规则意识的幼儿,教师要适宜的引导和帮助。在幼儿争抢积木发生冲突时,规则使幼儿的争抢行为得到制止,适时地引导幼儿向其他幼儿“借玩具”,这样的引导会使幼儿都愿意与别人分享玩具。如:可在区角活动中设立“喜欢我,把我带回家”的这样一个可以把玩具带回家的区角,里边放有每个幼儿的玩具,每天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回家。这样可以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上一篇:端午节短息范文 下一篇:经典语句爱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