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对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

时间:2022-09-06 06:24:16

中小企业对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已迈入世界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关于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分析讨论也日益增多。而中小企业凭借诸多潜在优势,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技术创新以及减少收入差距等方面起到显著作用,因此也反映出其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中小企业 转变发展方式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1年,中国的人均GNI已经达到494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迈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陷阱一般都发生在后发国家。因为发达国家的发展基本上是一个渐进的、自然地、顺势而为的市场过程,而后发国家要赶超,就会造成种种扭曲,从而带来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人民论坛》在征求了50 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罗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在中国专家学者的界定中,中等收入陷阱几乎囊括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所有矛盾和问题,所以,中国很有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但是,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不可跨越的,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成功地从中等收入经济体跨入了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那么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点是什么呢?必然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中小企业在经济转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是说,中小企业将成为中国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所在。

二、中等收入陷阱综述

世界银行在2006年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它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之后,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却很难顺利进入高收入行列,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或陷入经济增长与回落的循环,或中长期地处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

世界银行根据不同的人均GNI将经济体依次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类。在世界银行目前统计的215 个经济体中,各组经济体的数量分布如下:

表1 各收入组经济体数量

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来看,“中等收入陷阱”普遍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些后发国家。拉美、东欧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就曾经真实地经历过这一阶段。但也不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案例”。例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分别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实现了经济成功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然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是停滞在中等收入水平而不能自拔,例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而中国也将面临这一挑战。

有学者认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无非是一种经济发展中的“均衡状态”,只不过这种均衡是一种“停滞均衡”或“增速缓慢的均衡”。造成这种均衡状态出现的原因是过去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渐消失,以及经济中长期积累的矛盾阻碍了经济的向前发展。所以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要找到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增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小企业对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并存已成定局。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将更多的精力和投资都放在了对大型企业的支持上,而中小企业却凭借其诸多的优势和顽强的生命力,在夹缝中求生存。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企业格局,无不以中小企业为主,足见其相对于大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再者,大型企业大多是由中小企业演变发展而来。就像日本的丰田、松下,美国的苹果、微软等都是从昔日的小企业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所以,中小企业对于经济的发展有极重要的作用。

(一)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在过去的30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但隐藏在美好的GDP数据背后的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是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为代价,再加上廉价的劳动力换来的。这种低效率、低成本下的量的投入扩张带来的高速增长方式是不科学的,是不会持久的。正如克鲁格曼等人的研究所指出的,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之所以高速,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要素投入量的不断扩大,而不是要素和全要素效率的提高;二是要素成本低带来的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性收益率提高促成的优势。

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是量的变化,而从中等收入迈入高等收入是质的飞跃。中国要想成功地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关键的对策就是通过转型,以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中小企业遍布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为中国的GDP创造了比例高达60%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一些省甚至达到了70%以上。进出口额的60%来自于中小企业,并且其数量占到中国企业总数的99%。不仅中国是如此,像美国、日本以及欧盟许多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也占总数的99%以上。再加上中小企业规模小、管理层级少、决策时间短,使得它们在面临各种金融危机和外部冲击的时候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够以最快、最优的决策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环境,能够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此外,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因为其投资少、劳动工资成本低,且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所以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更多。据统计,中小企业为75%以上的城镇人口解决了就业问题。所以,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力军。

2.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但中国一直还处在通过廉价劳动力换取GDP的尴尬境地,R&D支出在2008年只占到GDP的1.47%,与日本的3.45%相去甚远。“后发优势”只能维持低附加值的增长,后发国家在模仿、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时,先进国家已经开始研发新的技术,要实现真正的技术进步就必须自主创新,提升创新能力。所以要从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提高产出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技术创新上,中小企业具有明显优势。首先,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具有更强烈的技术创新动机。因为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和信息上处于劣势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中小企业只能通过不断的创新,在大企业尚未涉足的领域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中国的大型企业多以垄断行业的国企为主,他们因为满足自身目前的发展状态和市场份额,容易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热情。此外,基于科研费用的有限性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中小企业的创新效率普遍要高于大型企业。在美国,有70%以上的技术创新来自中小企业,而在德国,有2/3的专利技术是由中小企业研发并申请注册的。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源自于中小企业。

目前在技术创新这一方面,我们国家相对较弱,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性较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都是如此,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但据统计,中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不难看出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要力量的必然趋势。

(二)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减小收入差距

中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基尼系数已突破警戒线,在200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0.412,之后10年未更新数据。但根据联合国和一些学者所预测的,中国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超过5.0了。贫富差距悬殊,这是中国在将来的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大问题。收入差距问题最直接反映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上。如图是2006—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绝对值)对比图:

图1 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单位:元)

从上图不难看出,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大,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22倍,而且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明显快于农民收入的增速。东西分化、城乡分化使得中国产生了所谓的“马太效应”,即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这种巨大的分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目前国际上的现代化发达国家都是消费型社会,以中等收入人群为主,这样的收入结构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所以中国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步入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就一定要减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建立“橄榄型”社会。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大型企业一般吸收的都是高素质、高学历的精英人才,是高收入人群的聚集地。而中小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且在地域分布上点多面广,尤其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和欠发达地区。据统计,中小企业解决了大约75%以上城镇人口的就业问题。中小企业除了吸收一些高素质的精英人才外,还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型企业的下岗工人,为这些低收入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尤其最近几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中小企业自然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所以,加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中小企业的产出效率和竞争性收益,有助于减小国民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公平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使中国更快地迈进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三)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亟需优化升级。

图2 2009年中国与美国按产业类型划分的就业构成对比图

从图2中不难看出,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别,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第一产业。虽然近年来农业从业人员数量有所下降,但其39.6%的占比与美国的1.5%相比差距悬殊,过多的劳动力聚集在传统农业部门,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以及电气化的程度都很低,所以农业发展必须由传统向现代化加快转变。第二产业仍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虽然就业人口比例适中,但其技术落后、缺乏创新阻碍了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今国际上的发达国家多以第三产业为主,带动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多在70%以上,而2010年,中国只占到40.3%,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38.5%。所以,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再次飞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迫在眉睫。

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占到中国企业数量的99%之多,创造的价值占中国GDP的60%左右,且多以第二、三产业为主,所以,中小企业对于中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中小企业产权明晰,一般以非公有制为主,且灵活多变,能迅速转变生产战略,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洞悉市场、及时退出低利润率的行业,进入高利润率的行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资源向高效益的部门转移,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其次,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譬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以及中国台湾的新竹工业园等。而这些中小企业群就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载体。学者鲁德银认为中小企业群体成长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增长极。

此外,所谓产业结构优化必将导致第一产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只能由第二、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如前文所述,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大型国企的下岗工人。因此大力支持发展中小企业,能够促进三大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四、结论与启示

中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必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就历史经验来说,中国要想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减小收入差距。就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像韩国、美国一样建立中小企业保护制度,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完善金融信贷机制和信用机制,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给予中小企业资金上的支持;也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帮助中小企业获得一些优惠政策,实现与大型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我们还可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激励和技术支持,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等。总而言之,中小企业对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极具重要性,所以政府必须帮助中小企业突破自身瓶颈,走出困境,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1(10).

[2]李玮.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D].

[3]周德文,于一.中小企业怎么办—变局下的韧性生长[M].中信出版社,2010.

[4]喻华铸.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劣势及其发展对策[M].经济学情报,2000(4).

[5]刘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1).

[6]马岩.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9).

[7]鲁德银.中小企业成长是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鄂苏浙粤鲁的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 2006(2).

上一篇:现代牧业定位战略 下一篇:3月份内蒙古宏观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