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活”来还“活”去

时间:2022-07-11 09:10:19

摘 要: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源泉。离开了生活,思想品德课就成了纸上谈兵了。教学生活化,就是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问题转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为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设法创建各种生活情境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感悟,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有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课后评价 纵览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普遍凸显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只管讲、拼命讲,生怕讲少了学生不懂。学生在课堂上只管听、课后只管“背”。这种只强调灌输理论观点和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弊端。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会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无法产生兴趣,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课堂效率不高,那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很难达到思想教育的预期目的。

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蕴涵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的资源。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选取学生所关注的生活话题,通过创建教学情境和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体验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地体现“本质‘活’来还‘活’去”(即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理念。这也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那么,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该如何进行呢?本人认为:要落实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这一理念,首先要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本人试着以“生活捕捉—生活呈现—生活实践”的教学模式,来贯穿整个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期望能实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

一、生活捕捉——课前准备生活化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就应该体现“生活化”。首先应创设“生活化”的多维教学目标,不能过分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毕竟,学生除了考试,面对的更多的却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次,教师还应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点,善于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课前的现实生活体验。如:教材在《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一课“感受自尊的快乐”这一知识点中举的例子是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然而我们的学生那时不过是一两岁的小娃娃,他们根本不会对这样的盛事有多大的感受,因此我就举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中国运动健儿们夺冠、升国旗的例子,让学生来点评,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书上的例子和讨论题来操作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实际。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本人认为教师和学生平时还要多关注社会与生活,注意捕捉生活的片段,做好生活材料的积累,以备不时之需。我的做法是做生活笔记,自己做,同时也要求学生做。我要求学生一周做三篇,我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报纸、电脑、电视等媒体搜集信息,内容可以是身边有感触的事,也可以是新闻报道;范围可以遍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生活呈现——课中展开生活化

1.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在《丰富多样的情绪》教学中,我首先让一位同学表演了四种表情——喜、怒、哀、惧,接着提出疑问: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这四种表情?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表情?在学生回答后,老师接着点拨明确是情绪,然后又进一步提出疑问:那么什么是情绪呢?由此导入新课学习。由于问题是由学生日常所体验的现象中引发,有启发性,所以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悬念,为讲授新课作了很好的铺垫。由于课堂导入问题的巧妙设计,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高质量地完成了。

教师也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导入新课。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新闻媒体,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跳楼轻生、食物“有毒”、贫富悬殊、、遗产纠纷等社会问题,对此,学生们也是关心的,只是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有限,往往是一知半解,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被某些社会现象误导而形成错误的观念。在讲“公民的财产继承权”时,我引用了香港女富豪龚如心遗产案的例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连平时上课恹恹欲睡的顽皮学生也竖起耳朵静静地听,整节课教学效率很高。

2.教学方式生活化

目前的教学课堂中,大多数的教师还是使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生动、形象的生活素材有时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文字呈现出来。这时如果我们可以使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看似刻板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现实情境,那么就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一课时,我让学生用小品的形式表演遭到“打劫”的情节,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表演谈谈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一事件,从中有感而发,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许多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方法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补充,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实,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模拟法庭、角色扮演、辩论赛、问卷调查、小品表演、知识问答比赛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化表现形式。

三、生活实践——课后评价生活化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分数论英雄”,教师教学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这不仅体验在课中,还体验在课后。传统的课后评价一般都是以书面作业为主,教师认为学生做对了那几道题就是把知识全掌握了,结果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即忽略了用“真心”去体验生活。生活化的教学还应该体现在生活化的评价上。生活化的评价应该以“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作为构建评价的基础,强调学生真实经验、对真实生活的适应性。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让学生巩固、深化学到的书本知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升华为自己的内在品质。

如在学了《创建新集体》后,我布置了“‘我为新家出分力’——为新班级制订班规”课后作业,让全班同学以4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制定班规。我还告诉大家,将从大家的成果中投票选出一份最佳的,作为本班的班规来执行。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有的负责提议,有的负责书写,有的负责设计版面,并且在不断的讨论中改进、完善作品。一周后,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最后,通过大家的投票选出一份可行性强的班规试用执行。这样一来,大家都能为班出力,都产生了很大的满足感,同学之间的情谊更深了,大家的班集体观念更强了。

要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前提下,教师步履艰辛。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走进生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捕捉生活素材;与时俱进,多接触新生的事物,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迎接生活化课堂给予我们的挑战。

总之,教师只有让生活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走进实际生活,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洋溢浓烈的生活气息,迸发出源源不断的课堂活力,才能真正地体现思想品德课“本质‘活’来还‘活’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徐晓红.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读与写杂志,2009(3).

[2]赵德庆,高有臣.浅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

(作者单位 广东省增城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论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下一篇:地理课程中学生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