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兴趣与思维的结合

时间:2022-09-06 07:33:32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兴趣与思维的结合

【摘 要】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兴趣和思维有机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并且有助于小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和思维的一致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兴趣;激发思维

小学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小学生的各个方面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时期,能否在这一时期培养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学生的一生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要关注小学阶段的教育,为学生接受更高程度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早期阶段,也是义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科目。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数学教育的过程不应该是死板僵化的,否则,小学生就变成了被动接受者,而不能主动地学习和接受数学。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不容回避的问题,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不能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动作用。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够理想,教师的压力也很大。如何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并进一步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结合起来,应该作为教师的工作重点。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学生之所以对数学不感兴趣,是因为许多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不像语文、美术、科学等科目具有一定趣味性,并且学生认识不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对待生活时,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例如街上的建筑是数学,美丽的图形是数学,买东西付钱时也用到数学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是数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营造轻松的氛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自由的课堂及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方式,这样会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也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数学知识有些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阐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把抽象理论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更主动。比如,在学习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用一些简单的小卡片,折一折、转一转,既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也能很容易掌握这部分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

2 在兴趣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兴趣是思维的基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基础和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小学生活泼好动,同时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的设置。教师要提高业务水平,完善和优化课堂设计。在导语部分,用生动的语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新课的导入,让学生乐于去接受接下来的课堂内容。然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并以小组的形式形成竞争机制,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仔细认真地分析教材,查阅资料,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等,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注意随时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与学生的互动,随时用提问题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成熟,缺乏自制力,并且有惰性,对教师有依赖性,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而不是主动思考。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惰性,才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培养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提问题可以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难点重点,也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状况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为依据随时调整教学节奏,适应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还能够让学生的得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跟着教师的思路和问题,积极主动地思考,充分发散思维,让学生爱动脑、勤动脑的好习惯。

3 培养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把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有机结合,在兴趣中激发思维,在思维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此外,更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学生一般认为教师和教材总是正确的,标准答案就是完美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这种观念,要大胆质疑,进行思维的扩散,特别是有的题型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逐渐形成思维发散、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思维活跃,头脑灵活,有无限的创造力,教师要进行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思维能力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扩散性思维、联想性思维等,教师既要注意这些能力的培养,也要注意这些思维能力的结合。在接触新知识时,鼓励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转化性思维也是数学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转化思想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去。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能力,并注意问题之间的关联性。

有些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不努力或少做题,而是只知道机械做题,而忽视思考与灵活运用,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把思考和思维运用到做题中来,仔细分析问题,发挥创造力,灵活运用解题方法,转换思想看问题,发现新方法、新观念,这些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总之,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思维发散,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不拘泥于教材和答案,积极寻求新方法和新形式。教育的目标不只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分析、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兴趣和思维的结合,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兴趣是思维的基础和平台,思维是对学生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锻炼,让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有机结合,在学中思,在思中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始终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联想性,更能有助于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两者结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贵州方言语音的调查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