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时间:2022-09-06 08:11:49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思考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后进市县追赶先进的大潮中,*县作为欠发达地区,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博奕中,受土地与环保等方面的刚性制约,求发展而被困发展,亟待我们反思过去的发展模式,对今天和明天的发展思路准确“把脉”。利用比较优势,提早介入资源和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手段,实现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两不误、两促进。现就*行走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基本情况

在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立足自身实际,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4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6320元,同比增长15.8%、13.7%;财政总收2.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9%、19.3%。县内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6亿元、8.3亿元、11.1亿元。三产比重由*年的18:36:51调整为11.8:37.8:50.4。产业经济结构格局逐步改变,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一)着眼经济发展视角。一产农业产业经营逐渐体现。*年全县农业产值4.1亿元,共有13家企业进入省市“百龙工程”行列;省市著名商标9只,省市名牌产品10个,“三杯香”茶叶列为钓鱼台宾馆特供茶;新增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3.86万亩,食草动物示范乡镇扩展到横坑等9个乡镇,基本形成了以茶叶、果园基地、中药材、食草动物为主导的四大产业,并相继出现享有全国盛誉的茶叶之乡、全国生态示范县等。二产以产业转移经济逐渐体现。*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56亿元,其中,完成工业性投资3.2亿元,新增工业产值2.11亿元;彭月、交洋等产业转移基地入驻企业42家,有28家企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形式呈现多元化:以鞋、不锈钢、装饰材料等制造业为主的彭月产业基地初步形成;机械包装、不锈钢泵阀等新产业得到拓展;另外,小水电开发、竹木制品、矿产资源、绿色食品开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三产生态旅游经济逐渐体现。通过创新发展体系,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丰富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全县通过加大投入旅游基础设施经费后,提升了游客接纳能力,今年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年均增长20.1%,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另外,金融、保险、运输、商贸、房地产、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也得到一定发展。

(二)着眼环保视角。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利用和保护环境资源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生态破坏问题。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缺乏生产技术的更新,企业主们普遍存在一无规划、二无想法、三无措施的现象,造就矿产乱度开发。一些企业为图利方便,无视环境资源保护,对开采矿产资源没有规划利用,短期开采造成环境资源破坏情况的弊端十分显眼;另外,一些小水电盲目开发,造成溪流截流现象比较突出,在不同程度上对生态保护造成一定影响,等等;二是环境污染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36.15吨,工业烟类排放量25.29吨,我县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00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61%,三废综合利用率产品产值16.7%。工矿企业占212家,竹木加工112家,企业加工业低小散现象十分普遍,在工矿作业中,粉尘、废水、废渣的排放,企业污染治理面广,量大、强度高;加上城镇集聚功能逐渐增强,对环境承载力、破坏力同样是一个考验。就人口密集所带的生产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笔者作过一项调查,以罗阳城关为例:每天运送生活垃圾在5车左右,每车以2吨计算,每月有300吨生活垃圾,每年有3650吨生活垃圾,每吨垃圾以2立方米计算,占用的空间为7300立方米。目前,垃圾处理方式采用堆放为主,这对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很大,从根本上加大了土地资源浪费进度。在一定条件下,还会腐化变质,造成大气污染,当排放的污染物达至于一定环境承载力时,环境污染将会是成为人祸。另外,工业园区不正规操作,周边居民区的自然环境也倍受影响。居住房间几乎在2—3天内就会沾上一层黑色、灰色的粉尘,农作物、窗口、衣物等沾染粉尘随处可见。并且路过园区迎鼻而来是极其难闻的染料气味,等等。

二、形势与趋势分析

从综合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环境与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的问题,具体归纳为“四重四轻”的失衡现状。

