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探析

时间:2022-09-05 02:19:32

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探析

(文山学院 化学与工程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摘 要: 评估是手段,育才提质是根本。学校顶层设计,统一认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应用本科大学,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教学是中心,纪律做保证,做好努力教书、管理、服务,环境、文化‘五育人’”工作;明确“师范提质,综合发展,就业引领”的办学定位;各二级学院、院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秉持教育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教书管理服务环境文化育人,穷尽办法,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

关键词: 统一思想 定位合理 条件改善 管理规范 能力凸显

文山学院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的推进,统一了思想认识,理清了办学指导思路,论证确定了合理的办学定位,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争取了云南省文教卫生短板项目资金支持等,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制定、修订、完善了各种制度,强化了规范管理,提高了效率,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完善、强化了人才培养校内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生的创新就业、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落实。

文山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区位、条件、办学实际,不等不靠,发扬“老山精神”、“西畴精神”,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的发展需要,转型、提质,凸显学生就业、创业,做强、做大,形成特色,培养出能服务一方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的人才,并提供了相应的智力支持。

1.统一认识,明确指导思想

通过参加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学校各级领导、教职员工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引领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云南省、文山州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实际,立足文山,面向云南,辐射东南亚。围绕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主线,以学科R到ㄉ栉突破点,强化人才培养中心,以服务学生就业、创新创业为引领,优化结构、创特色、引资源、强建设、促发展,把各专业建设成为社会肯定、学生欢迎的合格应用型职业教育培训本科专业。

2.办学定位准确,人才规格明确

学校是继续以师范为主,还是综合发展?是建设特色,还是追求“大而全”?学校通过论证,明确了“‘师范提质,综合发展,就业引领’,建设能培养较好服务一方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的人才的职业教育培训地方综合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1],深入广大师生员工的心里,努力工作,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学校顶层设计升格、转型、提质、发展,专业布局考虑文、理、经济、工科、艺术等专业布局合理,规模适中,共同发展。树立了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师范生教师素质强,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注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边疆民族文化建设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具备学科教学能力,具有研究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以及能够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等相关专业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地方发展之需,组建了文山学院三七学院,培育了地方发展人才,值得点赞。

3.制度完善,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通过评建工作的开展,学校制定、修订、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为落实“教学立校、科研强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效率提升了,各二级学院创造性地执行,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教风、学风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学校发展之原动力。学校长期以来坚定不移地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始终把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

一是党政一把手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学校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教学督导组积极开展工作。各二级学院院长亲自抓本科教学,主管教学副院长统筹安排,严格组织教学各个环节,党政联席会议经常对教学工作进行专题讨论、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让其他工作服务于教学。

二是成立各二级学院教学督导组,全方位监控教学质量。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及时传达到教师本人,充分发挥同行教师之间交流学习、教学督导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功能。

三是每学期对所有任课教师进行期末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并在晋升职称、年终考核和学年评优中对教师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四是处理好教学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负责,积极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严肃性,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结合。

4.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生存发展的源泉在教师。学校升格、转型、提质发展,教师提质、转型培养、人才储备等关系到学校的建设、发展,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落实,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现在学校出现的许多问题与教师资源、教师的有效资源匮乏有很大关系。文山学院办学时间段,区位无优势,教师数量不足,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年轻,积淀不足,在这严峻的条件下,学校制订了教师的招聘、引进、培养、培训、使用、提升等一系列计划、规划,建设了一支具有较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学、科研团队,为学校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传帮带”,通过名师、名师工作室工程项目、精品课程项目、重点专业学科群项目、专业转型发展项目、特色专业等建设,形成较强的教学、科研团队;实施校校、校企、校院合作等锻炼、培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到基层行业、企业、社区等服务,培养双师型教师[2]。

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行业的需要,凝练、开展有特色的应用研究,教师的水平显著提升,也容易有成果。如结合当下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开展院校与公司、农户结合,寻找合作项目,充分发挥技术、区位优势做强、做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富裕一方群众,才能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百姓欢迎。

5.构建服务就业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落实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打破传统师范专业明显的课程设置,构建能较好服务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应用课程体系,各专业人才培养凸显“教育、综合、应用”职业就业能力,将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能力课程模块、就业职业能力课程”等模块,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和学校应用型定位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出发,构建全新的课程设置。

n程设置,教学大纲落实。近年来,学校不断组织修订教学大纲:2009年制定了升本后的本科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根据执行情况,2013年再次修订了教学大纲;2015年第三次集中修订了各本科专业的教学大纲和专业选修课程的部分教学大纲。经过不断修订,为进一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奠定了基础。

6.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应该学习的是教师的知识体系、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处理问题等技能技巧。变化的是方法、技巧,不变的应该是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是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技能、技巧训练。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科、课程的要求,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符合知识传授、技能技巧的训练等。电子教案、PPT资料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成为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一定要和互联网直接相连,较好地改变传统出版物周期长的影响。学校应尽可能发展学校校园网,弱化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途径。

理论教学要注意贯彻“理论够用,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化研究方法、思路、信息的给予,及时引进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技术,引进先进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强化应用、创新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较好地构建专业的学科体系、适应多层次、立体化就业、创业需要[3]。

重视实践教学,凸显应用。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通过多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强化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均达到国家有关要求。在具体实践教学时,设计应用性强、有地域特色的综合实验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强化创新教育实践;应用型专业课程必须走进应用现场,学以致用,学生边学边用,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意志品质可以得到磨炼,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更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7.理顺管理,提高效率

管理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应该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程序化。制度必须创造性地执行,才能锐意开拓,提高效率。学校教育教学的指挥中心在教务处,教务处工作应该是宏观管理,各二级学院、院所是执行单位,应该敢于负责、担当。许多教学、管理文件、资料等应该能简的尽量简,不要复杂化,不要摸石头过河,觉得哪家的材料做得好,立马要求大家都去学,各学院、各专业有自己的特点、实际情况。若一刀切,就会瞎指挥,就会朝令夕改,管理就会形成不必要的内耗,效率降低。如每一门课程,只要有“教学进度计划、教案、平时成绩登记表(含作业、考勤、期中、期末考核成绩等信息)、试卷分析(含课程、教学及改革等总结信息)、评分标准、空白试卷(标准试卷)、学生考卷”等就能较好地反映教育教学实际;对于国家规定的某些课程,学时数、学分超过了专业课程,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学生活动、专题讲座等进行。

8.文化培育,形成大学精神

文山学院地处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欠发达的地区,文山学院人不等不靠,用“老山精神”、“西畴精神”激励自己,无私奉献,脚踏实地地干,形成了“笃学进取,博思审问”、“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大学精神,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奠定了基础。

9.拓展办学层次,满足社会需求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多层次办学,满足社会需求。如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开办“农业经济推广硕士研究生班”,培养文山州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国培项目”培养文山州乃至云南省中小学等层次骨干教师,获得社会好评。

评建工作是一个动态建设的过程,永远在提质发展、培养人才、服务建设的路上,必须锐意进取。

参考文献:

[1]徐怀春,刘俊.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高校办学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4,02(2):105-108.

[2]徐怀春,刘俊,张志信,解成骏.化学专业转型改革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6,29(3):77-82.

[3]徐怀春,刘俊.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广东化工,2012,09(12):189-191.

上一篇:基于学习成果评量的“英语文化阅读”课程教学... 下一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身份形成和发展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