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策略三步走

时间:2022-09-05 12:40:51

成为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健康工作7年以来,我接到了多起想退学的学生案例(以高中居多),随着自己不断学习提升和积累经验,我总结出三个步骤来应对这类问题。这里以一个高二学生的案例试作探讨。

案例背景

陈果(化名)是一名省级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由于他成绩进步幅度大,从普通班被调入了竞赛实验班。不料他一直不适应,感觉压力很大,“很无趣”“同学们都只知道学习”,产生了强烈的退学念头。

第一招:利弊分析――建成同盟军

(一)思路:高中生有退学的想法,肯定不是短时内产生,他一定体验到了而且正在经受着巨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其实都无法真正理解他的痛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难真正打动他,获得他的认同。站在他的角度分析利弊,尝试以他为中心的工作方法,整个过程中让他有主动权,有利于学生的认同接受。

(二)方法:利弊分析是认知行为疗法的经典技术,特别适用于指导人们做出选择。具体方法是:首先定义出选择的焦点,再分别列出其好处与坏处,然后以十分为满分,分别根据每一条在自己心中的重要程度打分,最后分别统计好处与坏处的分数,从而得出选择的结果。

这里选择的焦点就是“退学”,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介绍利弊分析。

第二步:列出“好处”“坏处”。

第三步:统计分数,得出结果。

陈果边说,我边记录。“原来我没考虑全面”“原来还有这么多问题被我忽略了”“原来还有这么多可能”的意外,让陈果从这次分析中获得了启发,完全认同目前“退学”不是一个明智选择。这样,我跟他完全结成了战斗同盟,我们的“劝学”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此时,一直在旁边“观战”的父母已经按捺不住、喜上眉梢。他们不知道,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分析,其实是需要策略的。

(三)策略:要想让对方“倾向于我方观点”,关键是在列出条目时要善于引导。

以这个案例为例,在罗列退学的“好处”时,他说完“轻松”就想不出其他的了。我故意说:“你这么想退学,那么对你来说退学肯定是有一些好处的。”鼓励他仔细想想,尽量多想出一些来。这样,他会对我比较信任,放下防御抵触。

罗列“坏处”时,我同样鼓励他多想。他想不出来时,我悄悄地暗示,并且语气非常诚恳,让他觉得,我是善意地提醒,并且这份提醒让他感觉很及时、很必要。这样,就列出了更多的“坏处”。尽量多的反面证据,可以更多地确保最终的获胜,即便他对于那些“好处”条目打分要高。

另外,在整理书写时,还可以有意识地将对方不合理信念的一方写得紧缩一些,而将合理信念写得宽松一些,从视觉上形成更大的差距,让他感觉,合理信念的支持更多。比如这个案例中,我就把他的“好处”写得挤一些,而写退学的“坏处”时,字写得大些、散些。

在打分时,引导词是“依据它在你心中的重要程度打分”,一定要引导他打分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本条目上,不要让他试图思考最后全盘打分的结果,否则也有可能他不真实地打分,而左右结果。当然,只要整个过程呈现出“合作、平等、商量、讨论”的气氛,对方一般是会真实评价的。

第二招:补充资源――将问题变挑战

(一)思路:认知改变了,并不意味着最终战胜了这个问题。因为他的环境还是那个环境,压力源仍然存在,很难讲,他走出工作室,回到那个教室后,不会再次动摇。

人们在面对压力源时无外乎两种心态,一种是把压力源当成是一个问题、一个困难,这样他体验到的就是焦虑、压力等消极负面情绪;另一种是把压力源当成是一个挑战、一个机会,这样他体验到的就是兴奋、激动的积极正面情绪。而造成这种体验差别的就是个体资源与问题的比。根据焦虑压力的机制,压力=资源/问题,在问题情景中,个体资源越丰富,那么他体验到的压力就越小;相反,资源越单薄,他体验到的压力就越大。比如,面对一只恶犬,你手无寸铁一个人,跟你手上拿着木棒、旁边还有几个人,体验到的压力是完全不相同的。

