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民间融资面临的问题及其路径选择

时间:2022-09-05 09:35:43

开放民间融资面临的问题及其路径选择

内容提要:关于开放民间融资问题,当前有很多讨论。本文认为那些反对开放的种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诸如开放民间融资会危及金融体系稳定、带来过高管理成本、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削弱国有商业银行主体地位、导致高利贷合法化,等等,这些观点论据不足,不能成立。本文提出,发展民间融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途径:一是进一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二是探索多形式资金互助融通模式,三是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四是实行自有资金放贷有管理的规范化。

关键词:金融市场 金融监管 民间融资 小额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10-060-04

近年来,开放民间借贷市场的争论渐趋热烈。鉴于对可能产生弊端的担心,管理部门谨言慎行,相应改革的推进小心翼翼、求妥求稳。当前中小企业借贷市场供求失衡的不断加深。开放民间融资到底有哪些弊端,是否确实阻碍了金融体系的完善、危及金融稳定,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民间融资的三种生存状态

本文所说的“民间融资”,是指主要在工农中建交等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系统以外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目前,民间融资十分活跃,依其合法程度、公开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不同状态:

(一)正规渠道下的“阳光”融资。这是通过合法渠道、采用合法方式进行融资,这种融资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民间金融机构合法融资。目前合法的民间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主要有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还有少量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互助基金、民间资本管理服务公司等。其中小贷公司自2008年开始试点到2011年上半年已发展到3366家,贷款余额2874.66亿元,2011年上半年新增贷款894亿元;典当行自1987年底出现到2011年6月底发展到5238家,另有分支机构535家,上半年典当总额1180亿元。这类融资利率介于银行基准利率与上限规定之间,并随民间融资难逐步上涨,如小贷公司正常利率目前在18%左右。民间金融机构作为民间“阳光”融资的主渠道,与银行金融机构相比(2011年6月底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0.1万亿元)只不过是“毛细血管”而已。二是企业单位“借道”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委托银行券商发售企业债券,2010年发行企业债券161只、3627亿元;借助银行发放委托贷款,至2011年8月底,有64家上市公司发放委托贷款169.35亿元。这类融资活动不需银行动用自有或借入资金,属于“借道”银行的表外业务,介于银行融资与民间融资之间,参与的企业单位主要是大中型企业。

(二)半公开的“灰市”融资。这是通过合法渠道、采用“球”方式进行融资,其表现一是部分融资担保公司的隐性融资,这是最典型方式。融资担保公司违规吸纳个人、企业、甚至银行资金,对外发放贷款,赚取高额利差。为规避担保公司不得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限制性规定,一些融资担保公司利用业务相近的便利,将“借贷合同”转换成“担保合同”,将担保公司由“放贷人”变更为“中间人”、“担保人”,将“利差”更名为“担保费”、“手续费”,通过实现“追偿权”索回本金,从而使得违规经营活动披上合法外衣。二是其它企业的隐性违规融资,一些投资公司、咨询公司、财务公司等中介、服务类公司,也采用类似方法将贷款业务包装成服务类业务;也有生产企业以商业信用等名义对外放贷。三是合规融资机构隐性违规经营,主要是实际利率超限,不少民间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在放贷活动中,为规避利率不超过银行利率4倍的限制,在利息外以担保费、服务费、介绍费、抵押品验证费、手续费等名目收取费用,使得实际利率水平远高于限制标准,有些违规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实际年化利率已达40%。

(三)地下黑市融资。这是未经过合法渠道、采用违规方式进行融资,经营者没有合法的金融、准金融营业牌照,利率随行就市而根本不顾忌国家相关规定。从事地下黑市融资经营活动的,一是地下钱庄、非法集资放贷者。由于需求旺盛、回报丰厚,这类违规经营主体发展很快,不仅沿海发达地区增长迅速,近年在陕西、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扩散也很快。这类地下融资活动难以进行准确统计,但仅据温州一地资料,2010年底无照融资性中介机构就有1879家,全国规模由此可见一斑。这种违法放贷利率不断攀升,现在年息一般在60%-100%,有的已超过100%。部分有黑社会背景的放贷者放贷利率更高,收贷手段也很极端。二是部分企业违规高利放贷,一些企业虚置经营主业,将资金用于放高利贷;一些企业低息获取银行贷款,将其部分或全部用于放高利贷;一些企业甚至从香港等海外金融市场以年息5%-10%的低成本获得贷款,再在黑市转手贷放;也有上市公司将超募资金投向高利贷市场。据有关资料,2011年上半年164宗首次公开招股中,实际募集资金1607亿元,超过预计募集数额(717亿元)多达890亿元,其中一些进入贷款市场。目前地下融通资金规模巨大,据估计仅浙江民间资金流通规模就接近30000亿元。