(一)重“近”的招术,轻“远”的战略。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环境保护是国策。*财政总量基数小,历史欠账多,加快发展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手段。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短期内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环境保护回馈效应是隐性的,经济发展回馈效益是显性的。传统体制的政绩考核办法大多是以经济总量等硬指标的升或降来体现;面对基础的薄弱,瓶颈的制约,考核的刚性,政府发展办法措施难以系统铺开,只能为完成治标任务,在“近”期上落实权宜之计;无法从治本上下功夫,也就无法形成“远”的战略思维和谋划。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的措施介入,“监管缺位”现象的存在,使一些企业主为壮大工业经济,只贫图眼前利益,只管开发、不理保护;只管生产、不治污染;只管利用,不怕浪费;等等。对环境保护工作,推一步走一步,部门抓得紧时就投入精力,紧锣密鼓;稍一放松时就思想懈怠,偃旗息鼓。为此,从部门到企业,从官员到业主,存在重“近”轻“远”现象。

(二)重“旧”的模式,轻“新”的理念。为加快发展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不开新技术引进、新理念注入、新模式形成。受传统政绩观和考核体系的影响,基于财政困难的实际,政府层面环保意识与发展意识难以自觉保持同步,指导思想偏重于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增长等硬性指标;业主们要引进新技术,购置新设备,权衡利弊之后,更多的是“坐等观望、满足现状、维持局面”等种种守旧思想和消极观念。故粗放型生产模式未转变,新发展理念未形成,造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分散式加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对待解决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矿产开发利用方面创新意识不强,对新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新格局难以形成。

(三)重“看”的美丽,轻“用”的实效。随着沿海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受环境和土地刚性条件影响日益突显,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建设原材料和加工基地的已是大势所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大背景已逐步形成。*为在承接转移产业过程中得到一杯羹,积极拓宽引资渠道,由于对经济发展客观认识不足,工作措施、思想没到位,导致在招商引资过于迫切,操作方法缺乏规范化、合理化,选资门槛不严;虽然引进不少企业,*近年GDP在量上有所突破,工业产值有所提高,“看”似进步,实则不然。引进的多数企业产业大多属于升级产业的未端,技术链条的末稍,产业发育生长后力不足,技术升级步伐严重滞后;特别是符合*经济发展,适合提高传统工农业先进技术的产业,未能开花结果。

(四)重“点”的包装,轻“面”的延展。前几年,在对接招商引资项目,做大产业缺乏系统战略定位,操作项目选资缺乏广度、深度、精度,对产业特点及附带功能尚未科学合理评估,于是出现项目引进只在“点”上开花,没有“面”上合围;加上产业布局规划不够充分,产业集聚区功能未能得到强化,对“面”上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经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交洋、彭月(9.6)、(3.2)两个产业转移基地规模面积共16.7平方公里,工业用地6.7平方公里。随着,*“工业立县”的战略目标设定和近年二、三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势必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在工业领域开疆扩土。只在“点”上下功夫,已不能满足产业规模与效益的要求。对“点”过份包装,也将会放纵企业主各自为由,各自为大,造成污染广,治理难度大的局面。所以,重“点”的包装,轻“面”的延展,势必会让发展停止不前。没有合理产业规划区,不善于运用工业园区载体,是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难以保持同步重要原因之一;是转变粗放型生产方式,做大产业支撑,走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阻碍。

从上述分析来看,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存在,虽然*85%以上都是绿色植被,资源稀缺特性看似很遥远,但在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粗放增长方式、环境保护先天不足等客观存在,加上一些企业主贫图眼前利益,无节制的索取和浪费资源,势必加快资源耗尽速度,将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举步唯艰,以至泥足深陷。为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需要的各个领域中去,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只有实现最优利用,才能把绿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未来发展道路上胜势。

三、思考与对策

经济学上的非线性理论告诉我们,系统中指导参量的极小变化都可能引起整个系统性质的改变,从而使规则运动向不规则运动转化,在这类系统中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也制约着经济发展。好的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环境的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的技术条件。因此,环境与经济之间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这种复杂关系决定了环境、资源、经济的非线性关系。在发展道路上我们应以整体思维来对待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关键是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等等。都再次强调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整体到部分,从短期到长远,从领导的关注到代际的公平,从理论形成到实践运用,都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战略思维,按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采用整体性研究模式来对待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深化开展:

