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创新

时间:2022-09-06 09:23:33

中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创新

摘要:教学观念转变是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础。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肯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其次,又以课堂教学实例证明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提出了“走进生活,拓宽语文学习新天地”的观点,力争使语文课堂流光溢彩、活力四射。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观念;转变;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150-02

观念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落后,观念转变的程度影响着发展的速度。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走过的二十年里,总的来说“活”了起来,各地涌现出许多风格各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最突出的成就乃是冲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改变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刻板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肯定了“启发式”、“导读式”等教学课型。当前,尽管中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着的问题,有些人对教改实验抱有看法,甚至大骂“误尽苍生是语文”,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却是正确的,需要很好地坚持下去。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与创新势在必行。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和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标准》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封闭、接受式学习的否定和扬弃。这一理念不仅调整了学习方式,而且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老师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转变成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引导者,不居高临下,不目中无人。如果教师总是唯我独尊,不能全面认识学生,对学生放心不下、放手不得,甚至越俎代庖;总喜欢过把瘾似的唱独角戏,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感情趋向和接受能力,这势必削弱乃至剥夺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滋生自卑和厌学情绪,养成惰性和依赖性。

一位颇得教学真谛的教育家说得好:“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去让学生活动起来,不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不去抓学生的落实和消化,那么,即使这个教师知识再丰富,口才再出色,到头来,他所讲的也不过是瓢泼的大雨下到了水泥地面上,水势不小,但终归只湿了地面,渗不下去,流跑了。”这话形象地道出了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弊端。

还有一位教育家对有些教师课堂上繁琐讲题的习惯说了一番话:“也许你每次讲得都很清楚、很全面、很透彻,但总是这样,学生难免不厌倦,如同吃饭,每顿都是大鱼大肉,不能说没营养,但吃多了,吃久了,照样烦腻。那么,为什么不经常地换上另一道同样有营养价值的菜呢?为什么你觉得有营养价值就可以不考虑吃者的心理需求和胃口消化功能呢?”这个比喻同样强调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外课程知识丰富的人为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样性测试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成长本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为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滋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等待被灌输的“瓶子”,而是“一团待燃的火”,是一群有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群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情世界,应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它们创造性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在探索和发现中学习。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完《我的战友》时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和战友都潜伏在浓密的草丛中,当大火蔓延时为什么别的战士身上没有着火?”这一问把同学们问的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老师趁机布置课下作业,让大家课下找资料解决。有的学生则发言说:“一本介绍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书上说,当时战士们早就想到了敌人会打燃烧弹,于是出发前就把衣服浇湿了,所以身上没有着火。”老师问:“那么身上为什么烧着了呢?”学生答:“是通讯兵,为了保护身上携带的文件资料,他没有把衣服浇湿,所以着火了。”这一席话赢得了阵阵掌声,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在十七世纪,莱布尼茨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语文更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为学生构建发展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平台。课堂是生长个性的土壤。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同学们各抒己见,除了阐述“人定胜天”、“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观点,有的同学还说:“人不能以‘万物之灵’自居,不能盲目地改造自然,而应该顺其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一语既出,石破天惊。这些幼嫩的闪烁着个性的语言和思想就是一枚枚创新的幼芽,教师要呵护它的成长。如果让课堂淹没了学生的个性,那么学习就成为一种负担;如果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个性,那么学习就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三、走进生活,拓宽语文学习新天地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源头活水在生活,因此要冲破课堂的藩篱,走进生活,走出一条开放的语文教学之路,这样语文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语文教研组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以“理解妈妈”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在活动中,学生用诗文、歌声、心语来赞美妈妈。在名篇佳作中阅读了妈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心灵受到了洗礼,思想得到了升华,并从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表演、想象能力,为语文教学开阔了视野,建立大语文教学观,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现在的学生真的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点燃了他们对大自然、社会、知识的渴望。语文不再是蜀山题海中的咬文嚼字和搜肠刮肚的苦思冥想,而应是一个鸟语花香的自然百花园和郁郁葱葱的社会大观园。通过阅览、看展览、搞社会调查与网络查询、看新闻等与语文学习相关的活动,从而为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

我们相信:只要把语文学习与学生心理结合起来,语文课就能流光溢彩、活力四射。把窗儿打开,让清风进来,但愿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与创新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夏丐尊, 刘薰宇. 文章作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2] 吴效锋. 新课程怎样教[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上一篇:合作交流 探究创新 下一篇:让政治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