二、开放民间融资的五个疑虑分析

不敢开放民间借贷市场,其疑虑很多,主要担心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不过认真分析,可以发现放开民间金融市场的担心有些是过虑了,有些需要具体分析。

(一)开放民间借贷市场不会影响现行金融体系稳定。有人认为民间借贷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冒险性、游动性,为获取高额回报甚至不择手段,加上其规模庞大,一旦开放必然会对现有金融体系形成冲击,造成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危及金融安全。

其实开放民间借贷并没有那么可怕。因为其一,现有金融体系自身存在服务对象的有限性。目前金融体系服务对象主要在于国企、大中型企业等,市场化改革中大量涌现的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以及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因受银行资源限制、企业自身条件限制、操作规程限制等原因,多数未被纳入其服务范围,现有金融体系难以胜任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开放民间融资来完善、充实现行金融体系。

其二,开放民间借贷不会形成更大的冲击。民间借贷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即使不放开也在地下涌动,处于地下非法状态的黑市及灰市交易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对正规金融体系的蚕食、腐蚀、冲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而且更加难以防范。开放民间借贷,将其置于正常的金融监管之下,只会有利于削减其无序冲击,发挥其积极效应,弥补现有金融体系无法全面照应中小企业的不足。

(二)开放民间借贷市场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有人担心民间借贷面广量大,情况又很复杂,一旦开放监管任务会非常繁重,管理成本极高,而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不够健全,管理水平、管理经验、管理力量难以满足放开民间借贷市场的需要,难免会出现疏漏失误,造成金融市场波动、经济发展受损,进一步加大开放民间融资的成本。

开放民间融资确实需要解决好市场准入、市场规则、市场监管、退出机制、各类金融机构分工竞争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全面开放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监管方法、监管机制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是严峻的挑战,可能出现顾此失彼、混乱无序的被动局面;即使有计划逐步放开,指导、监管、协调工作量也会大幅度上升,加强监管力量、增加管理投入确也势在必然。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即不开放民间融资、维持民间借贷地下状态也要成本,而且成本只会更高。首先对地下民间借贷也要监管,且由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长期博弈,地下借贷为逃避打击方法多变、花样翻新,既有相对公开、又有十分隐蔽的,其监管难度更大,有效监管成本并不低。其次地下民间借贷极易出现纠纷和诈骗卷款潜逃等违法犯罪事件,随着地下借贷规模的扩大,一旦发生这类事件其影响范围更广、危害更大,消除影响危害的成本也会更高。相比之下,开放民间借贷虽然需要成本,但合理有序开放可以将成本降到较低水平,且能够获取健全金融体系的长效成果。

(三)开放民间借贷市场不会扰乱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有人认为民间借贷资本逐利、自发、冒险本性,使其不可能像以国有为主要背景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那样配合国家的货币政策,而只会千方百计钻政策的空子,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旦开放民间借贷,使其公开化、合法化,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影响国家货币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

我们认为开放民间借贷对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是可控的,管理得好还能够产生积极效应。其一,开放民间借贷,使其公开化、合法化,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其抵制、扭曲货币政策的动机。民间借贷在非法、地下状态下,与既有金融体制、金融政策既有契合也有矛盾,但矛盾、冲突是根本性、常态化的,尤其是与打压、抑制民间金融的政策形成直接冲突。基于生存、发展、逐利的需要,地下民间借贷必然会在政策夹缝中寻找出路,以致突破、抵制、扭曲阻碍自己生存发展的政策规定。一旦民间借贷取得了公开合法生存发展的资格,民间金融由体制外异己因素转化为新金融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反而会弱化其钻政策空子、扭曲货币政策的动机。

