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2-09-06 01:14:26

初中语文课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的内容重新重视起来,开拓初中语文教育的新途径。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育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了其德育教育的价值。因而,德育教育只停留在很浅的层次上,成了语文教育的附带品,仅仅是政治强行附加在语文教育中的一种附属品。初中语文教育不应该成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也不应该成为政治课的附属品。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在传授基本的语文常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方法

(1)发挥语文教师个人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以其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同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心里接纳教师的德育渗透,自然地就会受到教师德行的影响,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利用课文作者或者其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育课本选用的通常都是一些很具有典型性的课文,这些课文可以很好地展示作者的个人品格以及其所处时期的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对于这些内容给以足够关注。如在讲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很多学生反映课文过于晦涩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讲述给学生,并在讲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先生高贵的品格,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根据文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德育渗透形式。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时也应该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形式。如,在讲授《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既要学习论文精辟的语言,又要学习了解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重要意义;在讲授鲁迅的《故乡》时,要着重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在旧社会中“人”的地位是怎样的;在讲授《荔枝蜜》时,则要注重其抒情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到其美的本质,让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4)利用课文中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初中语文课本选用的大多都是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经典作品中包含了形形的各类人群,其中不乏道德的楷模和时代的英雄。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人物的完整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我们应该着重分析刘和珍的责任感,她爱憎分明、不畏强权的品格,引导学生培养正义感、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初中语文课中应该进行哪些德育渗透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2)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升学的压力、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使其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3)人生观教育。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初中语文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4)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5)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恰当地选择德育渗透的方法,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拓展德育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从课前到课后始终贯彻德育教育的要求,将语文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区分开来,避免空洞的说教,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上一篇:空间教学对大学生语言能力训练影响初探 下一篇: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