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意义与策略

时间:2022-09-06 03:55:12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意义与策略

【摘要】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精辟地阐明了数学无处不在,即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知识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也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数学知识更是人们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但人们常常忽视数学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对于学生而言,尽管他们每天都学数学,但是却对生活中的数学很陌生,缺乏对数学的浓厚而持续的兴趣。他们所学的数学完全脱离了日程生活。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现状。本文就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数学生活化展开讨论,首先阐述了数学生活化的意义;其次,提出了促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意义与策略

1绪论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数学自身的发展,数学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人类生活的更广阔的领域,社会生活的80%的领域都用到数学,这足以证明数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并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已经认识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数学已经不再是人们所认识的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单纯的、辅的工具,数学已成为解决许许多多重大问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方法和技术。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要求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并且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获得充满活力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学生要能够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生活,分析研究各种具体问题,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见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也是数学课改的重要方面。然而,尽管学生每天都学数学,也很重视数学考试分数,但是却对生活中的数学很陌生,缺乏对数学的浓厚而持续的兴趣,甚至恐惧数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状。下面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2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2.1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过去,我国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和教师都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是中考的主要科目,所以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大量的搞题海战术,而很少关注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现在,我国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生活化,提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更加真实,数学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对数学有了感情,觉得数学有趣。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课堂气氛更加宽松、和谐,学生觉得自己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高。

2.2加强学生应用数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首先,数学实例能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要注重生活实际,细心观察生活,把教学与生活,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有具体感受,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事物与现象。现实世界千姿百态,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寻求数学的解决办法,这是主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长期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问题、描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新知识时,寻找实际背景,探索应用价值。

3促进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3.1充分利用资源,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

3.1.1灵活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教材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主要依据。教材包括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教材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与环境。

教材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这些材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程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身边的、能看到的、熟悉的、亲身体验的生活资源出现在教材之中也比比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生活数学资源优势,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服务。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处理教材,整理教材,创设生活数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1.2合理利用生活素材和生活经验: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教学素材,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很宝贵的财富。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素材,向学生揭示这些素材蕴含的数学知识。

中学的数学概念一般都很抽象。我们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如果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结合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讲解,就能使概念变的有血有肉。例如教授集合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把课本上集合中的元素改成李勇、毕福剑等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同样在教学生“直线”的概念时,学生脑里对“无限长”这个概念是很模糊的,如果我们在创设情境时,拿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为背景,即有笔直的马路、铁路或一望无际的河流,学生不仅易于接受,而且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只要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多观察,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是很丰富的,如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等都是获得资源的来源和途径。

当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使用这些学生熟悉的素材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到非常亲切,学习的热情高涨。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如果贴近自己的现实生活,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就会觉得数学不是那么深奥和抽象,变得具体和逼真,就会觉得数学是有生命力和有价值的。

3.2创设数学中的生活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理解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问题,掌握数学知识结构,不断增强其热爱数学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不断地创设数学中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及在创设的情境中去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认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的差异。

如:在教学“数轴”时,创设了把一周内天气气温排序问题,学生通过看图观察、排序,体会到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

再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3.3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学生在细心观察发现问题的时候,他的观察力得到锻炼,他的思维得到训练,他就会积极思考,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问题是思维的来源,更是思维的催化剂,也是思维的结果,而好多数学问题的来源就是日常生活。首先,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学生只有善于观察生活现象,才能发现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数学问题,所以观察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学生只有对观察到的现象深入思考,才能把这些现象和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赋予它们真正的现实意义,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3.4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是生活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生活中不能没有数学,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从中概括归纳出数学问题,分析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如用3台同样的水泵抽干一个井里的泉水要40分钟,用6台这样的水泵抽干它只要16分钟,问用9台这样的水泵需要多少分钟可以抽干这井里的水?

再如在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引入的教学中,可以特地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喜欢的台球运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实际体会、讲解如何才能将台球打进,学生们面对喜欢的体育运动,会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身手,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以什么角度击球,然后人袋。在学生充分发言后,再进行总结、归纳,将台球的路线抽象成与角有关的几何路线,就这样,在轻松的娱乐氛围中,学生从自己熟悉的体育运动出发理解了抽象的几何概念,并运用它解决了问题。

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对生活的魅力。强化学生不断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的理念,建立其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让其感受生活“数学化”的魅力。只有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培养其求真务实精神,让其养成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良好习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培养数学理论知识很丰富的学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让数学走进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是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离开生活谈数学教学,是一种很枯燥的理论教学。数学教学只有与生活结合起来,才会彰显出数学的魅力,数学知识源自生活,又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与生活并肩同行,走进生活学数学,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要走上生活化的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让学生更加从生活中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学习数学从被动变成主动。最终达到生活即数学的和谐统一。

上一篇:网络信息化影响财会教育探讨 下一篇: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