其二,在民间借贷公开化、合法化的基础上,对其经营活动的指导、监管纳入正常轨道,有利于央行和有关监管机构有效行使督导、监控、协调、引导等管理职能,可以通过相关规范的健全完善,通过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的引导,鼓励守法经营、打击违法违规,促使其形成主动配合国家货币政策的自觉性,促进货币政策的落实。

其三,只有在民间借贷公开化、合法化的基础上,才能对过去分割存在的正规金融体系和非正规的金融“灰市”、“黑市”进行统筹整合,构建健全完整的新金融体系,形成体系内各组成部分的有效协调配合,改变过去货币政策贯彻体制内配合较易、体制外难以落实的被动局面,提高货币政策贯彻的有效性、及时性。

(四)开放民间借贷市场难以冲击国有商业银行主体地位。有人强调几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都实行了股份制,但依然是由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为确保国家金融安全必须首先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开放民间借贷会迅速涌现出一大批民资借贷机构,它们面广量大、灵活多变,会冲击“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领域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虽已打破,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已改制为国有控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但以工、农、中、建、交为核心的国有控股银行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一是这些银行网点广布、员工众多、市场覆盖面广阔,拥有其它银行难以企及的经营网络、经营品牌、经营人才、资本资金、客户资源、政策优惠等多方面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能够确保国有控股银行继续占有主导地位。二是这些银行规模巨大、盈利能力较强,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这种相对于其它商业银行的巨大优势在相当长时间内很难改变。而其余十余家上市股份制银行(如中信、浦发、兴业、光大等),其中多数也是国有控股的,这对维护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起到了进一步加固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开放民间借贷在相当长时期内是难以撼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的。

就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而言,正是要逐步打破金融市场由几家国有大银行垄断的局面,形成多种结构体制、较多银行正常、合理竞争的格局,激发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就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而言,现行金融系统主要服务于国企和大中型企业,迫切需要有一类金融机构能够承担起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职能。这就要求开放包括民间借贷在内的民间金融,给金融体系增添一类新的、具有较强活力的参与者,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逐步改变金融体系国有独大的经营格局,形成较为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和较为公平、合理、充分、有序的竞争机制。

(五)开放民间借贷市场也不允许高利贷合法化。有人指责民间借贷违规违法、唯利是图,将地下黑市借贷利率推升到企业难以承受的历史新高,是典型的高利贷。一旦开放民间借贷,也就直接、间接承认了高利贷的合法性,会导致全社会利率水平向高利贷看齐,大大增加经济运行成本,产生严重的恶性连锁反应。

我们认为,在规范管理的条件下,开放民间借贷的利率效应不会是这样的。首先,市场利率是由供求决定的,地下黑市的高利率是因为黑市借贷的违法性、风险性阻碍了社会可贷资金的顺畅流入,造成黑市借贷资金供不应求,推高了借贷利率;而2010年以来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所产生的紧缩效应,客观上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强化了供求矛盾。开放民间借贷,在阳光下进行民间融资,风险性可以大大降低,从而可以较充分动员社会可贷资金,缓解资金供求矛盾。由于目前社会流动性非常充裕,在合法、低风险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资金量就会大幅度增加,完全有可能扭转借贷资金供不应求的局面,实现借贷市场利率水平的合理回归。

其次,在我国有管理的金融市场中借贷利率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地下黑市借贷游离于国家监管之外,打击、取缔不仅收效不大,反而进一步抬升了利率水平。开放民间借贷市场,使其由地下走到地上,直接置于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指导、监管之下,相应的借贷利率也就理所当然地纳入指导、调控范畴。民间借贷利率的水平及其波动范围也和其它金融机构一样,要符合金融监管当局的规定要求,违规违法的轻者惩罚重者出局。这样,市场利率的调控就不再是局限于正规金融系统内部的有限调控,而是覆盖全社会全部金融活动的全面调控,利率调控的有效性会大为提高,一些曾经屡禁不止的高利贷局面反而可以避免。

可见,开放民间借贷的负效应是有限的、可控的,而能够带来的积极影响则是长远的、实在的。

三、开放民间融资的路径选择

开放民间借贷、使其从地下潜藏状态走进阳光地带,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调整、带有一定风险、可能引起一些震动、具有全局影响的重大改革,既应坚定不移推进,也要周密审慎筹划。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推进。

