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决胜“江湖”

时间:2022-09-06 07:13:38

商业模式决胜“江湖”

商业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能否持续为股东提供利益,能否基业长青,对钢铁贸易行业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中国钢贸行业的集中度低,企业散、乱而小。因缺乏盈利模式,钢贸企业长期无序竞争,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一直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全球钢贸企业的运作模式,经过多年摸索,实践出了“工贸一体化”的商业模式。伴随着“工贸一体化”模式的成熟,华南物资也迈上了新的台阶。未来,钢铁行业产业链整合是必然趋势,传统钢贸企业的角色必然会转变,寻找自己的商业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行业前景堪忧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期,经济整体处于下滑阶段。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之后的政府强刺激使得钢铁行业严重过剩,企业大面积亏损,生存艰难。从我掌握的数据来看,中国钢铁行业2013年的产能大概是10亿吨,2007年的产能大概是5.5亿吨,5年内中国的钢铁产能翻了一番,而现在的需求大概是6亿吨。从产量来看,中国目前的产量大概在9亿吨,产量比需求量多出了30%左右。按照国际惯例,产能过剩25%是周期性过剩,有可能通过经济发展消化掉,而产能过剩超过30%就是绝对过剩,我们目前的情况是绝对过剩。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供需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处于钢铁行业产业链下游的钢贸商,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钢贸商和钢厂的博弈还在继续,行业的整合还没有完成。中国钢贸行业的集中度差,钢贸企业散、小、乱。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2009年全国钢贸企业最多时有35万家,而全国的钢铁企业仅有1300家左右。在这种情况下,钢厂选择的余地非常大,钢贸商没有话语权,在市场中处于劣势地位。第二,中国的钢贸企业很少有盈利模式。钢贸企业没有太大的差异化服务,绝大部分以赚取差价为主,模式单一。第三,钢贸行业目前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这两年频繁发生的跑路事件更是把这个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

产能过剩的后果有两个:第一,资本从钢铁行业逐步退出,投资逐步减少。第二,严酷的市场竞争会让30%的钢厂和60%的钢贸商死掉。以北京为例,从2012年6月份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一半左右的钢贸商退出了市场。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洗牌的过程,经过这一轮的洗牌,能存活下来的钢贸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然有成熟的管理,有比较好的商业模式;第二,对互联网有良好的应用。当然电商不一定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一定要有商业模式。因此,如果钢贸商想要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突出重围,第一,必须要转型,从单一的商转型为提供综合方案的服务商;第二,钢贸企业要有互联网思维,要么加入电商平台,要么构建自己的电商平台;第三,钢贸企业要整合钢铁行业的供应链,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整体的产业链,也就是物流、钢铁、服务,或者说加工、品牌、服务一体化。

寻找自己的模式

在2007年以前我已经看到了今天的行业过剩局面,也在一直关注并研究全球钢贸企业的商业模式,借鉴他国企业的先进经验,寻找适合我们的商业模式。

全球钢贸企业的运作模式主要以日韩、北美和中国模式三种模式为代表。日韩的钢贸企业以“工贸一体化”为主流,钢贸企业与钢铁企业结为同盟。以日本为例,日本钢铁产量在最高峰时,产能是1300万吨,但是日本只有八家钢贸商。钢贸商与钢铁企业互相参股,生产企业只负责生产,把销售、采购等交给与它有股权关系的下游企业。日本钢铁贸易做得最好的企业是三井集团的三井物产公司。三井物产公司通过参与日本钢铁行业的重组,把四家日本企业合并成三井物产钢铁株式会社,并且与全球多家钢铁龙头企业合作,建立“工贸一体化”模式,从单纯钢铁经销发展到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综合服务商。

北美模式也是权模式,钢贸企业将上游、加工、物流全部配套。北美模式曾经类似于中国的经销商模式,但在发展中钢贸商经过五十多次的并购,形成三个集团,钢铁板块、加工板块和贸易物流板块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托拉斯。

中国的钢贸企业主要以进销差价模式为主。钢铁企业与钢贸企业之间没有协作关系,钢贸企业通过购销价格差获取利润。在激烈的竞争和经济下滑以及钢铁行业过剩的冲击下,越来越多企业经营困难,陷入亏损局面。

在把握行业现状,研究国外钢贸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思考我们自身发展状况的情况下,我提出构建“工贸一体化”模式。也就是与钢铁企业合作,成立相互控股的股份公司,钢铁企业生产产品,由我们负责钢铁企业的全部销售,为钢铁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流服务。

“工贸一体化”模式是商或者贸易商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在经济下滑,行业前景堪忧的情况下,纵向合作打造战略供应链是增强钢贸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做法。当然,与钢铁企业如何合作,如何分配利润,必须要在前期做科学分析、充分讨论。

与冷钢合作

2007年,我找到了湖南冷水江钢厂(以下简称“冷钢”)。冷钢1958年建厂,是国有军工企业,隶属于国防部。2005年冷钢开始改制,2007年改制正好结束。我们与冷钢经过艰难谈判,达成一系列协议,冷钢把销售权全部交给我们,我们与冷钢联合组建重庆华南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权,全面开展“工贸一体化”运作模式。

完成“工贸一体化”模式,我们经历了两步:第一步,2007年,冷钢把他们整个西南区的销售交给我们。我们通过八个月的时间引进银行资本、管理,收购各个经销商,到2008年底,成立集团公司。第二步,进一步拓展,现在华南物资覆盖的区域有一半是冷钢当初交给我们的,在此基础上,华南物资逐步拓展市场,目前我们的销售区域覆盖了整个大西南,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上海、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

