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

时间:2022-09-06 08:58:38

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渐渐成为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之一,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这对于大学生辅导员更是一种挑战。下面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常见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等五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便为辅导员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所处的环境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一般青年。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都很高,特别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目前国内外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突发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患,这些心理疾患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巨大障碍。调查显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学生都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在10%~30%之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其心理健康状况将对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下面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常见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涵义

1.1 心理健康概念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 Sweeter于1943年提出的。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己。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体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健康应为:积极调节心理状态,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预防消极心理心态的产生,防止心理疾病和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纵观各种研究,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概念的倾向性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活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的概念的具体化,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一般认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既有文化差异,也有个体差异。判断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主要源于四个方面: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自身行为标准、众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评判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了10条标准。国内学者如张大均、邓丽芳等者也提出了判定标准,邓云龙等更结合中国文化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标准:知己知彼,反应适当,真实和谐,悦纳进取。

综合各方意见得出适合评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为:(1)具有独立生活能力;(2)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3)能从心理上接纳自己;(4)勇于面对现实且对生活和自己充满信心;(5)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6)人际关系良好;(7)学习方法得当;(8)能应付一切挫折。

2.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大学生中存有心理问题者约有10%-30%,其中神经症患病可能达到3% -4%。目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1)因角色转换带来的学习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导致其孤单抑郁、焦虑不安、性格孤僻、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2)情感困扰和危机处理不当,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甚至绝望的消极情绪状态中,有的人甚至因此走向极端,酿成悲剧;(3)对网络产生的依赖性,沉湎于虚拟世界,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严重者产生心理错位、人格分裂等;(4)就业压力调整不当导致情绪低落自卑,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现实,对前途失去信心,使之长期处于紧张、烦躁焦虑的状态。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报复心理、异往困惑。

3.影响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自身的气质性格特点、应激能力(心理调节及应对能力)文化背景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内部因素影响如何面对外部因素,做出反应并进行面对,外部因素又影响或者作用于内在因素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所以,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目前倾向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各种因素加以分析。

3.1 内在因素

气质性格因素:气质和性格作为个体心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气质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特点,带有明显的生物遗传特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个性因素、人格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应激能力:在遇到升学、环境改变、就业、恋爱等诸多问题时,很多大学生心理准备不足,自我认知存在偏差,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去面对遇到的困难,最终产生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积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会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消极应对则可能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文化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中国特色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导致心理问题频发的诱因。

3.2 外部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来自父母离异或严重不和睦家庭的学生,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父母亲的不良人格特质,严重压抑的环境,经济状况长期严重困难等都会使大学生心理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对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态度、甚至个性产生恶性影响。有研究表明,近2/3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心身障碍的大学生其生活事件的各个因子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心身健康的大学生,且负性事件与心身障碍各症状因子的相关程度最高。学校教育是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才的场所,但学校又是一个小社会,人群特殊而集中,学校环境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失衡学校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学习、就业压力、学习环境不适、情感起伏、贫困困扰等。

上一篇:离婚时夫妻财产分割的原则和方法 下一篇: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问题及调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