(一)进一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一是数量上取消严格的地域指标控制,近期可采取放宽指标额度的办法允许加快发展,一俟监管力量增加、相关规则完备,就应完全取消指标管理,只要符合开办条件即可批准成立从业。二是资金上放宽融资限制,包括放宽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2亿元的上限限制,放大小额贷款公司的杠杆率,将信用等级高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与融入资金比例提高到1:2甚至更高,取消融资来源的歧视性限制。三是运行上加强引导、监督、考核,根据其经营实力、经营表现、诚信守法情况评定信用等级,经营资格和权限与信用等级挂钩。四是健全退市机制,对信用等级低的小贷公司提出警告、给予一定时间的考验期,责令其限期改正,如果仍然达不到要求则劝其退市或强令其退市。

(二)努力探索多形式资金互助融通模式。由商会、行业协会或者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牵头,组建带有互质的如企业应急互助基金、资金管理服务公司之类的资金融通平台,通过互通有无促进资金供求双方顺畅对接。从一些地方的做法、经验来看,这类融资平台的组建往往有政府的引导、甚至有财政和银行的支持,有的具有半官方性质,利率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对解决成员企业的临时性资金困难发挥了较好作用。今后的探索发展一是应弱化政府背景,更多体现民间本色,从而更好适应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二是坚持互助宗旨,允许一定比例的银行资金、甚至小贷公司资金等介入,以增强互助实力。三要保持互助融资平台利率水平相对较低的特点,从而既减轻融入资金成员的成本负担,又有利于拉低整个社会的利率水平。四是可以考虑适当扩大互助融资平台的服务范围,适当吸纳上下游关联企业成为平台成员。另外,作为准金融组织,也应纳入金融监管的范畴,通过加强监管使其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同时给予相应的政策待遇,并注意引导其与其它民间融资平台的协调配合。

(三)加快发展村镇银行等民营金融机构。在农村和城镇,进一步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形式的民营银行,适应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需要。民营银行的发展,首先可以有条件地取消村镇银行等必须由“已确定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的限制性规定,还民营银行以民营性质。即使有这些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发起,一般也不鼓励以其为主、由其控股。其次组建途径可以优先考虑由高信用等级的小额贷款公司升级转制而成,从而既能够较好保证民营银行的运行发展基础,又有利于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正向激励;也可以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发起成立,缩短民营银行的孕育时间。再者要对民营银行的规模、网点数量进行限制,确保其区域性、小型化特色,以此保证其始终坚持以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四)允许、规范自有资金的放贷。允许企业、单位、个人以自有资金放贷,充分挖掘借贷资金潜力。为规避风险、确保自有资金放贷正常有序,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正在制订中的《放款人条例》应对此有专门的、详细的规定,明确作为自有资金放贷者的条件、权利、义务以及申请批准程序、经营准则等。二要尽快试点,循序推开。目前缺乏经验、缺少监管力量,马上全面铺开可能会产生混乱、甚至出现金融市场动荡,由此可能导致因噎废食、欲速不达局面的出现。可以选择金融机构分布相对密集、小贷公司发展较好、监管力量相对较强的地区先行试点,然后用3-5年时间逐步推开。三要立即充实监管队伍、增强监管力量、提升监管水平,切实有效加强相关的指导和监管工作,促使自有资金放贷市场健康发展。

除此以外,对典当行、融资担保公司、财务公司等准金融机构的规范和松绑,在推进开放民间融资的过程中也是不应忽视的重要方面,需要予以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吴晓灵等.中国小额信贷蓝皮书(2009/201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夏斌、陈道富.“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1.3.21.

3.丁骋骋.中国金融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外部绩效:1979-2009[J].经济学家,2010.9.

4.陈雨露.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五个核心问题[J]中国金融,2010.19-20.

5.安强身、彭伟华.中国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低效与经济高增长悖论解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6.赵志刚、巴曙松.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与对策建议[J].新金融,2011.1.

7.潘英丽.中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及其对金融转型的内在要求[J].国际经济评论,2010.5.

8.王薇.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小额信贷的商业化发展[J].新金融,2010.10.

9.胡晓炼.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N].金融时报,2011.4.20.

作者简介:

丁宪浩 苏州科技学院公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一篇:论中小企业特殊的股票发行制度 下一篇:新规下的中国银行业资本监管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