在“工贸一体化”模式下,冷钢把产品全部卖给我们,在一些区域我们扮演经销商的角色,在另外一些区域我们扮演着钢厂的角色。通过这样的商业模式,华南物资逐渐提高了销售规模,2007年以前,销售规模最高大概在20亿左右,在2007年达到70亿,2008年达到120亿,2010~2011年上升到180亿。目前,华南物资的销售规模在600万吨。

“工贸一体化”模式产生了各种良好的效应。

第一,解决了融资问题。一方面,对于贸易企业来说,资金是血液,有充裕的资金才能大规模运作。钢贸企业是轻资产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融资,而在“工贸一体化”模式下,有钢铁企业作为担保和监管,钢贸企业的融资不再是难题。华南物资的基础投资25亿,是冷钢做担保的。另外一方面,合作模式下,钢铁企业不收取担保费,这也降低了钢贸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二,完善了企业的治理结构。谈判之后,我们成立了股份制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从管理层面来讲,钢铁产业的产业链需要很复杂的管理才能完成。“工贸一体化”模式运行之后,我们从粗放经营逐渐转变为系统科学的经营管理,管理水平得到了大步提升。

第三,节省了双方的交易成本。钢厂把产品全部销售给我们,形成了规模效应,规模成本。并且在与其他钢厂的合作中,我们有了话语权,引导其他钢厂也与我们进行钢贸一体化模式运作。

第四,钢贸企业与钢铁企业形成了一个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双方在一致的经营目标下,可以协商解决内部摩擦。

“工贸一体化”之难

从“工贸一体化”模式提出到实现,经历了很多困难。我认为“工贸一体化”模式推行的难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钢铁企业把话语权交给商贸企业很难。“工贸一体化”模式下,钢铁企业把销售部分完全交出去,它失去了销售权和定价权,也就没有了话语权。冷钢与我们合作,定价权交给了第三方,由市场去定价。

第二,让渡利益很难。虽然当时冷钢改制成为了民营企业,但是取消众多钢贸商涉及到诸多复杂利益关系,这其中有制度因素,但更多是人的因素。

第三,合作双方建立信任很难。2007年我们与冷钢谈判时,整个钢铁行业还没有出现大规模过剩,钢铁厂商的利润率处于上升阶段,如果不是有超前的战略眼光,钢铁企业不会做出让渡利益的决策。当前钢铁行业环境变差,但即使处于困难时期,仍然鲜有钢厂尝试“工贸一体化”模式,因为信任合作方是困难的,钢厂给钢贸企业进行担保,但却并不插手对方的经营管理,这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很多钢厂做不到这一点。

第四,保持战略的持久、稳定很难。“工贸一体化”模式要求有持续稳定的政策环境作保障,而国有企业领导更换比较频繁,它的政策可能会随着领导者的更换而改变。

第五,中国的钢贸行业进入门槛低,钢贸企业小、散而乱。这决定了钢贸企业的发展既受制于资金瓶颈,又受制于资源瓶颈。一般而言,钢贸企业因为体量小,融资困难,在谈判中难以获得优势和说服力。

我尝试“工贸一体化”模式的最初动机是寻求资本与资源。一方面,如上文所言,贸易企业是一个轻资产企业,它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很难通过传统的方式获得银行融资。另外一方面,钢贸企业的规模也限制了资源的获取能力。通过“工贸一体化”模式,我们可以获得资源,逐步引进银行资本。

钢贸企业可为钢铁企业提供三种服务:第一是平台服务,这个平台服务包括金融服务与产品服务,第二是物流服务,第三是信息服务。此外,钢贸企业在市场上还有蓄水池的功能,钢厂在生产以后,把产品卖给贸易商,贸易商给钢厂支付资金,存放产品。对钢铁企业来讲,与钢贸商结成战略同盟,能获得钢贸企业提供的平台服务、物流服务与产品的增值服务,“工贸一体化”模式可以说是双赢的模式。

我们在推进“工贸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不断试错、学习并且总结经验,提升服务与管理能力。我们的管理模式以预算管理为导向,每年十月份开始规划下一年的预算,信控中心和营运中心作为发展的支持,审计做事后监督。其他贸易商很少采取这种管理方式。因为贸易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另外,管理是需要成本的,在没有规模效应的情况下,没有办法投入大量的管理成本。华南物资集团一年的毛利大概是5~6亿,而我们的管理费用和人工费用大概在1亿左右。

产业链整合是必然

在中国钢贸行业中,钢贸企业扮演着中介商、联系人的角色,在钢铁行业的供应链上,它们是孤立的,没有集成与融合,它们的物流商流都较短,在供应链上缺乏协同,创造的价值自然是有限的。随着钢铁市场形势的变化,钢贸企业必然要受到冲击。想要在困境中突出重围,钢贸企业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未来钢铁贸易企业商业模式的选择应该基于对供应链的集成,身份应该由供应商或分销商向供应链管理者转变,通过积极实施供应链集成,从中寻找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形成独特的价值实现逻辑。

小企业发展为大企业,大都走了相同的路径,只是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价值观有差异。我们企业最核心的就是“信用、责任与服务”这三点,这六个字作为我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自始至终贯彻到我们一切的运作当中。我很佩服柳传志和尹明善,他们都是“技工贸一体化”的最早实践者(技工贸也是一体化运行模式)并且始终坚持没有脱离,创造了成功的企业。我相信,持续地专注才能带来更大的成就。(本文由本刊记者雷大艳采访整理)

上一篇:浅析《人再途之泰》中的好莱坞类型片因素 下一篇:汇桔网的知识产权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