第一、和谐理念谋发展,科学考评抓环保是先导。在提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增长方式粗放的现状,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是必须而且必要的。和谐发展必须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把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发展速度、规划布局项目的首要前提,在资源开发中落实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坚持走科学发展的新路,走经济循环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充分放大资源优势,让优势转化为胜势,实现后来居上。工作要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于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制度科学,努力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着眼于实现增产减排、节能增效目标,坚持将环境容量作为开发和发展的大前提,做好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着眼于把环保、污染指数、民生指数引入年终考核体制,作为调节经济的硬手段,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第二、扬长补短强发展,结构调整抓环保是目的。*“长”在丰富的生态、矿产资源,“短”在产业结构重、资本技术缺、产品链条短、增长方式粗放。我们要扬长补短,坚持以“开放引进,开发拉长,多元做大”战略调整思路。开放引进,以项目为载体,坚持高门槛、严关口,重点引进一批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项目,从根本上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为节能减排奠定产业基础。开发拉长,就是立足资源优势抓开发,推进技术创新促开发,借助项目引进助开发,通过科学开发、综合开发,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竹木加工业、小水电开发等传统产业实现链条式、循环式发展。多元做大,利用新58省道产业布局规划及产业带的优势,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资本重点投向潜力产业和新兴产业,以工业园区建设,产业功能规划等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开发,机械包装、不锈钢泵阀等密集型产业,以投资的多元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以产业高级化推动增长方式集约化,彻底摆脱能耗高、污染重的畸重型产业结构的羁绊。

第三、准确定位明发展、控制总量抓环保是核心。一个地区要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科学定位主体功能区,其次要明确功能区环境承载总量范围和功能区达标问题。只要划定好主体功能区,我们也就明确了保护什么、发展什么的目标导向;明确功能区环境承载范围,就明确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也就解决了各个主体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的问题。做好上述两项工作是把环保监管相统一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我们要以*县“十一五”规划方案为根本,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开放活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业转移应接基地、特色生态产业基地、优质劳务培育基地建设战略,依靠以罗阳为核心,新58省道、52省道发展轴、龙丽温高速*段新发展轴;东南产业区、南部特色资源产业区、西北生态产业区的“一核两轴三区”的规划方案,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发展问题。同时,加大对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拆除无证违法加工经营企业,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定期开展综合检查活动,不定期专项检查,迫使非法企业无容身之地,从根本上控制好污染源的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第四、借鉴经验精发展,节约利用抓环保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经济一路领先,但发达地区“以资源换增长”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粗方式增长使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劣势日益明显,发达地区资源的相对匮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加快*发展,要坚决制止各种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行为,不能重蹈发达地区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覆辙。要围绕生态县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通过把好选资关、审批关,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投资和生产项目,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集约化增长方式,走跨越发展阶段的新路子,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五、强化氛围促发展,增强意识抓环保是基础。广大群众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侵权申诉的主张者。我们要畅通环保信息公开渠道,多形式宣传环保法律、环保政策、环保知识等信息,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和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环保事业,使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大力开辟环境违法案件的举报、公开查处监督透明度,强化公民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意识,坚决查处和纠正环保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在全社会凝成一股人人关注环境保护、自觉监督环保执法、依法维护环境权益的强大合力。

第六、健全制度保发展,惩防并举抓环保是保障。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保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石。*加快发展同时也要坚持环保政策底线。因此,在经济发展和贯彻环境保护法的实践中,必须重点“建立三大机制,落实四项制度”。要健全和完善部门协同机制,把环保攻坚战当作总体战来打,增强环境执法和监管的协调性、整体性;健全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一定的法律和行政手段,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增强企业自觉守法的社会责任;健全和完善干部绩效评价机制,加大对节能降耗、防污治污等工作的考核力度,增强全民贯彻环境保护国策的积极性、主动性。要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凡是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必须严格做到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投入使用;严格执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制度,以环境容量确定许可排污总量,以许可排污总量安排项目、配置产能;严格执行限期达标和强制淘汰制度,坚决淘汰那些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设施;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全面落实环保责任制,把环保责任、环保措施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员,形成一级对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上一篇:赴外考察茶叶市场建设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县城水资源给配利用的调研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