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2-09-06 01:52:15

浅谈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农村中学校园文化的贫乏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是在认识和行动上存在误区,资金不足等。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通过加强校园绿化、美化,人文环境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活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突出农村特色等途径,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校园文化;现状;途径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全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成员的一种共同追求。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陶冶师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是目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农村学校普遍不够重视,没能打造出农村学校的文化品牌,主要原因有几方面:

一是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搞校园文化是务虚不务实,文化建设是高层次学校的事情,与农村学校无关。

二是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搞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明建设,忽略了内在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是对学校文化长期积淀重视不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搞“”,存在一些短期行为,或者校长走了就“人走茶凉”,忽视了学校文化建设是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

二、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整合、优化育人资源

校园文化环境主要指校园的景观、设施等各种物化存在所体现出的文化意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特别应强调“文化”意识,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多彩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1.建立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的干净、整洁是学校文明的第一标志。办公室、教室、大操场、宿舍、食堂、厕所、窗台等干净整洁,做到地面无纸屑、痰迹、瓜果皮,墙面无污迹、刻痕,空中无蜘蛛网。加强学校的自然景观建设,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建造雕塑、文化景墙等,同时注意挖掘、保护校园内或校园附近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自然景观建设提倡立体性和园艺化,并寄寓一定的象征意义,提高文化品位,要努力满足心神的需求,做到净化、美化、绿化和靓化,努力做到“一砖一石会说话,一草一木能育人。”

2.建立优美的校园人文环境

学校要结合各自的办学特色归纳、提炼出本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校训等,书写催人奋进的标语并呈现在校园最醒目的位置,走廊、过道要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名人画像、名家字画,或师生的书画作品。在教学楼和教室张挂名人名言、警句等,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办公室布置得体、物品摆放整齐、师德规范、教风上墙;教室布置规范,前黑板上方正中间张贴(悬挂)国旗,两边是班训,后面墙壁黑板报上方是《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两边墙壁可适当张贴名人名言,教室内还要设置张贴栏、卫生角、读书角、荣誉墙等,各项表册挂放有序。校园内使用文字要规范,爱护绿化等各种提示牌,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避免使用“禁止”“不准”一类的生硬词句。要充分挖掘学校的各种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如:科普宣传、生物标本展览、花草树木挂牌等,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美的熏陶。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育人机制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传统习惯、办学理念和规章制度以及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模式,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和准则,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起来,并围绕学校发展总目标,从学校各管理层次的工作需要出发,制订出学校的整体规划,构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使之既能起激励规范的作用,又能起约束、强制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一般应包括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板块的管理制度,如:《学生一日常规》《班主任工作职责》《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规定》等。

(三)加强校园活动建设,凸显校园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组成部分。学校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长,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

1.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可根据学校实际出发,利用“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活动技能,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视课间特别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既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又增进对同学、对集体的情感。

2.与学校日常工作安排相结合

学校的每一个工作细节都能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品位、文化影响力和文化教育作用。因此,学校在安排每一项工作、组织每一项活动时,都要从细微之处做好精细化管理,带给学生校园文化的惊喜和影响;每一位教师都要勇做表率,在言谈举止、精神风貌等方面给学生做出榜样和示范,力求做到“于无声之处显真情”,不断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意识形态内涵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面,是全体成员的共识,它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方面。

1.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等方面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向心”力,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和约束作用,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系列化教育讲座,在校园里通过榜样引领与批评教育来严抓校风建设。

2.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循循善诱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比如:教师上班实行考勤登记制度,准时上班、上课,做到不拖拉,上课时用普通话讲课、不接听手机、不上无备之课等。

3.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生活、卫生、行为等习惯的表现。优良的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都有重要意义。如:学生上课不迟到、专心听讲、学习上勇争第一、不耻下问、考试不作弊等。

(五)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学校文化是一门特殊的环境课程,地域文化是学校文化生长、发展、壮大的土壤。学校文化脱离不了这种环境文化的影响,利用环境文化对学校发展有好处,可以突出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充分体现农村特色和农村实际。如:我校地处“海西沼气第一镇”,学校就开发以沼气为核心的校本课程,通过“办好绿色沼气,发展循环农业”理念引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增强农业科技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长。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活动之中,是学校在长期经营中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学校文化,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品位。我们相信,随着城乡教育统筹的均衡发展,农村学校必将迎来构建学校文化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必然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张文质.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国教育报,2007(4).

[2]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发展研究.中华语文网,2007-0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

[4]赵后乐.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尝试.江苏教育,2007.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东田中学)

上一篇:“不会生气”的班主任 下一篇: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