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他的生活面比较窄、比较单一,面对一个问题和困难,往往资源不足。如果老师、家长只一味地讲道理,他会更加茫然――听上去大人们讲的都对,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做,还是做不到!这样,这些道理不但没帮到他,反而加重了他的焦虑。所以,补充他的资源库,才能帮助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方法:给对方补充资源要视个体的具体情况而定,这个案例中,我给了他这几个方面的补充:

首先是关于情绪的心理知识。我告诉陈果,焦虑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在遇到危险时及时做出相关反应。因为焦虑情绪可以激活肾上腺素的分泌,这样可以让人在遇到危险时及时做好身体准备去“逃跑”或者“战斗”。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面对丛林野兽必不可缺的生存手段。所以焦虑本身并不是坏事,也并不可怕。情绪的产生必然源于一个具体的事件,而且不同的人对事件有不同的态度与解读,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情绪。

当他知道只要是人就会有焦虑之后,他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另类。他明白了情绪的运作机制后,懂得了情绪既然可以由“想法”产生,那么也可由“调整想法”来进行调整。这样,他便可变被动承受为主动化解,应对压力便多了一分力量与信心。

其次是关于承受痛苦的方法。他“退学”的想法背后是对痛苦的逃避。其实,逃避不是应对痛苦的好办法。如果他掌握一些缓解痛苦的方法,那么他就可以战胜痛苦,并且最终从痛苦中获益。承受痛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听音乐、运动、呼吸放松、将痛苦写下来、喊出来、冥想……这些都是他之前不知道或者没有想到的。给了这些资源后,他明白了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愿意去尝试这些缓解痛苦的方法。我相信,有了信心,再加上一些实际的方法,他一定能增加困境的应对力量。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经过1个多月的互动,陈果安心地在这个班留了下来。上周他告诉我,本月月考进入了年级前150名,这意味着他高考很有可能上600分。现在的他信心满满,跟我谈到,高中毕业后想进入美国的大学,他喜欢那种自由、专注的学术氛围。我鼓励他带着好奇心去生活,期望一个好结果的同时,更不要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

看到学生令人振奋的近况,是教师特有的幸福时刻,更何况,这份振奋还与自己有关!“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衷心希望,此文能给广大老师提供一些思考,帮助更多想退学的孩子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重新鼓起追梦的风帆!

反思与讨论

1.关于心理辅导的安全保障

新的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师不能对来访者进行病情诊断和治疗,案例中的学生SDS测评得分67分,出于对学生负责,也为了自我保护,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建议家长带他去正规的精神科做进一步的诊断和筛查,然后再在精神科医生的用药或不用药的干预下,配合进行辅辅导。笔者是因为看到来访者状态持续时间不长(开学才1个月左右,临床诊断的时间界定为3个月),而且自己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接受过系统的认知行为治疗的培训,才选择先试一试。

2.关于这个辅导的技术特点

这个案例的辅导过程以及整个框架都是基于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展开的。这门技术以“关注当下、留意过去”为取向,所以案例中对于来访者呈现这些状态的原因没有做过多的挖掘和分析,而是牢牢聚焦于他当下的障碍,策略地进行“问题解决”和“应对未来”。笔者觉得在学校心理辅导中,这一取向特别贴合学生时间有限、学习节奏快、任务重的特点,能够确保以最短的时间解决问题、启动应对。

3.关于更深层次的辅导思路

如果条件允许,继续为这个来访者做辅导的话,应是进行“核心信念”的调整。核心信念是自动思维的根源,一个人在情境中的想法和呈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也可以说是个体在情境中的应对模式),都打上了其核心信念的烙印。调整自动思维能够解决问题,调整核心信念能够确保问题解决维持更长的时间。核心信念跟童年遭遇和成长经历有关,一般很难改变。如果要进行核心信念的调整,需要来访者对认知模型熟练地掌握以及辅导老师跟他建立了良好默契的关系,一般是在7次辅导之后再开始。

4.推荐阅读

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认知行为治疗和对抑郁的干预策略,可以阅读以下书籍:

Judith 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阿伦・贝克(Aaron T.Beck),布拉德A.奥尔福德(Brad A.Alford)《抑郁症》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朝阳国际实验学校)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提升路径探析 下一篇:走过支教的日子